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详细阐述了西藏自治区地震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利用西藏地震信息支撑平台项目,在充分使用和保护原有部分网络系统和硬件资源的前提下,采用硬件升级改造、系统重新集成、网络合理划分和优化网络结构等措施,提高行业骨干网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VPN技术及其在地震信息广域网建设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牛从达  王峰 《地震研究》2004,27(4):379-384
利用VPN技术在省级地震信息网络中建设信息行业广域网,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安全、高效的数据和信息传输的基础平台。对“十五”期间的地震信息行业网络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辽宁省地震局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层次化设计方法,将通讯线路分为三层:即区域中心、汇聚层和台站。各层之间采用2MSDH传输电路实现层间连接,通过路由器的配置来保证数据流的畅通,实现了全网互联互通。本文介绍了辽宁地震信息网络通讯线路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4.
云计算在地震行业信息网络服务中的框架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网络服务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很多机构、企业开始关注云计算,并评估自身建设云计算平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云计算技术发展及应用产品的研究,讨论云计算在地震行业信息网络服务中的作用和定位。结合地震行业信息网络服务应用现状,提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中心私有云平台的简要设计设想,为地震行业建设自有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5.
引言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 (HESInet)系统平台的建立 ,为河北省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一条较为理想的信息通道 ,为地震数据快速准确的传递 ,汇集与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信道的开通并不意味着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必须对其数据和运行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才有可能保证网络健康有序的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为此 ,在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把数据流程的设计、数据的组织、管理和网络的运行管理做为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并于 1997年网络局部开通时向用户公布了“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管理运行约定 (HESInet0 0 1号 ) …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要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其前兆数据来源和特点,重点分析了该中心的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及应用。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在剖析地震前兆数据的结构和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自行研制的基于双表数据结构的CAPOmen平台来管理和维护各种前兆数据,并枚举了该平台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前兆台网中心还运用Web和FTP等网络传输手段与用户及研究单位进行各种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以CAPOmen 平台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的基于浏览器的前兆数据查询、浏览、下载及其他服务等。并对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青海地震信息网络在原有网络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造的情况,详细阐述了优化改造的具体内容,以及优化改造工作对青海省地震局网络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数字测震台站地震观测资料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殊需求,确保山西省测震台站通信传输信道畅通,提出了利用3G网络实现以SDH光纤传输为主、无线3G为辅的双链路备份传输方案。重点介绍该传输方案的原理和实施方法,进行3G路由器并网接入及省台网中心LNS服务器增加PPTP服务的设计与实验。结果表明,基于3G无线VPDN网络可以实现省内SDH专线通信传输信道备份。  相似文献   

9.
引言建设开放性、多功能地震行业信息网络的目的 ,是为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信息通道和平台 ,实现地震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传递。因此 ,在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 ,必须采用标准的通讯平台 ,建立完善的网络应用环境 ,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工具和手段 ,并提供信息浏览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 Internet的快速普及 ,基于 TCP/IP协议的各种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设地震信息网络 ,可以采用成熟的 Internet技术 ,建立网络上的 WEB服务器 ,Email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等各种服务器 ,实现地震信息的发…  相似文献   

10.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平台与网络安全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述新  史勇军  罗刚 《内陆地震》2009,23(2):282-290
分别从信息节点、台网中心信息网络部、局域网、政务网、网络监控系统方面阐述了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平台建设及其成果,并从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和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角度介绍了网络安全建设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高速铁路与国家地震台网信息接入和资源共享方式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组网模式和时延的分析及测试,在遵循目前地震系统信息传输模式的前提下,对于实时波形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国家中心型或者省局中心型的方式进行共享,用于高铁系统台站的补充,在地震预警发布阶段使用;对于地震速报信息,可以采取国家中心型的方式进行共享,用于地震信息的确认,在地震预警解除阶段使用。为了减小实时数据传输的时延以适应预警需求,应对数据采集器进行升级,并更新相应的流服务器的仪器适配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数字化前兆数据文件多且数据量越来越大的特点,笔者研究了黑龙江省数字化区域前兆台网中心前兆数据流的传输模式,采用DOS脚本和汇编语言,设计开发了台网前兆数据每日自动下载和台站每日数据自动拨号传输的系统--Auto Fik Transmission Systern For Seismic Prectlsor Network Center By Ftp Service(简称AFTS Version 1.5).该系统减少了台网(站)值班人员每日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台网版部分整个运行过程不需人为干预,每日自动传输规定文件并生成传输文件,情况记录日志,提高了前兆数据文件网络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文中对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EQIM)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该系统实现省级测震台网与国家测震台网之间的地震速报信息的快速通报、汇集与共享服务,进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以得到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为防震减灾特别是大震应急服务。其主要功能有地震速报数据的采集输入,发送手机短信,IP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存储,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配置管理,WEB服务,地震报警,地震定位和地震分布的图形化展示等。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测震台网为例,介绍灾备处理中心数据传输方法、系统框架、子系统建设关键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运行效果给予评价。江苏省测震台网采用SDH/MSTP有线专线和4G无线网络同步实时传输方式建立备份信道,原主信道数据由数采以太网口采集,备份信道数据由数采串口采集,从而实现测震数据的实时备份。现已建成溧阳地震台灾备处理中心,部署实时波形汇集交换、数据存储备份、自动速报、人工速报和信息发布、运行监控5个子系统,确保地震监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数字地震台网数据服务处理功能,使用DOS脚本及汇编语言,设计开发了网络文件自动传输系统--AFTFRSD Version 1.0,每天完成前台机地震实时数据自动传输到后台机.本系统可应用于各省数字地震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16.
GPRS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单介绍了GPRS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发背景,对GPRS业务做了一定的阐述,着重介绍了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网络结构、功能特点和系统组成。本系统在台站端采用嵌入式模块作为数据传输与控制终端,在台网数据中心采用C/C 、PHP和MySQL数据库技术组合开发,利用WindowsSockets的网络通信模式,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socket连接,建立传输控制链路。系统具有强震事件准实时传输、连续波形实时传输、事件短消息通知、反向控制与数据监视、数据管理、数据共享等功能。GPRS强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自2005年6月测试运行以来,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一系统将被应用于“十五”广东省数字强震动台网数据传输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建立数字化应力-应变台网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应力-应变台站改造的需要。该系统建立了台网基本信息库,实现了数字化台站的网上数据报送,统一了数字化台站信函数据报送格式,制定了新评比办法,建立了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刘兴盛 《高原地震》2014,26(4):55-57
主要介绍了青海省刚察县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网络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运用VPN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连续性、稳定性.实践与应用表明,VPN技术整体上运行稳定,在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了我国大地震速报能力,建立中国大地震卫星速报台网,首次在我国建立了全国性实时传输地震遥测台网。本文介绍了台网的设计目标、基本功能、主要技术环节和设备情况。此多已通过了验民并于1997年1月开始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区域地震信息系统现状,提出了一种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地震信息系统方案,并具体描述了其总体网络结构及市级信息中心和区域信息中心的功能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