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堆积层滑坡是库区常见的滑坡类型之一,而地形坡度是滑坡发育的重要内因,研究地形坡度与堆积层滑坡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及丹江口库区的139处堆积层滑坡为例,首先,将滑坡地形坡度以每隔5划分为一个区间,总共分为7个区间; 在此基础上,采用贡献率方法,定量研究了地形坡度分别对滑坡数量、面积、体积的贡献率; 最后,通过迭加统计,得到了不同坡度区间对滑坡发生的综合贡献率。结果表明, 15~25的地形坡度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贡献率最高, 10~15及25~30的地形坡度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贡献率中等,小于10及大于30的地形坡度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贡献率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水库型堆积层滑坡危险性评估及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浅层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植被良好区的频率较大。一方面,植被对灾害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认知;另一方面,目前灾害风险源评估方法中较少考虑植被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浅层斜坡的稳定性影响,本文以大渡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域坡度、坡向及植被等数据提取和坡面划分,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对区域内划分的40 000余个斜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获取了该区域不同植被覆被条件下浅层斜坡的稳定性系数,探究在不同植被覆被条件下浅层不稳定斜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坡度增加不同植被类型稳定斜坡数下降程度不一,总体上乔木林覆被斜坡稳定性较差,灌丛次之,草甸较好。进一步对区域内潜在浅层不稳定斜坡的植被类型和坡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植被类型覆被条件下不稳定斜坡的坡度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特征,基于建立的3种不同植被类型不稳定斜坡发育概率与坡度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出不同植被类型不稳定斜坡发育概率最高的坡度区间:乔木林为26.0°~37.0°,灌丛为28.0°~39.0°,草甸为31.0°~39.0°。本研究可以为流域尺度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规划提供依据,为良好植被区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
地质环境决定了滑坡的空间发育。本文立足于2002年大调查以来的清江流域滑坡灾害统计,研究了滑坡的发育与地貌和岩性等地质环境的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斜坡坡度及岩层倾角与滑坡关系密切,滑坡主要发育在坡度10°~50°范围内,岩层倾角10°~40°范围内;地层时代的影响表现为滑坡主要发生在三叠系地层,其次为二叠系和志留系,其余面积很小;岩性中碳酸盐岩岩组所形成的滑坡占70%以上,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的岩组所形成的滑坡较少。这些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滑坡空间分布、进行群测群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13-121
经综合研究,结合GIS数据分析,对崇州市地质灾害特点和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均为土质滑坡、新滑坡,以浅层滑坡为主;滑坡集中分布于地形坡度15°~25°、高程560~800m、半坚硬砂泥岩岩组(N、E、K_2g)、半坚硬—坚硬岩组(J_(3p)、J_(2sn)、J_(2s)、J_(1-2z))内;崩塌集中分布于45°以上的坡度、高程800~1 200m、薄层状半坚硬砂页岩岩组、中厚层中等岩溶化坚硬石灰岩岩组及厚层半坚硬砂泥岩岩组内;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地形坡度多介于10°~35°之间、高程在800~1200m之间。断层是崩塌、泥石流发育的主控因素,在0.5km范围内,崩塌达39处,密度为18.79处/100km2;泥石流达17处,密度为8.1/100km2;泥石流达17处,密度为8.1/100km2。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小江断裂中北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地质与勘探》2018,54(3):623-633
小江断裂中北段作为金沙江下游重大水电工程库区内最重要的活动断裂构造,其沿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详细调查了小江断裂中北段沿线滑坡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岸坡结构、断裂构造等9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研究区滑坡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AHP-CF法建立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出了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通过检验曲线验证滑坡地质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AUC值为80%。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中擂鼓镇地区的滑坡崩塌规律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滑坡影响因素与滑坡崩塌分布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滑坡崩塌的发育规律,进而对潜在的地震滑坡危险区段进行划分,为土地的合理使用提供支持.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以受滑坡、崩塌灾害影响严重的北川县擂鼓镇约180 km2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坡向等影响因素进行确定性及面积发育率分析,探讨它们与滑坡、崩塌等灾害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程低于1 km的地段,滑坡崩塌的发生频率达13.5%,高于其它地段;坡向为东向、北东向、南东向的坡体的滑坡崩塌发生率较其它方向大;随着坡度的增大,滑坡、崩塌的分布也在增大,坡度大于30°的区域滑坡发生频率较高.采用2种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获得大体一致的划分结果:①基于综合确定性系数与面积发育率方法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中,约有66%的滑坡崩塌落入较高危险和高危险区域;②采用判别分析法获得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中,约有73%的滑坡崩塌判定为不稳定区域.其中,判别分析法选用的地震动、坡度、曲率等因素在不同地区都对滑坡分布具普遍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漳州市山体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艺贞 《福建地质》2007,26(4):259-265
对漳州市区域内近十几年来所发生滑坡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漳州地区山体滑坡主要受地形、地质、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地形坡度在25°~50°,坡型为阶梯型、人工边坡无支挡,土质边坡坡度大于70°与坡高大于4m者,连续10d内降雨量在170mm以上,且日降雨量在100mm的强降雨时,发生滑坡的概率,达71.7%。故此,降雨量170mm以上、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00mm时,可作为漳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及地质地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典型滑坡进行野外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及坡度、岩土体特性等地质地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Ⅶ~Ⅺ烈度区, Ⅵ度及以下烈度区中发生的滑坡较少; (2)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距震中300km的范围内,且距震中200km的范围内滑坡分布最为集中; (3)汶川地震滑坡的易发斜坡坡度为30~50,其中30~40是汶川地震滑坡发育最为敏感的坡度; (4)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600~1500m的高程范围内,在600~1000m高程范围内的中低山和丘陵区滑坡分布最为集中; (5)砂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软岩类和土质类岩性是汶川地震滑坡的易发岩性,其次是软硬岩组合类,在统计的47个典型滑坡中,花岗岩、碳酸盐岩等硬岩类中发生的滑坡最少,而且由汶川地震直接导致复活的老滑坡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9.
2021年8月8日渠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增灾害38处,不同程度加剧已有灾害点109处。文中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特大暴雨引发灾害的特征和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分布关系开展研究,对比研究了累计降雨量与新增灾害数量和已有灾害加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渠县特大暴雨引发新增灾害点主要为土质滑坡,占比94.7%;区域斜坡结构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最高;土质滑坡集中发生在300~325 mm累计雨量区间,高达27处,变形迹象加剧程度严重的灾害点23处,分布在累计雨量为337~348 mm区间内;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地区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一旦发生地震,极有可能引发大量的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区发育1973年地震滑坡179个(通过现场调查识别出43个),1973年以前地震滑坡62个。本文研究数据基于1973年179个及1973年以前62个地震滑坡,共计241个地震滑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973年179个地震滑坡分布与烈度及震中距的关系,分析了241个地震滑坡发育的滑动方向、地层岩性、地形坡度、相对高程及在断裂不同位置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炉霍断裂地震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2)集中于Ⅸ~Ⅹ度烈度区内;(3)距震中0~5km及10~15km范围内密度最大;(4)滑动方向多与断裂斜交,交角介于35~75;(5)断裂南东段滑坡数量多于北西段,北东盘多于南西盘,北西段的北东盘滑坡个体面积较大;(6)滑坡多发育于T2-3r地层中;(7)主要分布于斜坡的中下部,相对高程主要介于30~60m;(8)发育坡度多介于30~45,具有规模越大,坡度越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水库诱发滑坡作为重大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金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地质环境脆弱,水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水电站建设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规划了25级梯级电站,但是水库蓄水对岸坡改造的时空效应尚不清楚。本文以溪洛渡水电站为例,对金沙江流域水库诱发滑坡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解译溪洛渡库区范围内的水库诱发滑坡,共解译滑坡433处。在此基础上,对水库诱发滑坡数量和面积随蓄水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频率比法对水库诱发滑坡的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断裂、距死水位距离6个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进行了各个单因子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法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并基于评价结果选取了高程、距断裂距离、坡度、距死水位距离4个因素进行了水库诱发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认为:(1)水库诱发滑坡主要发生在蓄水初期3~4年内,之后滑坡数量和面积逐渐减少,岸坡表生演化逐渐趋于稳定。(2)库区内水库诱发滑坡主要分布在高程1 km以内,2 km以上无诱发滑坡分布,优势坡度为30°~60°,发育滑坡的斜坡坡向以SE、W和NW向为主;在距断裂400~3200 m范围内更有利于滑坡发育;距死水位100~200 m范围内灾害发育数量最多。(3)易发性评价验证AUC高达0.912,评价结果可信度较好。(4)水库诱发滑坡的主控因素为距死水位距离和高程,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距死水位400 m以内、高程1 km以下的范围内。本文首次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建立了溪洛渡水电站水库诱发滑坡数据库,研究结果能够为已建水电站正常运营、未建及在建水电站的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手段,结合MapGis,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发现本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冰湖以及堰塞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斜坡地质灾害是本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到总灾害数量的95.3%。在此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发现本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具有丛集性的特点。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隆子和朗县。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有米林、隆子和洛扎3县,而崩塌则主要集中在隆子县。研究发现,本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地形坡度以及土地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修康群、日当组和念青唐古拉群是本区的易滑地层。涅如组由于面积大,其中发育的滑坡较多,但是滑坡的发育率只略高于本区的平均水平。统计表明,16~30的坡度范围是滑坡最容易发生的。大于45以上的坡段很少发生滑坡。灌木林和天然草地这两种土地类型滑坡发育率最高。对于泥石流,研究表明,涅如组中泥石流发育面积最大,发育率也最高。泥石流发育的最适宜坡度也是16~30这样一个坡度范围。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则最易发生泥石流。崩塌发育与地层类型、坡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崩塌主要发育在涅如组中,并且集中在坡度大于60以上的陡坡段中。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是以后进行该区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SRTM3-DEM数据资料,选择鄂尔多斯及其周缘为研究区,计算并定量分析了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并利用区域滑坡灾害调查资料,初步建立了地形起伏度、坡度与滑坡灾害之间的相关性,讨论了地形起伏度的区域地貌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集中发育地区的地形起伏度为200 ̄300m,在此范围内滑坡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8.5%,此区间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3%;坡度为10 ̄18°,此范围内滑坡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6.7%,而此区间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5%。在地貌类型上,滑坡集中发育地区对应残丘、黄土塬及黄土墚等。通过研究区横向、纵向剖面的地形特征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均与区域滑坡发生和分布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为区域滑坡灾害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区域防灾规划和灾害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滑坡分类的西宁市滑坡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多以全体滑坡为研究对象,忽视了滑坡类型的区别。各评价指标对不同类型滑坡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导致指标权重无法精确地反映其对滑坡的影响。为更准确地对滑坡灾害进行空间预测,针对西宁市滑坡特征及发育机理,将全区滑坡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在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性分析,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工程地质岩组,以及滑坡点距断层、水系、道路的距离远近等8项因素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并通过滑坡点分布密度和滑坡点相对分布密度,分析各评价指标分别对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的影响;利用信息量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对两类滑坡的信息量值,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赋予各评价指标对两类滑坡的权重;最后基于GIS平台利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通过统计方法和ROC曲线法分别计算滑坡易发性评价成功率,结果表明:评价成功率可达到82.61%和82.30%,与未经滑坡分类的成功率比较,分别提高了10.9%和5.2%;同时,经过滑坡分类后,湟水河两岸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转变为滑坡高易发区。  相似文献   

15.
库区处于云贵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区,显著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致使区内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经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江桥以东的高山峡谷区;在实际调查库长为100km的河谷段,共发育着81处地质灾害点,总平均线密度(D)为0.81个/km,其中滑坡为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发育59处,占总灾害点的72.84%。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库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的关系,为工程的规划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统计分析了该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岩性、坡度、坡向、高程、断裂、植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白龙江流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 完成了滑坡易发性分区评价, 将研究区滑坡按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 其中, 高易发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59%, 主要分布在断裂带、白龙江两侧以及软弱岩土体分布的区域; 中易发区占27.85%;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支流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一定范围内; 低易发区占33.09%, 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基本上无断裂带通过的区域; 其余区域为极低易发区, 占25.46%。对比分析显示评价结果与实际滑坡发育情况吻合, 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内滑坡灾害发育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三峡库区湖北段滑坡灾害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湖北段1980-2010年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持续性降雨与暴雨是影响三峡库区湖北段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的敏感因子。结果发现:三峡库区湖北段滑坡发生区域性强,且库区湖北段降水量的分布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年内变化相一致;库区内多雨中心位于库区鹤峰附近;根据三峡库区降水量分布图,结合库区地质环境,建议将库区强降雨地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和监测区,尽可能以最小代价确保库区稳定性;此外,通过对滑坡灾害与不同时段不同降水类型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验证前期降水量的累积和强降雨是三峡库区湖北段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滑坡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能够反映滑坡发育程度, 为区域内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志丹县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 基于GIS空间分析选取最邻近指数与核密度估计分析志丹县滑坡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滑坡形态特征. 结果表明, 志丹县滑坡最邻近指数约为0.177, 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 核密度估计最大值出现在周河两岸的斜坡地带且呈带状分布, 具有多个高密度聚集区域; 滑坡面密度与点密度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26%和0.19个/km2; 滑坡坡度多集中于70°以上, 坡向多集中于南和南东方向, 坡高则集中于40 m以下的斜坡. 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滑坡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角度特征、高度特征、地质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滑坡空间分布的定量研究对了解滑坡的发育特征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为滑坡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为了了解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江西省宁都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叠加模块,对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应用变维分形理论进行定量研究,揭示出滑坡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高程、坡度均呈二价累计和分形分布,使得滑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研究,并计算出分维值,说明了分维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强震区叠溪松坪沟景区为研究范围区,通过多元信息手段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107处,其中崩塌82处,滑坡25处。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坡度、高程、坡体结构、水系距离及断裂带距离等。灾害发育分布在坡度30°~50°数量多且规模大;高程2200~3400 m灾害发育数量多,尤其是高程2600~3000 m占总量的42.5%,规模则在高程为3400~3600 m较大;斜向坡体发育地质灾害数量及规模均较大,其次为顺向坡和反倾坡;水系对灾害一般最大影响距离为4.0 km,其中0~1.0 km范围内灾害发育,且规模较大;地质灾害沿地震断裂带呈次“串珠状”分布,0~2.0 km范围内最为显著发育,且符合一定的拟合规律。通过统计归纳分析,厘定了强震区叠溪松坪沟景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的总结了其分布规律,为研究区内的基础建设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