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会议纪要,研究日本与俄罗斯帝王海山链(Emperor Seamount Chain)之争、日本与俄罗斯日本平顶海山群(Japanese Guyots)之争和日本与美国幸运星海脊(Lucky Star Ridge)之争的过程。根据SCUFN的命名规则,探讨其处理争端的主要依据,并对我国当前的命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行海底地理实体通名术语存在问题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文星  朱本铎 《地质论评》2014,60(5):962-970
由于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起步晚,实践基础薄弱,翻译和编写的海底命名规范中的有个别通名术语定义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权威地质辞典和相关标准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 Shoal是顶部覆盖松散沉积物的暗礁,会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暗沙"。Bank是表面相对平坦的海底高地,不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滩"或"浅滩"。2建议参考国际海底命名委员会(SCUFN)颁布的《海底地名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又称B6文件)(IHO and IOC,2008.),以1000m高差作为海山和海丘的分界,并且不对Hill(Abyssal hill)和Knoll作进一步区分,均称为海丘。3现有辞典对Canyon和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的翻译和定义可以沿用:Canyon译为海底峡谷,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译为海(底)谷,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横切面形态,而与规模无关。建议将Sea channel(Submarine channel)译为"海底水道",不仅与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译法一致,而且易于与海底峡谷和海底谷区分。4 Plateau译为海底高原和海台均可,且两者并没有地貌等级差别,建议《海底地名命名》作相应修正。  相似文献   

3.
对日本大陆架划界案相关海域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进行动态跟踪,结果显示日本在大陆架划界案提交前后,命名了坂东海盆(Bando Basin),删除了半月海槽(Hangetsu Trough)新月海穴(Shingetsu Hole)和冲大东海槽(Oki-Daito Trough),修改了小笠原海底高原(Ogasawara Plateau)和冲大东海脊(Oki-Daito Ridge)附近的命名方案,这些命名和更名动作违背了一般的命名更名规则,其目的是扩展其大陆架边界。建议加强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与海洋权益相关关系的研究工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底喷流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喷流活动和海底喷流矿床是目前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众多的喷流活动点和海底喷流矿床。系统总结现代海底喷流活动、古代海底喷流活动以及海底喷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指导该类型矿床的找矿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底地下水排泄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岸、滩涂和河口地区典型而重要的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地下水排泄是海洋中水和各种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污染物从陆地向海洋输送的一个重要而隐蔽的通道。综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海底地下水排泄的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分布以及环境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我国开展大规模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秦岭泥盆纪是造山带成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重要时期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泥盆纪海盆中出现过明显的热水沉积环境,海底热液沉积岩的类型之多、海底热液沉积特征之明显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首先分析了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组成和驱动力,总结了海底地下水排泄的主要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其次阐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泄向海洋输送溶解物质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剖析咸淡水混合带的地球化学过程,指出地下河口在研究海底地下水排泄中的重要地位;最后给出未来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海底底质的分类与识别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浅剖资料海底反射强度主要与海底底质类型有关。选取南海海域某区块浅剖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浅剖资料海底均方根振幅并绘制等值线图,进而分析判别研究区海底底质的宏观变化特征,最后结合海底摄像资料对调查区底质的直观认识。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利用浅剖资料海底振幅的特征属性直接进行底质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海底地貌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之上,综述我国海底地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历程,探讨今后我国近海地貌的研究发展方向:我国现代海底地貌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更新,由宏观向微观、从大的地貌类型向特定的地貌体、从形态特征到地貌过程的研究,并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的响应关系。针对"908专项"在我国近海海域的调查成果,着重介绍其在我国东海近海海域地形地貌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认识:长江口外古潮流沙脊群可分为堆积型、侵蚀—堆积型和侵蚀型潮流沙脊群3种类型;在福建闽江口近岸的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发现多条呈SW—NE走向、条带状分布的潮流沙脊,面积约200 km2,水深在15~30 m;在东海陆架沙脊区与金门岛外发现2处新的海底礁石。这些全新的发现和认识对于我国近海海底地貌的研究将起到丰富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重要的海底地貌形态,也是沉积物从浅海向深海搬运的重要通道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对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利用及海底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载人深潜和以遥控潜器(ROV)和自主潜器(AUV)为代表的无人深潜技术为人类探索现代海底峡谷提供了重要途径。海底峡谷的深潜科学考察始于1940年代后期,最初为潜水员下潜考察,1960年代开始各种载人和无人潜器逐步应用于海底峡谷的科学探索。载人潜器能将科学家带至海底进行实地观察和精准取样。无人潜器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无人员安全之忧,水下作业时间长,且可以到达人类难以企及的极端海域。深潜技术在海底峡谷地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和底质调查,各种侵蚀和沉积底形及其成因分析,块体搬运和流体动力学过程研究,冷泉、冷水珊瑚等生物群落分布及海底生物侵蚀作用研究。欧美发达国家过去70余年在海底峡谷科学深潜考察研究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深海深潜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Base on sorting out the meeting reports of Sub-Committee on Undersea Feature Names (SCUFN), we exposed the historical disputes on naming of Emperor Seamount Chain, Japanese Guyots and Lucky Star Ridge, and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and criterions Which are held by SCUF. We made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cope with naming disputes and maintain marine rights and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2.
Base on the tracing study on the Japanese undersea feature naming activ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Japan has named Bando Basin, removed Hangetsu Trough, Shingetsu Hole and Oki-Daito Trough, and altered some features names near Ogasawara Plateau and Oki-Daito Ridge, before and after the submission for Delimitation in outer limits of continental shelves. Contrary to the general undersea feature naming rule, these actions aim to extend its continental shelf boundar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ming undersea feature and marine right and interest should be enhanced.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海底光缆工程路由勘察.该项勘察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人类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信息化基础建设蓬勃兴起的时代出现并逐步完善的一个新的海洋工程领域.海底光缆建设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修建的国内外海底光缆已达20余条.海底光缆工程路由勘察与第四纪地质学关系密切.海洋第四纪地质现象是它进行勘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海底光缆路由勘察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采集的是数字化信息,能快速准确的成图.该图反映路由区海底所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勘察融汇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拓宽了第四纪研究的领域,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阐述了我国在海岸带、河口三角洲和港口建设,海洋石油开发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海洋工程地质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理论研究、海洋沉积物微结构研究、海浪作用下的土动力特性及液化预测研究和水下软基处理等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海洋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中西部地貌单元划分及其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西部处于南海北部和南部的过渡带,夹持于印支地块和南海海底扩张中心之间,其特殊的地貌对于研究整个南海地质地貌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中西部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获取的水深、底质调查及地震剖面数据,结合该海域以往研究成果,提取了有关地貌的信息,编制了南海中西部地貌图。把研究区划分出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三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水下岸坡、水下浅滩、海岭、峡谷、麻坑、阶地、盆地、海台、海山、深海扇、深海平原等众多次级地貌单元。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海域各地貌单元的特征,提出了断层、火山、构造隆起和浊流等地质作用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壳体地貌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壳体地貌是针对传统地貌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吸收和运用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将地貌成因因素和过程因素综合起来研究的一种地貌学理论和方法。本文运用成因—过程分析法,将地貌及其发展置于大地构造背景下加以研究,提出了地貌四要素和壳体地貌旋回的概念。并主张将侵蚀地貌过程和沉积地貌过程统一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谱矩的地学特征因子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学特征因子的提取是定量化数学地质分析的重要基础,可以为地貌类型识别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基于谱矩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表面数据粗糙程度的特征因子,并且分析了新特征因子的特点和其应用可能性。该方法以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计算表面各阶谱矩以及相应的统计不变量来描述三维表面形貌的特征。以中国卫星重力测量数据和DEM数据为例,试验该方法运用于地貌类型识别的效果。理论模型数据与实际数据结果均表明,基于谱矩的新的地学特征因子不仅可以有效地反映数据起伏与变异特征,而且提取出的特征可以为地貌及重力构造单元划分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地貌学存在的问题,从地貌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入手,提出地貌研究与大地构造研究相联系的原则;又吸收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与观点,运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地貌成因和过程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尹泽生 《地质论评》2007,53(B08):160-164
地文旅游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地学类旅游资源,它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文旅游资源的认定对区域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地文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资源调查程序和方法的建立,均与地貌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对这一关联展开的一些讨论,有益于更好地理解地文旅游资源存在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涉及地文的性质及其与地貌学的关系、地文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的地貌学基础、地文旅游资源认定的地貌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现有调查研究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认识,本文探讨了海洋灾害地质区划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我国全海域的海洋灾害地质区划方案,按大型构造地貌界线作为一级灾害地质分区,划分为海岸带、陆架、陆坡(岛坡)、海盆与海槽4个灾害地质区,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及灾害地质环境特征划分出24个灾害地质亚区。此外,从灾害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角度出发,定性的将中国海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危险性)划分为4级,在24个灾害地质亚区中,较高风险区11个,约占近总数的一半;其次是较低风险区7个,占近三分之一;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别仅4个、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