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一、地球化学景观概况莲花山铜矿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松辽平原西侧的低山丘陵区,标高250—430米。本区水系不发育,多属季节性河流。因受蒙古高原季风影响,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00—5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1800毫米。该区地貌上属缓慢上升的正地形,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松散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于3米,表层(A 层)为灰——浅灰色砂土、亚砂土,植被不发育,厚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坡积层(B 层)厚度1米左右。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位于淮河、长江下游、其沿海地区是指纵串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的(南)通—(赣)榆运河以东地区,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北起苏鲁交界的锈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共一千余公里。海岸类型除连云港云台山一带为基岩侵蚀岸外,其余均为泥沙质堆积海岸,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米。组成物质:北部为黄淮堆积物,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夹薄层粉砂。南部为长江三角洲堆积,岩性以粉砂、亚砂土为主,夹淤泥质亚粘土。中部为过渡相堆积,岩性为亚粘土。全新统厚度20—30米,成陆年代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表土层以下的浅层土中,低塑性土(轻亚粘土,亚砂土)分布广泛。由于低塑性土都具有以粉土颗粒(粒径0.05—0.005毫米)为主,粉砂粒(粒径0.1—0.05毫米)为次,粘土粒(粒径小于0.005毫米)含量少的颗粒组成特征,故分别采用塑性指数(IP)和颗粒组成资料作为土的定名判别标准,对上海低塑性土进行分类定名时,往往会出现定名不一致的矛盾。且由于定名的不当,也曾给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带来一些困难和损失。  相似文献   

4.
用微量滴定管,可在10~15分钟内测定出微量(10~15毫克)矿物比重,精度达±0.01克/厘米~3。测定装置如下: 将双筒镜(MC—2型)平放。把内径2毫米的滴定管固定在装有锯齿螺丝的支架上。管的上端做成漏斗状(由此加入矿物),下端做成元锥状(聚乙烯塞子插入其中)。双筒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以8×或2×,物镜以4×最适宜。在滴定管上,取10~15毫米(或略大)的高度为工作区向。选定目镜放大倍数后,在管上标出目镜—测微刻度(以厘米~3为单位)。为此,切几段10毫米长、直径0.5毫米的铜电线,在分析天上平分别称重(P),据电解铜的比重(8.945毫克/毫米~3),计算出每截铜线的体积V。  相似文献   

5.
SBFKK型滤水管用塑料管作内壁管,其内径为40—400毫米,最大可达800毫米,璧外带有贴砾层,贴砾厚度为11—18毫米,其规格如图1和表1所示。 贴砾层用净、洁圆形石英砾石  相似文献   

6.
淮河大堤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历年汛期最大流量为11600米~3/秒,最高洪水位为22.18米,高于淮河一级阶地,两岸防洪大堤高8—10米。本区大部份为第四系所覆盖。南岸的阶地及山麓丘陵地带,第四系厚10—40米。北岸的第四系厚度,东部一般小于200米,西部为300—500米,最厚达800米。据勘探资料,淮河两岸广泛分布着粉土、粘土、亚粘土以及粉、细砂层。淮河大堤蚌埠段的堤基土层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在地震作用下,有液化的可  相似文献   

7.
以双河油田典型原油样品为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通过多种生物标志物参数对比和色谱图特征分析,对核二段、核三段共计28个原油样品做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描述和精细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河油田核三上亚段原油饱和烃色谱图为前峰型和双峰型,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低;而核三下亚段原油饱和烃色谱图主要为前峰型,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高;核三段原油C_(19)、C_(20)、C_(21)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高,C_(27)~C_(29)规则甾烷以"V"字型分布为主。核二段和核三段原油,陆源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均有贡献,且沉积环境较还原,核三下亚段原油成熟度明显高于核三上亚段原油,因此最终确定核三下亚段原油主要来源于核三下亚段烃源岩,而核三上亚段原油则为核三上亚段和核三下亚段烃源岩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淮北平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淮北平原东部地区,系指颍上—蒙城—淮北市一线以东,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厚40—100m,主要是松散的河、湖相沉积。杨钟健、周明镇(1955)首次将淮河中、下游第四系划分为更新统下草湾系、泊岗层和戚咀层。张可迁(1962)划分淮北平原的第四系为中、下更新统下草湾组,上更新统下蜀组,全新统细分为(Q_4~′、Q_4~2、Q_4~3)三个韵律层。1978年周明镇、李传夔订正了对“下草湾系”的误解,明确其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1981年安徽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红沟剖面发育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分析其沉积物质来源,可以揭示柴达木盆地潜在物源区隆升、剥蚀历史,为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提供证据。本文以红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约束,对剖面晚渐新世-上新世的碎屑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物源示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3.7~12.5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20~290 Ma,锆石ε_(Hf)(t)集中在—13.53~9.27,Hf同位素t_(DM)范围524~1456Ma;大于300Ma的锆石,ε_(Hf)(t)介于—31.77~13.44,其中76.3%为负值,Hf同位素t_(DM)介于484~3727 Ma。采集自12.5~7.6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400~500 Ma(峰值~440 Ma),ε_(Hf)(t)值(—27.75~10.75)的90%为负值,Hf同位素t_(DM)介于615~2115 Ma之间。6.8~5.5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400~500 Ma,ε_(Hf)(t)值(—26.8~8.97),t_(DM(Hf)))介于668~2093 Ma,但220~290 Ma的锆石显著增加,其ε_(Hf)(t)值(—11.86~9.42),Hf一阶段模式年龄范围549~1399Ma。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显示红沟剖面220~290 Ma的锆石与东昆仑山锆石Hf同位素特征相似,而400~500 Ma的锆石则与南祁连山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揭示东昆仑山在24 Ma开始抬升成为柴达木盆地的源区,~12 Ma南祁连山开始隆升,为柴达盆地提供碎屑物质,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与地貌边界。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淮河三角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入黄海的一条大河.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活动.尽管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回归渤海,但是1851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此后淮河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根据近几十年来苏北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及淮河、江苏近岸海洋水文状况,推测 7000aB.P~1128年形成的淮河三角洲形成、演化和特征.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一个明显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为 7000~3500aB.P.,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晚期阶段3500aB.P.~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相似文献   

11.
华北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以露头、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为基础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华北石炭、二叠系为1个大层序,时限约为310~250Ma。以早二叠世紫松期与隆林期之交的285Ma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分为Ms1、Ms2两个中层序。Ms1穿过了石炭、二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295Ma)。含煤的本溪、太原、山西组(308~275Ma)分为6个层序组(Ss1-6),包括19个层序(CSq17,PSq1-12)。通过区域性层序地层单位的对比,在生物年代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建立了更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晚石炭世沉积仅分布在华北中部及北部,南华北缺失CSq1-7,豫西还缺失PSq1-3。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岩石地层单位和主要煤层在大区域内都是穿时的。晚石炭世海水自东向西侵入华北北部,向西和向南超覆;紫松或海水自晋西南和苏皖北部向北入侵,为华北晚古生代的最大海侵;隆林晚期海侵较隆林早期海侵略大。太原组的主煤层在山西自南向北形成于紫松早期海平面缓慢上升过程中,内蒙古南部山西组的巨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海侵时期,山西省山西组的主煤层自北向南形成于隆林早期,晋东南至南华北山西组的主煤层形成于栖霞早期。通过三交、柳林矿区煤相分析表明海侵体系域底部的煤层比高位体系域的煤层更富生烃潜力,是一种新的成煤模式,也是煤层气找矿勘探应该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储盖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煤层气的保存条件。依据煤层顶(底)板的封盖能力,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盖组合划分为4种类型。优势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保德-临县地区太原组泻湖、潮坪相带以及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滨浅湖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强。次优势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保德-河曲地区太原组、石楼-三交地区山西组以及韩城-合阳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较强。一般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三交-吉县地区太原组浅海陆棚相带、保德-临县地区山西组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盆地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较弱。不利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河曲以北山西组辫状河上游、冲积扇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差;煤层气储盖组合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煤储层含气量分布,是煤储层含气性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指环县-延安-蒲县以南、西安以北地区,其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是重要含气层。通过古水流方向、超稳定重矿物含量和长石含量分析以及古水系恢复,认为山西期和下石盒子期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育6个古水系,对应于6个长石含量分区和6个沉积相区。分别为石板沟-环县分区,平凉分区,淳化-耀县分区,韩城-澄城分区,大宁-Pu1井分区和华池-永宁分区。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沉积相分布规律,认为山2期发育小型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平凉、南部淳化-耀县和韩城-澄城一带; 山1期三角洲沉积分布范围比山2期明显扩大,北部延安-大宁发育三角洲前缘,湖泊相分布范围缩小。盒8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湖泊仅分布在镇原-环县-华池-正宁一带和大宁-Ji1井一线。实践证明有效地区分不同的古水系,有利于沉积相带展布规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储层评价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针对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透油气藏的特点,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将研究区山2段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结合425块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储层微观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山2段是一套在岸线背景下具有强侵蚀作用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受物源分异和水动力条件控制,榆林、神木、府谷3条河流的沉积储集特征差异明显,榆林河河道砂体为一套具有石英含量高、杂基和软岩屑含量较低、几乎不含长石的石英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以粒间孔为主的复合型孔隙,具有良好的储集性;神木和府谷河河道砂体与之相反,为石英含量低、杂基和软岩屑含量高、普遍含少量长石的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性差,仅见少量粒内溶孔。成岩演化分析认为山2段储层进入晚成岩B期,此期压实、压溶作用已非常强烈,榆林地区由于烃类的早期充注才使大量原生孔隙得以保存。通过对山2段储层沉积成岩演化分析,总结了石英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沉积储层特征的差异,预测出鄂尔多斯东部下步勘探方向即以榆林气田为代表的榆林河沉积区山2段高渗透石英砂岩发育的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5.
运用高压压汞、液氮吸附及渗透率测试等实验,利用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表征煤系页岩孔渗特征及孔隙层间非均质性,分析孔隙层间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河南义马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泥页岩微孔与小孔较为发育,山西组大孔较为发育,分别提供了气体吸附附着面积和储存运移空间;上石盒子组孔容与孔径相对偏差最小,孔隙分布均匀,山西组比表面积相对偏差最小,表面积分布均匀;随围压增大,渗透率不断降低,且满足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下石盒子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山西组渗透率非均质性很弱,更易于压裂开发。非均质性宏观上主要受沉积物质组成和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微观上受成岩演化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河北地区广泛发育各种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分析发现黄河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相、陆相和过渡相环境均有发育。该地区存在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是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潟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发现:本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烃源岩发育有意义的三个沉积演化阶段分别是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黄河北地区属鲁西地区一部分,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和可燃性有机岩(煤),是重要的烃源岩;黄河北煤田含煤地层含煤14层,其中1~5层煤赋存于山西组,6~14层煤赋存于太原组,就可采煤层的层数来说,存在“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含煤地层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是“上薄下厚”,主要富煤带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层厚度在横向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由北向南泥页岩层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南部济西矿区和长清矿区,西北部伦镇矿区、李屯矿区厚度发育较好,多在90m以上。  相似文献   

17.
兴县地区山西组三角洲沉积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研究,结合室内薄片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等,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在鄂尔多斯兴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及分流河道、泥炭沼泽、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7种微相,并发现研究区山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山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且整体上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具有三角洲逐渐向南推进的沉积特征.研究区的聚煤作用研究表明,山西组煤层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8#、7#、6#煤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充填淤浅的泥炭沼泽环境,5#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山二沉积段中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山一沉积段中煤层的厚度则与砂砾岩含量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可识别出潮坪沉积、障壁岛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三种沉积类型。根据区域地质及古生物资料,确定了三个等时面,划分出2个层序14个准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而以高位体系域最发育。纵观整个含煤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本溪组沉积期以滨浅海相为主;太原组沉积期为海陆交替相;山西组沉积期以三角洲相为主,总体表现为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19.
王薇  季汉成  门相勇  艾嘉仪 《现代地质》2013,27(5):1051-1057
近几年的勘探开发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具有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为探明其沉积环境,在详细的岩心、测井及室内分析化验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沉积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发育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海陆棚沉积,山西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自太原组至山西组沉积环境经历了由海陆过渡相至陆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山西岩溶大泉污染特征及管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为华北岩溶较发育的省份之一。大于0.5m^3/s的岩溶大泉19处,是山西能泊基地的宝贵不源。本文着重论述这19个岩溶在泵污染类型及污染途径,对主要污染及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的水平管理经验,提出了对岩溶大泉的管理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