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  AK 《内陆地震》1997,11(4):379-381
对哈萨克斯坦几次M≥6强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20种)是通过其行为反应的变化对地震作出响应的,另外,在阿拉木图的山前地带(地震活动值大于9)对动物血液学和生物学指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动物行为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地震活动区的动物常常要经受强烈的地面震动,这种震动由于洞穴塌陷、蛋卵毁坏和海啸活动而使某些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尽管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轶事和回顾报告表明,动物的许多器官可以发觉即将来临的地震事件,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份具有充分理由来说明动物如此行为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报告。动物们逃跑响应进化机制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形成一个对早期震动的触发警告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在很短的P波与S波到来之间的时间内起作用,人们对动物在地震发生前行为的描述已经表明这种反应系统的存在。如果前兆刺激也存在的话,相似的发展进程可以把这种刺激与动物对P波的触发反应感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地震预测的反应行为。种群遗传模式表明,这种动物逃离地震区的反应系统可以不受随机突变事件的影响而得以保持,这是由于环幕选择工的结果,选择的作用时间与强震发生的时间尺度是可以相比的,这样,除地震王国本身外,对可能是地震前兆的更多理解可能要从对动物的(异常)行为,生理感觉器官和基因的研究方面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回顾一个我们认为可能是地震前兆的现象。如地倾斜,地下介攒 的含水程度(潮湿程度),场电和地磁感应系统。它们可能是与动物地震逃离反应系统相关联的现象,前面所提到的动物异常行为可作为地震预测手段的方法正在研究相关联的现象,前面所提到的动物异常行为可作为地震预测手段的方法正在研究之中,建议把更多的地磁,地电,地倾斜和地下介质的含水度等结合起来,对地震活动区形成一个密集地震前兆监视网。  相似文献   

3.
  .БЗ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77-282
作为地震短期预报系统中的环节之一,在阿拉木图周围地区建立了由一批生物实验站和生物观测点组成的生物观测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蛇、家鼠、鸽子、鹦鹉、鱼、晰蜴、蜘蛛等动物习性的观测研究上。结果发现,这些动物对10≤K≤13.5的地震有反应,对1992年8月19日苏萨梅尔7.4级地震的异常反应距离可达345km。对90年代4次强震前的资料研究表明,动物行为异常时间和异常量级随震级增大而增大。M≥6级地震前生物前兆的时空分布模型表明,强震前生物前兆出现的时间从1.5个月到几分钟,可分为3个阶段;距离从300km到10km,也分为3个阶段;动物异常行为从I型(烦躁、抑郁或侵犯型)变为Ⅱ型(逃避型)。文中还指出,要注意区分动物季节因素和气象变化有关的行为,地震生物学应与地球物理、形变、地区水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研究,将其用于地震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4.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σ(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α(dσ/dt)-q/ερ,其中α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ε为介电常数,ρ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τ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αM0[ερ/(τ-ερ)](e-t/z-e-t/ερ).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Δσ满足τ=D/D′=(Δσ/σ0)(a/β).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ε及J=F/ρ′得到.若ρ′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5.
生活地地震活跃区的动物通常要遭受偶发的强地震动的折磨,地震动致使洞穴坍塌,卵破裂及海啸活动,造成动物死亡。尽管在动物行为传闻和回顾的报告中指出许多动物都具有察觉地地震即将来临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合理语气能说明动物行为的进化,这种进化机制需要两个过程,第一,进货 形成一种对震动刺激的上期报警响应能力,在P波和S波到达的间歇起作用,传闻语气表明动物的这种响应已具备,如果前兆刺激也存在,同样的进化过程中仍可赋予动物。使它们能够感觉P波激发的响应的刺激,进而产生一种地震地震报警行为。一个种群数量-基因模型显示这种地震逃和响应系统可以保持而不断随机变异,产生的结果是按时间尺度运行的偶然选择与较大的地震事件具有可比性,因此,当前地震学之外的潜在地震前兆或许可以从动物为,感觉生理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来收集,对潜在地震前兆的总体回顾,说明动物对倾斜,湿度,电磁感应系统可能与地震逃生行为系统有联系,本文对几个可检验预报进行了讨论论,并建议在地震活跃地将磁、地电、倾斜及湿度观测纳入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神户地震前,在神户-王寺动物园,海狮、河马和鳄鱼有地震动物异常现象。伊豆地区火山爆发和地震前,在伊豆-热川香蕉-短吻鳄公园观察到鳄鱼嚎叫。对这些动物和一些爬行动物,估计出了逃避反应的临界电场强度。对释放脉冲电荷或电磁波的地震电脉冲刺激的行为反应暂时归因于地震动物异常现象的原因。据电场强度影响程度和居民对地震动物异常行为的陈述可估计出神户地震前的地震场强度,并和居民对地震动物异常现象陈述的次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1970年1月5日0点59分,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及继后某些有感余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实地考察结果,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结果有可能为判断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现象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志峰  黄积刚 《地震研究》1996,19(2):162-167
本简要介绍了枣庄地震动物试验的观测和研究概况,以鹦鹉鸣叫活动资料分析为例,探讨了试验区200km范围内,ML≥3.0级地震前所发生的异常活动。从而阐明利用动物出现的行为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有3次位移量为1~2m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如动物行为异常、地下水和温泉变化等的性质,是根据与日本某些大地震有关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简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强地面运动资料的处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影响因素、强地面运动的模拟和宽频带反应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在强地面运动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对中国西藏定结县房屋破坏的特征,分析了定结县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刚察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的大通山区,灾害类型以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为主,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威胁少数民族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刚察县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特点,并针对灾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新疆两次强烈地震戈澍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830011)主题词:新疆强震中期预报长期预报1996年是新疆地区地震强烈活动的一年。在新疆境内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它们是3月19日阿图什6.7级地震和11月19日和田西南的7.1级地...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1730年北京圆明园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环文林  时振梁 《地震研究》1996,19(3):260-266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水平分层承压含水层模型,推导出含水层的水头和含水层应力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我国在日本秋田地震时有水位阶变的52口井孔的观测资料,通过水井水位的体应变固体潮系数,估算了震时引起我国应力场的调整变化.讨论了这种应力调整时应力增加区和降低区交替出现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cyclic fluctuations and trends in water levels has been tested by examining a long-term series of mean annual water levels in 11 outflow lakes, mostly groove lakes, located in Northern Poland between 14° E and 23° E and situat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up to 120 m above sea level.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cyclic fluctuations of water level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mass curves. The regression method together with the moving average method applied to 10-year values of mean annual water level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rend in water level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completed, it has been stated that long-term fluctuations of mean annual water levels of the lake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spite of the absence of a distinct periodicity, are characterized by a cycle with a 23-year period. The studies of the trends of mean annual water levels revealed a negative tendency ranging from—0·059 to—0·402 cm per annum.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锋  祝意青 《地震研究》1999,22(3):273-279
以1989 ̄1997年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为1989 ̄1991、1991 ̄1995、1995 ̄1997年三个时段,定性定量分析了这三个时段该地区重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了北祁连河西地区的重力场现处于祁连山重力值上升、河西走廊重力下降的逆继承性重力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