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八颗行星以及各种小天体组成。不过,太阳附近的大多数恒星却是双星系统。如果它们有行星,那么,从那些行星上看来,天上将会有两个“太阳”。甚至还有的是三合星、四合星、五合星,乃至更多恒星组成的系统。观测表明,太阳附近超过三分之二的恒星处在双星或多星系统当中,  相似文献   

2.
谢基伟 《天文学报》2013,54(1):79-81
自1995年在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第1颗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以来,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已达500多个.恒星一般诞生在双星系统中,因此在双星系统中发现行星是很自然的.目前的观测统计显示,双星系统中具有行星的恒星比例大概为17%.显然这个比例应该看成一个下限,因为很强的观测选择效应使很多行星观测计划避开了双星系统.目前发现的有行星的双星系统大都为S型,即一颗伴星围绕着里面的恒星-行星系统公转.一般S型的双星轨道间距在100 AU以上,不过目前也发现了4个S型双星轨道间距在20 AU左右.这些系统包括Gamma Cephei、GJ 86、HD41004和HD 196885.除了以上介绍的S型双星,还有一类叫P型,即行星围绕两个恒星公转.P型的双星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并确认了两例.本论文将主要研究S型双星系统中的行星形成. 在第1章,我们首先概括了到目前为止有关单星和双星系统中行星的观测特征.然后,我们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行星形成的理论模型,特别是这些理论模型应用到双星系统中时需要考虑的情况变化.双星系统中,由于伴星的引力扰动,行星形成与之在单星系统中相比变得更加复杂.伴星的引力可以激发起星子的轨道,从而使得它们的碰撞速度增大到大于星子的表面逃逸速度,甚至大于使星子碎裂的极限速度.行星形成的中间(第2)阶段—从星子到行星胚胎,因此变得问题重重和扑朔迷离.我们接下来的内容将主要集中在这个问题很多的中间阶段,看星子能否以及如何顺利通过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EasyNight 《天文爱好者》2020,(2):63-65,86
找到天狼星很容易,但是你能找到天狼星的伴星吗?我们常说的天狼星其实指的是天狼A,是一对双星里的主星,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1.5等的亮度雄霸冬季夜空,天文爱好者们一定都看过这颗恒星。在这个双星系统里,还有一颗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大名鼎鼎的伴星——天狼B。它是一颗白矮星,以大约50年的周期绕着天狼A运行。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月掩星?这是一种与日食相似的特殊天象。我们知道,月亮在天空中每月移动一周,每小时约向东移动半度多,相当于月亮的视角直径。月亮移动时常常会将恒星或行星遮掩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月掩星。通过月掩星的观测可以测定观测者的地理坐标、研究双星、测定太阳视差及月亮位置等,因此月掩星是天文爱好者感兴趣的观测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5.
双星轨道拟合是基本天文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其给出的动力学质量、轨道参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前者是恒星系统动力学研究和恒星物理演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参量,后者则对提高亮星星表参考架的参考星数密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项研究此前普遍采用了一些近似,如切平面的变化与空间的透视效应均被忽略.对上百个含亮子星的双星系统而言,这些近似引起观测量计算的偏差已经超过了当前的观测误差(1 mas).我们以牛顿二体模型为基础,用严格的立体几何关系改进了观测量的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和观测数据验证了方法改进的有效性.拟合的结果表明,模型参数的拟合值和子星的观测量预报均有显著的改进.因此,对于双星,尤其是太阳系邻近的远距双星,改进观测量计算方法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球状星团历来是业余天文观测者和专业天文学家特别喜爱观测研究的对象之一所谓星团,是由十几颗以上的恒星组成的、受各成员星之间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恒星群,其成员星的空间密度显著高于周围的恒星场。根据星团包含的恒星数、星团的形状和在银河系中位置分布的不同,星团又分为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疏散星团一般由十几颖、数百颗到上千颗恒星组成,结构松散、形状也不规则,它们  相似文献   

7.
飞马座51b──太阳系以外的一颗行星十多年来,国际天文界有几个小组,一直用探索分光双星的技术,测量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以冀从中推断是否存在有大质量行星。例如,若视太阳与质量为其千分之一的木星为双星系统,两者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运行,木星的轨道速度为每秒1...  相似文献   

8.
双星世界五彩缤纷刘学富在晴朗的夜晚仰望天空,星光点点、繁星密布,你可曾想到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恒星是双星?双星的两个成员星(子星),其中较亮的子星叫主星,较暗的为伴星。两个星如果只是看起来离得很近,但两个星之间没有物理联系,只是“貌合神离”,这不是真正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5月的夜间温度比较舒适,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天文观测活动。但如果观测活动持续到后半夜,仍然要注意保暖。本月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都可以观测。水星与金星将上演一场精彩的双星表演,详情见下文;土星和木星在本月先后“西方照”,它们会在午夜升起,日出时位于正南方;整个5月都可以在日落后的西北方看见火星,它将会在23时左右下落。  相似文献   

10.
掩星驿站     
本月适合观测的月掩星仅有一次,小行星掩星有5次。掩食时间超过2秒钟的有两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364号小行星掩星,这次2364号小行星掩的恒星是一对双星系统,两颗子星都将被掩。  相似文献   

11.
学术活动     
1991年8月29日到9月3日,在浙江建德召开了第四次恒星和行星物理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和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联合举办。会议是以“恒星活动的观测和理论模型”为主题的专业会议,共收到学术报告40篇,包括邀请报告10篇,与会59名代表来自各天文台、大学和学术团体。 会议就恒星的四大活动:恒星的激变活动、类太阳活动、恒星的振动以及星周物质流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丁广泛的学术交流。会上报告了我国学者近期利用国内外仪器所做出的霞要天文发现,如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HR1099(V711Tau)的高色散、高分辨率的分光观测结果。从观测结果分析,该双星系统的两子星均有剧烈的色球活动,强的Hα发射主峰主要来自活动性强的冷子星,谱线轮廓形状的大幅度变化取决于色球发射物质的运动和恒星内部的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人们所见天空中的星星几乎全部是恒星,而且许多是与太阳类似的恒星,它们的核心正熊熊燃烧着氢。通过多种天文观测手段(例如光谱学),人们可得到恒星的大气成分、光度、表面温度、质量、半径、磁场强度、自转情况等资料,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可以推算出恒星内部各种物理参量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月,麒麟座双星V838的一颗无名恒星突然变成银河系中最亮的天体,比太阳亮600000倍,这颗恒星发出的如探照灯般的光照亮了以前爆发抛出的尘埃壳。此后,这颗神秘的恒星变得暗弱了,但是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揭示了一个由尘埃反射的光产生的牛眼状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一、测定恒星角直径的“天赐良机”月亮在天空中每月移动一周 ,每小时东移约半度 ,月亮移动时常将背后的恒星或行星掩蔽起来 ,这种月球掩星的现象称为月掩星。月掩星的观测不仅可以使人们欣赏这一重要天象 ,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利用月掩星的时机测定恒星的角直径 ,并且可以利用观测的掩星时刻与历算的时刻对比 ,可以测定月球的精确位置及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等。查看天文年历或天文普及年历 ,你会看到有许多机会可观测到月掩星的真实情景 ,天文爱好者朋友们对参与此项天文活动一定会饶有兴趣。大家要学会使用天文年历 ,它是观测的最好“助手”…  相似文献   

16.
恒星质量是恒星物理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参量.双星轨道拟合是获取恒星(动力学)质量的最可靠途径,而绝大部分恒星的质量仍然需要通过恒星质光关系来估计,因此,通过拟合恒星动力学质量和光度数据得到经验质光关系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主序星的V波段质光关系由于金属丰度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弥散性,但有研究表明这种影响主要限于恒星质量小于0.6M_⊙的情况.对于较大质量的主序星,近年来的观测拟合研究积累了比较充分的动力学质量和V波段光度数据,从而为显著改进上述质光关系提供了可能.利用一个能合理分配两个不同量纲观测量权重的拟合方法,根据203颗恒星的动力学质量和光度数据给出了主序星的V波段经验质光关系,该结果对此前结果的改进不仅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其对恒星质量估计的相对误差已达到约5%.因此,该结果不仅可以用于开展有关恒星物理或恒星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统计性研究,而且对具体实际多星系统的长期动力学研究和短期定位研究等也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恒星质量是恒星物理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参量.双星轨道拟合是获取恒星(动力学)质量的最可靠途径,而绝大部分恒星的质量仍然需要通过恒星质光关系来估计,因此,通过拟合恒星动力学质量和光度数据得到经验质光关系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主序星的Ⅴ波段质光关系由于金属丰度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弥散性,但有研究表明这种影响主要限于恒星质量小于 0.6M_⊙的情况.对于较大质量的主序星,近年来的观测拟合研究积累了比较充分的动力学质量和Ⅴ波段光度数据,从而为显著改进上述质光关系提供了可能.利用一个能合理分配两个不同量纲观测量权重的拟合方法,根据 203 颗恒星的动力学质量和光度数据给出了主序星的Ⅴ波段经验质光关系,该结果对此前结果的改进不仅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其对恒星质量估计的相对误差已达到约 5%.因此,该结果不仅可以用于开展有关恒星物理或恒星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统计性研究,而且对具体实际多星系统的长期动力学研究和短期定位研究等也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双星轨道拟合是天文学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给出双星系统的二体轨道参数,这些参数不仅是高精度、高网格密度星表参考架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理解各种有关观测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双星轨道拟合可以直接估计恒星物理和星系天文学等领域极有应用价值的恒星质量参数。因此,长期以来双星轨道拟合工作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高精度的恒星运动学观测资料的大量积累,双星轨道拟合更成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一个共同的热点课题,有关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综述了双星轨道拟合的历史及现状,其中着重介绍了目前所用的主要观测资料和各种具体的拟合模型、拟合方法;简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的双星星表;展望了今后双星轨道拟合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绘出了计算吸积盘边缘物质和角动量损失,以及它们对激变双星演化影响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紫外天文卫星(IUE)观测到的高速物质流是来源于吸积盘边缘,吸积盘边缘的角动量损失可以成为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白矮-主序双星是银河系中最常见的致密双星系统,它包含一颗白矮星主星和一颗小质量主序星伴星,由主序双星演化而来。大约1/4的白矮-主序双星经历过一个公共包层演化阶段,其轨道间距较小,周期很短,被称为后共包层双星;而另外3/4的白矮-主序双星则从未经历过公共包层演化,其轨道间距几乎与其最初的主序双星的相同,被称为宽距白矮-主序双星。在光学波段,一般从白矮-主序双星的光谱上能明显地看出其有两个成分。随着大型巡天项目如SDSS、LAMOST巡天的开展,近年来搜寻到的白矮-主序双星的数目越来越多。通过对搜寻到的白矮-主序双星进行大量的后续观测,己从中发现并确认了一大批后共包层双星。利用观测到的白矮-主序双星及后共包层双星样本,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密近双星的演化过程,尤其是公共包层演化的物理机制等重要的天体物理热点议题。介绍了白矮-主序双星的形成和演化,回顾了大型巡天项目中自矮-主序双星的系统搜寻,以及基于这些白矮-主序双星样本获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白矮-主序双星的搜寻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