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队伍,建局5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福建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正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力争为福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贵州地质找矿成果又传来喜讯。由贵州省地质学会推荐选送的两项地质找矿项目"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及"贵州省瓮安县白岩背斜磷矿整装勘查",其成果双双喜获2015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完成的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项目,系统总结了贵州西南部金矿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构建了隐伏花岗岩有关的金(锑)矿成矿模式;建立了金矿找矿模型;开展了区域成矿预测,发现了埋深300~1400米的隐伏金矿体;整装勘查区累计查明金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极其重要的一年,基于科学的地质勘查体系之下,各类渠道资金投入保持稳定,高新技术方法应用不断扩大,找矿工作部署合理,重点突出了"环准噶尔"和"环塔里木"新找矿领域,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稳步提高,煤、铁、铅锌、铜镍、钠硝石等矿产找矿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将按照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58项目"总体工作部署方案,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片实施,整装勘查,以实现"三年有好的眉目,五年出鼓舞人心的成果,八年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目标任务,真正体现出新疆"大地质、大矿业"的地质勘查格局.  相似文献   

4.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15,32(2):154-159
简要叙述了近代贵州地质矿产事业的奠基与开拓。介绍了建国前贵州近代地学的开端,以及地学大师先贤对贵州省地质矿产事业的贡献和主要成果。介绍了三位贵州省籍著名地质学家对贵州地矿事业的贡献和长期在贵州工作、德高望重的两位已故老总工程师的开拓与卓著贡献,另外,还简要介绍了1944年深入贵州西部山区进行地质调查、为贵州地质事业献身的三位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质》2010,(5):34-35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王建平:2009年,我局共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458项,是我局近年来承担地质勘查项目最多的一年,也是地质找矿成果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2011年主要成果和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1年,新疆地质勘查在全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导下,紧紧围绕自治区产业发展,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突出重要矿带、矿集区和矿床评价,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以煤、铁、镍、钼等矿产为重点的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新疆地质勘查"十二五"良好开局.本文概略综述了新疆2011年地质矿产勘查在煤矿、铁矿、有色金属、贵金属、区域地质、物化遥、水文地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新成果,提出2012年全疆地质勘查工作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勘投入的不断增加,"十一五",尤其是新疆"358"项目启动以来,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为突出的成果.煤炭、铁矿、钠硝石及重要有色金属矿产成果尤为突出,水文地质勘查取得了新成果,基础地质勘查程度大幅提高,科学研究及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了找矿突破进程."十二五"是实现新疆"358"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在"十一五"成果基础上,继续按"358"总体部署,强化重要成矿带及远景区的基础地质及调查评价工作,加强找矿突破关键问题的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加大重要矿集区整装勘查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地质》是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管,贵州省地质学会及贵州省地质调查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科技季刊。本刊办刊宗旨: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促进地质勘查、开发和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着重反映我省地学进展、地质找矿及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地学发展动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质》2010,27(2):F0002-F0002
1、何立贤先生在贵州省地质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发言 2、何立贤先生2010年6月在中国黄金工业改革创新发展高层论坛(贵州贞丰)上发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地质科学与勘查找矿的关系。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地质学家并不找矿视为其工作范畴内的事情。然而,随着地质科学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发展,其知识和思想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勘查找矿,并且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勘查找矿越来越离不开地质科学理论的指导。勘查找矿的新发现、新成果也在不断地促进成矿理论的更新。同时也要避免迷信、盲从新理论和贬低地质理论在勘查找矿中的作用的两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增盛断陷研究程度低且未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现状,开展了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成藏条件系统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增盛断陷发育有以半深湖或浅湖为背景的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沉积体系,在沙河子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泥质中等气源岩和特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在营城组形成了特低孔、特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并构成了下生上储型、上生下储型和自生自储型三类生储盖组合,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重点勘探层位是沙河子组,兼探层位是营城组,有利勘探目标是斜坡带下端的砂体上倾尖灭带。  相似文献   

12.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93,13(4):330-334
本文翔实地记述了袁复礼、杨钟健两位学者在半个世纪中的学术合作和真挚友情,从而可见两位先生不仅是卓有建树的科学家,而且在道德风范方面也是足为楷模的。  相似文献   

13.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以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地质学以区别传统地质学,地质学研究从而从定性走向了半定量-定量化。学术观点是见仁见智,强调百花齐放,但是李四光先生以力学为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具有普适性,开拓了后人的眼光,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来的板块构造和大陆构造研究。重要的是,尽管他为地质添加了丰富的现代科学因素,但是他仍和传统地质学一样强调地质学基本功的培养,野外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学科的交叉以及第一手资料的积累,这些传统和能力在今天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兰太权先生发表3篇文章公布其多年探讨井抽水的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的关系,认为其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和论断“单位涌水量就是导水系数”,并认为传统径向稳定井流理论是错误的,在行业内应改用他提出的新理论、新公式。本文指出其文章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说明其公式或理论的不合理和不能用于实际的情形,并阐明抽水井单位涌水量不能等同于含水层导水系数。  相似文献   

15.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13,(4):321-324
简要叙述了老一辈地质学家、贵州省地矿局原副总工程师廖士范先生在我国,特别是在贵州地质事业发展中的主要贡献.缅怀了他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人格风貌,以及执着地质、勤于著述的学者风范,表达了贵州地质后学对他的敬佩、景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17.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演化是认识高原向东扩展的关键。位于该区的金河—箐河断裂带总体呈NE向展布,现今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最新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河—箐河断裂带的北段发育一套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的糜棱岩,其原岩为泥盆纪的火山凝灰岩和中—上元古界的流纹质火山岩。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岩层的变形特征指示断裂带发生了右旋剪切变形。对剪切带内特征矿物显微构造分析,结合EBSD测试限定整条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目前对这期右行走滑的时代缺乏研究,结合区域相关资料,推断其可能发生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这对于完善和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九星铁矿床的成矿与围岩(赋矿地层)的关系,系统采集了九星铁矿床赋矿变质围岩(绿泥石片岩和绿泥石千枚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赋矿变质围岩有如下特点:高硅铝、富钾镁且碱质总量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Eu负异常与弱Ce正异常。赋矿变质围岩的原岩为铁质泥岩及纯泥质岩,沉积原岩物源主要为酸性火山岩区的长英质物源或长英质与基性岩混合物源,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稀土元素示踪结果显示九星铁矿床磁铁矿与围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九星铁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赋矿地层)。  相似文献   

20.
Large areas of north-east Africa were dominated by regional extension in the Late Phanerozoic. Widespread rifting occurred in the Late Jurassic, with regional extension culminating in the Cretaceous and resulting in the greatest areal extent and degree of interconnection of the west, central and north African rift systems. Basin reactivation continued in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 and new rifts probably formed in the Red Sea and western Kenya. In the Oligocene and Early Miocene, rifts in Kenya, Ethiopia and the Red Sea linked and expanded to form the new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This complex history of rifting resulted in failed rift basins with low to high strain geometries, a range of associated volcanism and varying degrees of interaction with older structures. One system, the Red Sea rift, has partially attained active seafloor spreading. From a comparison of these basins, a general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rift evolution is proposed. Asymmetrical crustal geometries dominated the early phases of these basins, accompanied by low angle normal faulting that has been observed at least locally in outcrop. As rifting progressed, the original fault and basin forms were modified to produce larger, more through-going structures. Some basins were abandoned, others experienced reversals in regional dip and, in general, extension and subsidence became focused along narrower zones near the rift axes. The final transition to oceanic spreading was accomplished in the Red Sea by a change to high angle, planar normal faulting and diffuse dike injection, followed by the organization of an axial magma cha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