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自下而上的碳排放估算数据,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的动力学分析模型——DPSIR模型,全面评价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相对高碳水平,低碳城市具有东中西“梯度化”分异的区域特点,在空间上形成以胡焕庸线为底边、以东南沿海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为两翼的“△”型结构。低碳驱动力与低碳响应力是决定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低碳驱动力城市主要有研发驱动型、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型、清洁能源发展驱动型、紧凑城市发展驱动型,低碳技术与低碳认知响应力远高于低碳制度响应力对城市低碳发展的作用。不同低碳等级结构的城市应根据DPSIR模型提供的低碳发展结构化清单,结合地方特性,选择因地制宜的低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以国家5年规划期末年份为时间节点,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综合加权法计算了中国2000年以来省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1)各省域间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实力的提升表现为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展;2)研究期内各省的经济水平虽均有较高幅度的提升,但东强西弱对比格局基本未变,沿海省份优势明显;3)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北移,经济活力向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省份集聚。采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三大地带和六大区域的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区间经济趋向均衡,区内经济向优势区域集中。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消费是所选因素中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构建包含经济系统、能源系统、碳排放系统、技术投入系统和环境系统5个准则层及23个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评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4年的2.87提升到2014年的3.01,由中碳偏高水平提升到中碳发展水平。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鞍山、抚顺、本溪、盘锦、辽阳及铁岭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市的碳排放效率,其结果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是低碳经济研究从理论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考核的标准体系,可为低碳经济发展和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参考DPSIR模型,选取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2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PSIR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省份(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1991-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上,研究区内各省份总体上是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在空间维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山西省、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除压力子系统外,其他各子系统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或高度)的正相关。从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影响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以陕西省11个市(区)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11市(区)为评价单元,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陕西省11个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2003、2005和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各市(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和分析研究后,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区域贫困是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贫困地区研究缺少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关注。论文以中国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福建省为例,构建3个维度9个向度共30项指标的度量模型,利用多维贫困度等指数和Kohonen神经网络算法,分析2000年和2016年的县域贫困度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通过对广东、福建和浙江3个东南沿海省份县域发展水平的正态分布检验进行对比,发现福建省县域发展水平在东南沿海具有典型性。② 根据贫困度指数P可划分为贫困县、弱势县和一般县,贫困县、弱势县分布于福建北部和西南部的总体格局不变,且向省域边际县聚集。③ 经济维度贫困度指数、社会维度贫困指数和自然维度贫困度指数的各自变化率最多的县市区均属于缓慢恶化区,属于快速优化区的县市区数量居中,属于缓慢改善区的县市区数量少且分布散;基于多维贫困度指数PI的变化率表现为缓慢恶化区分布于福建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缓慢改善区分布于福建中西部,快速优化区分布于福建东部沿海。④ 对2000年和2016年多维贫困度贡献率均产生较大影响的向度为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居住环境、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供给,应作为当前福建扶贫重点关注的内容。⑤ 基于不同向度的贫困度贡献率可划分4类致贫类型:I类县市区是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向度主导的贫困类型,II类县市区是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向度主导的贫困类型,III类县市区属于人口特征和基础设施向度主导的贫困类型,IV类县市区属于医疗卫生和经济发展向度主导的贫困类型。研究结果对准确识别县域贫困和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将中国互联网域名地区分布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 运用相关分析、Lorenz 曲线和区位 熵等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上探讨了中国互联网分布的区域差异。通过分析认为: (1) 中国互联网发 展水平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分布。(2) 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差距较大。(3) 东部地 区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在拉大, 但全国各地区差异基本保持不变。(4) 东部地区互联网发 展速度加快, 中部地区发展缓慢, 西部地区步履艰难。(5) 互联网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反 映, 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谭丽荣  陈珂  王军  俞立中 《地理科学》2011,31(9):1111-1117
采用1990~2009年风暴潮灾害损失数据,选择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借鉴沿海脆弱性指数(Coastal Vulnerability Index,CVI)方法的评估思路,构建风暴潮灾害脆弱性指数SSVI(Storm Surge Vulnerability Index,SSVI),采用加法模型评价中国沿海省区风暴潮灾害的物理脆弱性。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风暴潮脆弱性存在较大年际变化;高和很高脆弱性等级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区,低和很低脆弱性等级主要分别于北部沿海各省区,而中等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经济发展目标层下,设立6个基准层指标、29个表征层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完善、民生改善、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对口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基础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3年)相关年份数据或者以此为基础计算而得。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效应显著;产业优化、财政能力和人才建设有所增长;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说明在对口援疆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发展滞后、人才短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提升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有利于新疆和谐发展的财税体制、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改善民生实际效果、建立激发人才活力机制、坚持生态兴疆等方面,切实提高援疆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PCA的福建沿海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芬 《福建地理》2004,19(2):13-17
福建沿海有40个县市(区),计为23个统计单元。本文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对以上各单元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其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值,发现沿海地区大体形成“中部繁荣,两端落后”的“梭形”结构。最后,结合沿海各地发展趋势,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海域集约利用的定义出发,构建海域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运用集对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域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域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海洋投入强度、海域利用结构、海洋经济效益指数提高明显,海洋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受到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所辖六市海域集约利用水平有较大差异,障碍度分析显示葫芦岛市海域集约利用水平长期偏低,不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年反映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首先利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每个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马尔科夫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分别计算出两种情况下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转移概率矩阵,探索中国省际旅游经济时空演变动态特征;最后利用Arc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省区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尤其是极高水平和极低水平省区之间差距有加大的趋势;邻区的背景条件对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省区及其邻区所处的发展水平等级而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狄乾斌  刘欣欣  曹可 《地理科学》2013,33(12):1413-1420
中国海洋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地区差异明显。以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角度,运用变差系数及加权变差系数来表现1996~2010年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成倍增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减小;采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对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演化进行分析,得出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演进,海洋产业集聚规模有所减弱,各产业趋于均衡发展;具有资源属性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将其分为3个梯队;使用R/S分析法对沿海地区差异情况进行预测,显示未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测度能源消耗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并从经济、产业、科技、环境方面构建了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浙江、江苏两省。最后提出长三角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52个主要城市,使用智慧低碳强度商数(SLSQ)这一创新量化模型探讨城市智慧低碳发展的水平和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低碳城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即具有高SLSQ的领导型,具有平均SLSQ的稳定发展型和具有低SLSQ的滞后发展型;(2)中国主要城市的SLSQ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区域间存在差异"的空间变化趋势;(3)中国主要城市的SLSQ在城市规模上表现出"从大到小递减,规模内存在差异"的变化趋势;(4)中国主要城市的SLSQ水平在行政等级上表现出"从高向低递减,等级内存在差异"的变化趋势;(5)基于SLSQ水平,中国主要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动态模式:领导模式,稳定模式和准备模式,其中稳定模式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研究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熵值-TOPSIS评价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包括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水平、社会基础水平和竞争力水平4个指标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新疆各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并对4个指标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效率差异虽然较小,但呈现小幅度加大趋势;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分为超效率发挥地区、领先地区、效率未发挥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基础水平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竞争力水平次之,社会基础水平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能源-粮食压力时空变动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景锋  张海军 《地理科学》2018,38(10):1653-166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构建的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的压力指数分解为3个正交向量,以矢量合成法计算水-能源-粮食(W-E-F)总压力指数。在考察1997~2015年30个省区(香港、澳门和台湾无数据,西藏缺能源数据)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能源压力指数、粮食压力指数和W-E-F总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后,选取8个反映总压力指数变化的指标,截取1997、2004、2015年3个断面,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影响中国W-E-F压力指数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时间上看,W-E-F总压力先升后降;空间上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W-E-F总压力逐渐递减,东北和沿海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压力较大。 能源压力对中国W-E-F总压力的贡献最大,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压力指数更高,淮河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指数更高,东部的长江口以南沿海区域和广大西部地区的粮食压力指数更高。 1997~2015年,全国水资源压力指数多数地区上升,能源压力指数和粮食压力指数大部分地区下降。不同时段,W-E-F压力变化的驱动力不同。总体上看,大部分指标与W-E-F压力变化同向,人均受教育水平和人均GDP与W-E-F压力变化反向,人口密度增大、食物构成变化、粮食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是W-E-F压力升高的主因。在分析时段内,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大,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转型发展是降低W-E-F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有40个县市(区),计为23个统计单元.本文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对以上各单元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其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值,发现沿海地区大体形成"中部繁荣,两端落后"的"梭形"结构.最后,结合沿海各地发展趋势,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交通通达度评价:从分县到分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封志明  刘东  杨艳昭 《地理研究》2009,28(2):419-429
从自身交通设施保障程度和与外界交流联系便利程度两方面,采用公路密度、铁路密度、与公路距离等8个指标,构建了交通通达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以2005年为例,定量计算中国分县通达指数,集成中国分省通达指数,从分县和分省两个尺度评价了中国交通通达水平。结果表明:⑴ 从分县尺度看,中国县域交通通达水平高低两端差异悬殊,呈明显"纺锤形"结构,呈现由沿海逐渐向内陆递减趋势,贫困地区与城市化地区交通密度差距显著;⑵ 从分省尺度看,中国分省交通通达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水平间通达指数差距明显,西部省份交通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偏低。因此,应大力加快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实现地区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婷  陈闻君 《中国沙漠》2015,35(4):1089-1095
选取2004—2013年人均GDP数据,采用ArcGIS9.3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域虽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主要分布在奎屯、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标准差椭圆呈现出逐渐向东疆、南疆地区移动的趋势,总体上以和硕县为核心,范围包括了新疆经济发展的主体地区;经济重心呈现东南—东北—西南方向的变动趋势。最后,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