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721矿山南铀矿石微生物槽浸的适应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山南铀矿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微生物槽浸铀实验过程中有关参数(Fe^3 ,Fe^2 ,pH,Eh,U)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山南铀矿石微生物槽浸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02,21(3):327-331
云南铜矿是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至今已知的大-中型矿区(除边远的羊拉、托顶之外),历史上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被开采过。也有历史上曾采冶辉煌,但至今却没有铜矿产出,找铜工作者也不知道的“古老铜矿”,俞元(澄江)铜矿即是一例。研究、考证采铜史料,认为澄江铜矿、东川茂麓厂、寻甸铜矿、永平宁台厂等,应列为新世纪重新评价的找铜目标。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铜矿床区域成矿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周边地区铜矿的地质找矿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以及内蒙古铜矿勘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新进展,在内蒙古开展铜矿地质勘查工作已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笔者经综合研究地质构造、铜矿勘查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新信息后,均显示出巨大的铜矿找矿潜力。从内蒙古自治区铜矿勘查史以及与邻区对比研究人手,研究总结了全区铜矿床及铜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铜成矿区(带),并进一步划分出铜矿床或异常密集区,初步提出了寻找大型及超大型铜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与邻区永平铜矿床的对比,探讨了观音寺含铅黑土的成因,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成因观点,认为含铅黑土与石英斑岩有成生联系。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铅黑土相当于永平铜矿床Ⅶ号矿体氧化带中的淋滤带,其下可能隐伏了原生铅、锌、铜矿体,认为应天寺矿区具有寻找铜多金属矿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东川铜矿因民组紫红色砂泥质白云岩和落雪组底部马尾丝铜矿石以及少量的大姚铜矿矿源层,铜矿石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川铜矿和大姚铜矿矿源层中的铜均主要呈吸附态形式存在于岩石中  相似文献   

6.
分析大姚铜矿砂岩类的常量元素,反映其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砂岩铜矿中碎屑岩的常量元素特征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大姚砂岩铜矿成矿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分析大姚六苴矿床岩石和矿石样品的Fe^2+/Fe^3+值与铜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砂岩铜矿的氧化-还原环境特征,从而建立大姚砂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相。  相似文献   

7.
牟定铜矿的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传杰  秦德先 《云南地质》1994,13(2):166-167
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矿床的硫、铅、碳、氢、氧同位素组成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而对矿床成因及成矿条件进行了讨论。砂页岩(包括碳酸盐岩)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世界铜储量和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来自这个类型。滇中砂岩型铜矿居全国同类矿床之首,是云南省重要铜矿产区。牟定铜矿是滇中主要铜矿山之一,矿床属于典型中生代砂岩型铜矿。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和矿床研究方法,深入解剖其成因,对丰富砂岩铜矿的成矿理论、扩大生产矿山资源,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U—Pb年代学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的两个重要矿床。对武山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和永平铜矿的花岗斑岩中锆石分别进行了,离子探针(SIMS)U—Pb定年研究,发现两个矿区的锆石年龄可分作两期,武山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5±3.9Ma和121±2.5Ma,永平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h/^238U年龄分别为160±2.3Ma和135±7.4Ma。这两期不同的年龄可能反映了锆石在岩浆侵位时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年龄。因此确定武山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45Ma,永平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60Ma。该年龄可能也反映了这两个矿床中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9.
李峰  甫为民 《云南地质》1995,14(1):1-13
对兰坪-思茅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岩、石炭纪玄武岩、铜矿石、铜矿物、铜矿脉石矿物和钙华的REE研究表明,存在三种稀土分布模式。种类沉只岩和绝大多数铜矿石、铜矿物属轻稀土富集型,铜矿脉石矿物及钙华主要属中稀土富集型,玄武岩和极少数铜矿石属轻稀土弱富集型。研究结果指出,本区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岩,部分与基底火山岩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永平矿床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内,为江西省第二大的铜多金属矿床,储量达大型规模。矿田内主要分布有永平火烧岗矿床以及东部新近发现的护架山矿床。位于永平主矿区东部的护架山矿床,为近年来地质找矿获得的重大突破,新增333+334类Cu资源量近30万吨。作者对永平铜矿火烧岗矿床和护架山矿床进行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室内外研究,初步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11.
赞比亚西北省姆维尼伦加地区的金属矿产丰富,具有层控型铜-钴矿、热液型铜-钴矿、沉积型铁矿、矽卡岩型铁矿,与新生代火山岩及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等矿产。铜矿体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加丹加超群下罗安组地层中,矿体主要受地层、穹窿构造、卢菲利安弧、前陆盆地控制。提出了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4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化蚀变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滇黔交界地区蛾眉山玄武岩铜矿化具层控特征,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蛾眉山玄武岩组第四岩性段下部。矿化主岩为玄武岩流顶部的淬碎玄武质角砾岩和玄武岩流之间的含炭沉积岩;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及其表生氧化产物黑铜矿、赤铜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沥青、炭质物、石英、沸石、方解石、绿帘石等,此外还有少量绿泥石、钠长石、铁阳起石、榍石、辉铜矿、硅孔雀石、铜蓝、褐铁矿等。以玄武岩为主岩的铜矿石典型矿物组合为自然铜 沥青 石英及不含沥青等有机质的自然铜 石英 绿帘石,以含炭沉积岩为主岩的铜矿石典型矿物组合为自然铜 炭质物 沸石 石英( 辉铜矿);原生铜矿化有2个期次:早期铜矿化发生于有机质流体贯人之前,晚期铜矿化发生于有机质流体贯人之后。该类铜矿化的同生火山热液特征不明显,以后生热液矿化为主。淬碎玄武质角砾岩不仅是有机流体的良好储层,也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是铜矿化层控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流体及含碳沉积岩中碳质为成矿物质以自然铜形式沉淀提供了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13.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叠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三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All varieties of base metal sulphide deposits may be classified using base metal ratios viz. Copper Ratio (CR=100Cu/{Cu+Zn}), Zinc Ratio (ZR=100Zn/{Zn+Pb}) and Lead Ratio (PR=100Pb/{Pb+Cu}). Based on this ore group classification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identify ore groups present in the late Archaean volcanic associated Ingaldhal Sulphide Deposit (ISD) of Karnataka Craton. Using base metal ratios (CR, ZR and PR) five distinct fields are suggested: Cu, Cu-Zn, Cu-Zn-Pb, Zn-Cu and Zn-Cu-Pb/Zn-Pb-Cu with their associated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 transitional change in the ore groups is observed from the North Block (Cu rich groups; CR>50) to South Block (Zn and Pb dominated groups; CR<50) and the Main Block is represented by all the five ore groups.This classification may be useful as a pointer in the exploration of polymetallic base metal deposits. Copper rich groups (Cu, Cu-Zn and Cu-Zn-Pb) exhibit high concentration of Bi and Co, and low CaO and Cd whereas the Zn rich groups (Zn-Cu and Zn-Cu-Pb/Zn-Pb-Cu) show high CaO and Cd, and low Bi and Co. The CR of most of the ore groups exhibit a sympathetic relation with Co and Ag. A preliminary attempt has been mad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re group genesis of ISD by integrating ore group characteristics with deduced geothermometry.  相似文献   

15.
莫托萨拉铁锰矿床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东端,研究程度相对薄弱,在矿床成因方面存在热水沉积、沉积-热液改造、胶体化学沉积等争论。本文详细研究了莫托萨拉最上层锰矿及其围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综合前人资料对整个铁锰矿床的成因做了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首次在矿区发现了热液长石岩,其主要由钠长石、钾长石以及少量重晶石、霓石、锌铁黄长石等矿物组成,类似于"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莫托萨拉最上层锰矿主要由锰橄榄石、褐锰矿、红硅锰矿、磁锰铁矿以及少量重晶石、方铁锰矿等矿物组成,发育有典型的热水内碎屑结构,指示其沉积于海底热液喷流口附近。该层锰矿的Al/(Al+Fe+Mn)值很低(0~0.02)、Si/Al值较高(7.9~10.9)、Fe/Ti值很高(428~1353),通过UCC标准化后发现明显富集Zn、Ba、Pb等元素,而Co、Ni、Cu等元素未见富集,以上地球化学特征与现代海底热液成因铁锰沉积物一致。在Fe/Ti-Al/(Al+Fe+Mn)、Si O2-Al2O3、10×(Co+Ni+Cu)-Fe-Mn、100×(Zr+Ce+Y)-15×(Cu+Ni)-(Fe+Mn)/4等判别图中,莫托萨拉的锰矿层和铁矿层样品均落在海底热液沉积区。锰矿层和铁矿层的稀土元素经PAAS标准化后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Eu正异常和Y正异常,与现代海底热液成因铁锰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非常相似。综合分析本次研究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前人资料,本文认为莫托萨拉铁锰矿床为海相热水沉积成因,成矿与同期海底火山的间歇性活动密切相关,海底热液的化学组分、温度高低和活动强弱都具有明显的脉动性。莫托萨拉矿区铁锰共存但各自独立成矿,且铁锰分离程度较高,这在显生宙沉积型锰矿中独具特色。鉴于前人曾报道莫托萨拉铁矿石中存在菌藻类微生物化石,我们推测,该矿床的铁锰分离过程除了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外,微生物的选择性氧化沉淀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华造山带武夷隆起区中段,江西省广昌县和福建省建宁县交界处。本次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对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所含元素含量用电子探针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矿石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推断竹坑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矿体赋矿围岩主要有震旦系下统上施组混合花岗岩;矿体赋存于北东向F4断裂构造内,均受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制约;铜银矿体形态较简单,呈脉状、似层状、船状产出;竹坑铜银矿化与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紧密相关。矿石中黄铁矿Fe/S平均值0.82~0.83,小于0.875,Co/Ni比值1.26~53;显示出热液成因特点。矿石中黄铜矿平均成分的矿物化学式为Cu 0.933 Fe 0.971 S 2,显示竹坑矿床中黄铜矿普遍富硫的特点;矿石中闪锌矿呈红褐色,闪锌矿中Fe含量为8.466%~10.748%,平均值为9.334%,含量明显偏高;从而表明了矿床黄铜矿形成于中低温环境。综上现象推断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安徽月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具代表性的大型矽卜岩-热液脉型铜(铁)、金、多金属矿田中成矿岩体-月山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制约与反演讨论,认为该岩体为深源的碱性玄武质岩浆经过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联合作用(AFC过程)形成的,其中,幔源物质约占70%,同化的壳源物质占30%。这种开放岩浆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于该区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丽娜 《江苏地质》2013,37(2):252-256
通过对阿富汗艾娜克铜矿矿区地质条件的研究,分析了矿区的构造特征。剖析了艾娜克复式背斜及其北翼1—3号次级背、向斜构造特征和4组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矿区的主要构造活动(褶皱和断裂)对艾娜克铜矿控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乡铜矿剥离断层系统及其控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林 《矿产与地质》2001,15(3):157-161
东乡铜矿床主要控岩控矿断裂系统属于剥离断层系统,主要矿体赋存于剥离断层系统各断裂破碎带由陡变缓处,剥离断层形成较早,持续活动时间长,可为矿液活动提供通道,为地层中成矿物质活化提供热动力,也是矿液沉淀的有利场所,对东乡铜矿寻找接替资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