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研究方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进行解析,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表达,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定义区域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能力及其计算方法,分别从数量角度(总体能力)和质量角度(比较优势能力)对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全国和西部地区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形成了以西北区域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圈层结构。保持区域内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提高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DPSIR模型与Theil系数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引入Theil系数对其进行空间解构,结果表明:1)河南省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且差异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及以下的城市数量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94.44%,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的达到了1/3;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鹤壁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2)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性是由区内和区际差异共同造成的,二者贡献率相当,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原城市群是区内和区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黄淮海地区的贡献率最低;3)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中,响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最大,是决定性因子;驱动力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最小;基于各地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组合情况,将其划分为压力约束型、驱动力引领型、压力支撑型、压力状态综合型及多因素共同驱动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的角度建立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了灰色理论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龙岩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以东南为中心向西北递减的圈层结构。同时也从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县域的经济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5.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地理科学》2010,30(3):363-369
围绕资源规模和供给能力,资源开发对经济的支撑力、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3个维度,构建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分为可持续发展、基本可持续发展、基本不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4个类型,并提出了评价模式与评价方法,通过指标体系对乌昌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乌昌地区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类型的结论。对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的区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认为优势资本转换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并从规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产业郊区化、培育接续产业4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交通优势度是评价区域交通优劣的常用指标,亦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单项指标之一,自提出以来便得到广泛应用,但既有文献较少探讨其内涵,并融合区域特性进行评价维度的发展。本文回归交通优势度最初强调的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导、保障”能力,阐述其与“量、质、势”的对应关系,从承载力、可达性、连通性角度进行指标阐述与拓展,并将可靠性、公平性等概念引入保障维度,从而丰富了交通优势度3个能力维度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西藏自治区为例,针对其区域特点引入线路连接度、雨雪季节波动性等拓展了保障能力维度指标,以及采用更精细、多模式的可达性,发展了原有的“区位优势度”,作为“引导能力”。结果表明:(1)西藏交通优势度的县际差异明显,总体以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为核心,沿河谷地带呈潜在的点—轴分布特征,各地市则形成围绕行政驻地的中心—外围结构。(2)改进后的交通优势度更清晰地呈现西藏交通3个维度的能力及其间关系,揭示阿里、藏东南边境等区域在保障等维度的缺陷及形成的大范围的交通劣势地区。(3)本文对3个能力维度的再探讨为交通优势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潜力的概念框架,有利于新时期交通优势度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熵值法对陕西省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0.0676上升到2004年的0.1374,说明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是可持续的.(2)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发展速率差异十分明显,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和发展潜力呈正向发展,并且区域发展水平增速最快;区域均衡度和开放度2个指标改善不大,并表现出不稳定性;区域发展协调度和调控度2个指标呈负向发展.为了推动陕西省全面发展,针对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趋势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预警和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从新疆整体层面上研究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未来变化趋势,采用多种预测模型,对各指标2005-2020年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然后采用组合评价法进行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得出2005-2020年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并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1)未来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素指数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与之趋势相反,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深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将会逐渐回升,也就是说,大致会呈现平缓的U曲线;(2)与20世纪末相比,虽然在2005-2020年间,系统协调指数略有下降,但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却有明显的上升,说明可持续发展总系统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未来在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素水平的同时,要把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重点;(4)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省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保证我国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边疆稳定和安宁...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基于区域粮食产量差异和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验证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总体特征.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增加的背景下,部分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粮食生产呈现快速下降态势.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在发掘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和稳定基地化的农业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南方山区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为茂 《山地学报》2006,24(3):352-356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探讨南方山区以集体林为主的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旨在为相类似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研究提供借鉴。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启示,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辨识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决策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信息支撑体系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建设体系等六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永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的总体框架,并在这个总体框架下,分别从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保障、发展技术、发展信息支撑、发展能力建设等六方面阐述其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长泰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谢剑斌 《山地学报》1999,17(3):270-274
系统分析和评价长泰县PRED(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系统的要素特征,概括长出泰PRED的六个综合特征及其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备的影;提出7个重点建设产业、生态领域;最后,以景观生态学观点阐述长泰PRED协调发展的空间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 ,针对陕西省区域特征 ,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通过对区域十个地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 ,分析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生态农业系统为例,基于农业产业链的物质、能量流动机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EA-SD)。量化分析和模拟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及其演变趋势。经模拟,按照现在的发展模式不变,系统不但存在牛粪尿污染等负效应,而且随着肉牛年屠宰量的快速上涨,未来崆峒区可能出现肉牛数量锐减,制沼产业、有机农业衰落,整个系统难以持续发展的情况。根据模拟结果,论文制定了系统优化调控政策,并模拟了优化后系统的发展情景。结果显示,优化能够消除系统缺陷和负效应,提升综合正效应,增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研究的模型及调控过程能够为类似的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海诸岛珊瑚礁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珊瑚礁是具有极高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以及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沉积物、污染物和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近年来不断处于退化之中。如何保护珊瑚礁资源,以使其能持续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当代和未来人们发展的需要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分析了南海诸岛在珊瑚礁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油气资源等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及其所面临的自然、人为压力,据此给出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正栋 《地理科学》2005,25(1):29-35
未来发展对珠江河口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此认识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河口区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状态变化的定量分析,得出:① 珠江河口区总体已进入经济资源驱动阶段;② 在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中,社会子系统滞后;③ 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Gree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pt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sustainably develop the tourism industry. Studying tourism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research on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divided this body of work it into two stages: a germination exploration stage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 addition, some important green development research methods, conceptualiz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an index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o measure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green development model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enterprise gree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is review affirms China’s positive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meaning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finds that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is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es are limited and a relevant theoretical system has not yet forme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epen the content, enrich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18.
社区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在当地社区的传统生活中不经意间保留下来的。这些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发展既能维持当地居民的生计,同时也可以有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县稻鱼鸭复合系统为例,讨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问题。构建了基于社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概念模型,其核心观点为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和社区适应方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型中的6个主要因子分别为:农业文化遗产社区、传统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旅游发展、社区生计和社区文化身份。几个因子之间的作用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支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区域开发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教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站在全局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采用市场经济方式,实行地区投资转移,有选择地重点投入,点线式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1,56(5):561-569
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求算出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认为区内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其地域分异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流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流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矿区到农区农步递减的规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牧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城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汉族地区,呈现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逐步递减的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可为河西地区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