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0年以前,美国环境卫星上的大约一半仪器都将因服役期满而停止工作,这会使气候研究、预防自然灾害和监测陆地利用的观测数据难以为继。为此NASA和NOAh应该对已有和以前规划的卫星项目保证提供长期的支持,在2010和2020年期间执行17个新的卫星项目。这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名为《基地球科学和应用:今后10年和更长时间国家的急需》报告上阐述的观点。这篇在2007年初发表的关系到今后美国天基环境观测发展的重要报告,是200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受NASA、NOAh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就NASA研究项目和NOAh及美国地质调查局业务应用中天基观测的系统方法问题开展的专项研究取得的成果。报告分三个部分,即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的综合战略、使命概述和今后十年研究应用,全面阐述了美国天基环境观测取得的成绩、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报告强调了天基观测对于天气、气候变率和变化、水资源和全球水文循环以及人类健康安全等的重要性。本文摘译自该报告的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2.
WMO旨在加强卫星用于监测气候变化和天气的计划,得到国际各空间和气象机构的支持。这是1月15到16日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WMO高层政策咨询会议上确定的。重点是改进全球观测系统(GOS)的天基观测。其作为WMO的GOS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至少已有16颗地球静止和低地球轨道卫星提供当前全球气候和天气的业务资料。并且有许多其它的科学或技术手段的实验卫星作补充,同时2008年还确定发射17颗卫星以增强全球观测系统(GOS)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气象组织(WMO)通过其OSCAR(观测系统能力和评估)项目给出的统计表明,目前在轨的气象和地球观测卫星达到123颗,其中地球静止卫星20颗、极地轨道卫星80颗,漂移轨道等其他轨道卫星23颗。人类进入卫星时代以来,通过235个空间项目,已经和在计划中将644颗气象卫星送入绕地球轨道。这些卫星上负载仪器的类型达到28大类,共计914种;探测和传输数据使用的无线电频率达1347个;目前有78个机构参与了各种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4.
从地球环境科学和自然灾害的联系、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优先级的确定原则、美国卫星对地观测发展走向、地球科学对气象卫星应用要求以及对观测对象和观测参数的确定五个基本方面,按可持续发展要求,深刻分析了我国环境卫星,特别是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5.
Terra卫星及其5种新一代遥感探测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希友 《气象科技》2001,29(1):55-57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SSC)在1988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指导性报告,建议为监测地球变化、测定地球的各种重要信号而建立一项长期战略计划。美国国会迅速作出反应,为此项计划特别拨款74亿美元,到2001年设计并实施该项计划。1991年NASA出台了与该计划相关的地球观测系统计划(EOS),这是一项卫星探测计划,主要是实施对地球变化的监测,而Terra卫星探测计划是此项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中的Terra卫星及其5种先进的遥感探测仪。1 Terra卫星与地球观测系统Terra卫星…  相似文献   

6.
荆其一  郝耀奎 《大气科学》1978,2(2):179-180
根据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所定有关协议要求,日本于1977年7月14日发射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该卫星于7月18日进入东经140°、赤道上空35800公里的预定轨道。卫星对地球观测视野为17°24′,其视野覆盖范围占地球表面1/4,包括西太平洋的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区。我国80%以上的地区和邻近海域均处于视野之内。 GMS-1的主要任务是:用星载可见光和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VISSR)扫描观测大气  相似文献   

7.
当苏联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气象学家们非常高兴:如果在这些宇宙飞船上安上“眼睛”,将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地球大气的平台.1960年美国送上一颗专用于气象的极轨卫星,1966年这个新的观测工具进入业务阶段.其间,苏联已发展了他们自己的卫星系统.稍后,也开始业务运行. 这里没有必要详细叙述各种卫星系统的特征.但需要指出卫星具有两种主要类型:极轨(太阳同步)卫星和静止卫星.  相似文献   

8.
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 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0 a来全球气温呈振荡变化,除受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等重大自然现象影响外,并未出现异常增温现象,仍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加勒比海...  相似文献   

9.
认识碳卫星     
正2002年,欧空局发射的Envisat卫星携带了可以测量二氧化碳的光谱仪,开启了碳卫星时代。2009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是世界上第一颗用于测量二氧化碳和甲烷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卫星。2014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轨道碳监测2号卫星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是第一颗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精确地记录下了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0.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是通过其携带的仪器装置进行气象观测和气象通信的卫星,目前有两个基本的类型: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简称。它对地球的观测,南北方向靠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完成,东西方向靠卫星上仪器横向扫描完成;而一圈接着一圈村地球的观测,则是通过地球的自转逐步实现的,一颗极轨卫星12小时可观测全球一遍,两颗星正交配置(卫星轨道平面互成90度正交状态)则6小时可观测地球一遍。静止气象卫星是对地球相对静止轨道卫星的简称,静止气象卫星位于地球赤道近36000km的上空,自西向东,以同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和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日本着手建立人造卫星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海洋观测卫星1号(MOS-1∶Marine Observation Satellite-1)是此观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日本靠自己的技术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预计1987年1~2月在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种子岛宇宙中心用N-II型火箭(2级火箭)发射MOS-1。  相似文献   

12.
《浙江气象》2007,28(2)
美国极轨环境卫星系统臭氧传感器重获新生美国极地轨道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计划在2009年发射,2006年6月在项目调整中被砍掉的臭氧观测传感器项目最近重获新生。目前,由NOAA和NASA共同参与开发的臭氧绘图和廓线观测组件将加入到NPOESS系统中去。这套仪器将用于观测从地表到大气层顶臭氧分布,同时用于监测南极臭氧洞的恢复过程。据来自NASA的该项目负责人透露,该项目之所以能够重新立项,和美国科学院今年初发表的呼吁美国加强今后天基卫星观测的报告有一定关系。2006年,由于经费严重超支和时间推移,NPOESS系统被当局砍掉了臭…  相似文献   

13.
环境卫星已经成为以气候监测和天气预报为目的全球观测系统中日益关键的一部分。但是,正如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NRC)的一份报告((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from Space--Urgent Needs and Opportun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地球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紧急需求与服务国家的机会,2005)中所指出的一样:“目前环境卫星系统正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译者注:由于经费预算紧缩以及支持重点向太空探索倾斜,一些已经批准的极具科学与社会价值的计划与项目不再得到支持,被迫取消、缩减规模或延迟。目前,NASA没有计划在“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平台的6年服役期结束之后替换该系统)。除非立即采取行动,重振美国的地球观测研究计划,并制定一个长期的业务环境卫星发展规划。必须采取措施保障这些计划的不断实施,而且能够得到完善,建造一个低成本、具有灵活性的卫星系统,该系统应是先进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过去的25年中,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行业已经引进和采用了许多卫星技术与设备方面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全球各国的气象环境部门和研究机构,他们对卫星遥感资料的依赖性正变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1 GIOVANNI简介 随着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的不断发展,Terra,Aqua,Aura,CALIPSO,Cloudsat等大批卫星观测资料不断增多,实时和历史卫星遥感资料共享分发任务不断加重,以往的数据网络共享发布和图像绘制平台已难以满足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绘制多种类型科学数据图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TIROS气象卫星(电视红外观测)经历了25年的研制和服役,给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帮助改善地球生物特性的天气观测。在提供主要风暴和天气变化的超前警报,并对太阳扰动、海面冰和水温获取宝贵的科学资料方面,TIROS系统已帮助全球挽救了无数生命和大量的财产损失。卫星从全球各处向华盛顿国家环境卫星资料情报局发回气象情报。这种情报及时转换为  相似文献   

16.
N A S A 的地球观测系统 卫星传感器是每天获取全球数据的有效手段。N A SA 正在 同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合作设计、开发、发射先进的卫星传感 器,使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测量全球动态。早在80 年代初期, N A SA 就开始设计地球观测系统(E O S ),其首要任务就是观测 地球这个行星。E O S 由3 个部分组成:空间观测系统、科学研 究计划和数据信息系统(E O SD IS)。E O SD IS 可处理和存储接收 的数据,使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信息。 E O S 的第一部分,即空间观测系统,由一系列中…  相似文献   

17.
正推近小卫星的发展,需要从标准、法规、政策、机制等方面入手,调动企业、学校、研究院所等更为广泛的参与,构建与政府主导的大卫星发展有所不同的模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速推进小卫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气象业务的天基观测拓展了新的领域。通过小卫星星座的建立,与大卫星系统结合,  相似文献   

18.
国外部分卫星产品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遥感信息产品是由星载遥感仪器观测的数据经科学方法处理得到的,由于观测数据受地球大气和地表、太阳位置以及星上仪器工作状态、定标和定位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卫星遥感信息产品必须经过质量控制、误差分析之后才可以使用.因此,开展卫星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研究对于卫星反演产品的应用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该文调研了国外部分卫星产品(主要针对MODIS反演产品)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以及组织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造卫星有五种民间用途,即通信、气象、导航、地球观测和科学研究;至少还有三种正在进行认真探讨的未来用途,即在轨道上的制造业、太阳能发电卫星和太空移民区。通信早在1945年就已注意到:如果一颗卫星进入恒定高度为22,300英里的轨道,它的(公转)周期正好与地球自转周期相配合,因而看起来是固  相似文献   

20.
ISCCP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总云量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 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 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云资料数据集总云量空间及时间差异。尽管两套资料能一致揭示我国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和气候变化特征, 但区域性差异仍比较明显。天基、地基数据可对比格点上, 全国平均而言总云量卫星观测结果比地面观测偏高8.46%, 华南地区差异最小、东北地区差异最大。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23年我国总云量呈减少趋势, ISCCP D2产品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为0.015%, 小于地面观测的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 (0.063%); 东北地区总云量缓慢增多, 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总云量减少。利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均以累积距平法检测出1984—2001年总云量减少、2002-2006年总云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