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学名:Diceros gansuensis邓涛,邱占祥2007词源:以化石产地甘肃为种名。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分类位置:晡乳纲奇蹄目犀科真犀亚科特征:一种中等个体的黑犀,体型与现生的非洲黑犀接近。短头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本研究首次记述了产自巍山盆地的邓氏山西犀(新种)Shansirhinus dengi sp. nov.及景东盆地的元谋无鼻角犀Acerorhinus yuanmouensis和无角犀亚科未定种Acera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S.dengi sp. nov.的鼻骨前端上翘,有小的粗糙角座面;鼻切迹深,位于P4后缘水平;头骨顶面在眼眶前方迅速缩窄;两侧顶嵴间距离宽,骨面隆突;上颊齿前附尖和前尖肋发达,前臼齿舌侧齿带连续。S.dengi sp. nov.代表了山西犀属Shansirhinus内一个更为特化的类型,区别于其他种的特征主要是鼻骨更短,前端位于P3中部水平;眼眶位置在M1后半部,与鼻切迹之间的距离更近;上前臼齿的釉质复杂化表现为前刺更长,基部分叉突向外脊;上臼齿M1~M3的原尖舌侧壁发育釉质沟纹。产于禄丰盆地曾经描述归入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的材料与新材料形态相同,归入该新种。巍山盆地产化石的红棕色砂砾岩和泥岩的沉积时代应该与禄丰盆地产煤地层时代相近或更晚,推测为晚中新世7~...  相似文献   

3.
新疆红柳河鬣刺岩是我队与南京大学地质系关于“东天山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研究”协作项目组在红柳河地区测制地质剖面中,经显微镜鉴定,发现了显微中空鬣刺结构而确认的.红柳河鬣刺岩产于新疆哈密市东南200公里,红柳河火车站东北7公里处的红柳河基性—超基性岩体北侧枕状玄武岩中,伴有基性火山碎屑岩.岩体形态、规模尚未详细工作,产出时代尚有争论(震旦系?二迭系?).鬣刺岩以枕状体形态产出,枕体间为基性玻屑凝灰岩充填,与其紧密伴生的枕状玄武岩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新近纪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3件未成年个体的头骨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顶嵴至迟在幼年个体出现,此时两侧顶嵴远远分开,其间的骨表面隆突;3件未成年头骨的项嵴后缘均是平直的;鼓后突与关节后突的接触出现于初生期;头骨顶面在鼻骨后缘向前延伸由初生期的逐渐变窄到幼年个体的迅速收缩,此时头骨顶面最宽处位于两侧眶上结节之间;在钩突后方,鼻后孔侧壁的后缘向后上方延伸,幼年个体时倾斜角度已接近成年状态.与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头骨的个体发育相比,两者在颊齿萌出顺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幼年头骨在顶骨与枕骨鳞部骨缝的愈合时间上较S.ringstroemi晚.Shansirhinus头骨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的分类特征不晚于DP4开始磨蚀且M1刚露出齿槽时出现.新的头骨材料表明Shansirhinus可能在晚中新世早期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Shansirhinus上颊齿发育釉质褶皱,下颊齿发育方形轮廓的下三角座,具有一定的加工硬草的能力,生活在晚新近纪时期的开阔草原上,是无角犀族已知唯一延续到上新世的类群.  相似文献   

5.
<正>学名:Taohelong jinchengensis杨精涛,尤海鲁,李大庆,孔得来2013语源:属名献给流经化石产地的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金城,兰州的古称,距离化石产地不远;金城亦有固若金汤之意,寓意多刺甲龙类背部覆有大片愈合的甲片以保护自己。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鸟臀目甲龙亚目多刺甲龙亚科食性:植食性体长:约5米特征:金城洮河龙正型标本包括一枚缺失右侧横突的前中部尾椎、三  相似文献   

6.
犀类是我国华南地区更新世地层中最为常见的化石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本文对广西崇左三合大洞中发现的犀牛化石材料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并与我国华南地区第四纪相关属种以及东南亚地区所发现的化石和现生种进行了比较,从牙齿形态特征和大小等方面来看,认为三合大洞中的标本应该归入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此次所发现的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化石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应该是爪哇犀化石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并且是我国有关爪哇犀的最早记录。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扶绥岩亮洞、鲤鱼山百孔洞以及泊岳山巨猿洞发现的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可能是爪哇犀的直接祖先。三合大洞中爪哇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华南地区独角犀的种类,填补了该种类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缺乏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段第三系盐枕构造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本文旨在探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的类型、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和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由北而南依次发育残留盐枕、非稳态盐枕和稳态盐枕等 3类盐枕构造,沿克拉苏构造带和西秋立塔克构造带呈长条形带状分布,其成因受重力滑动、重力扩展、区域挤压和塑性流动作用的联合控制。从盐枕构造的演化序列和分布特征看,该区盐枕构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北部盐枕形成较早,稳定性差,出现残留盐枕,盐枕规模较小;南部盐枕形成较晚,稳定性较强,形态相对完整,规模较大。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与油气聚集密切相关,伴随盐枕构造的形成,发育大量盐相关油气圈闭构造,沿盐枕构造成带状分布,同时盐枕构造巨厚的盐岩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  相似文献   

8.
邓涛  W.Downs 《地质学报》2002,76(2):198
中国新近纪的犀科化石有广泛的分布,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犀科化石的系统分类,较少涉及到这一重要类别的生态意义。本文试图发现这些犀科化石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恢复这一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提供新的依据。研究的材料包括中国从早中新世早期直到晚上新世晚期已知的全部犀科化石记录,共2亚科4族25个种。依据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单位(NMU)标定每个时期犀科的分异度、新记录和绝灭种。中国新近纪犀科化石的分异度变化显著,可划分为5个阶段,包括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2个高分异期以及早中新世、晚中新世初期和上新世3个低分异期。 早中新世(NMU1~5)犀科的分异度非常低,占统治地位的是矮脚犀类。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发生在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9.
《甘肃地质》2013,(4):F0002-F0002
<正>学名:Jintasaurus meniscus尤海鲁,李大庆2009语源:"Jinta"即"金塔",该恐龙化石产地据甘肃省金塔县不远;"sauros"源于希腊语,即"蜥蜴";"meniscus"源于拉丁文,意为"新月形的",指标本枕部半月形的枕骨侧突和枕髁。产地与层位:酒泉地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分类位置: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9米特征:一原始鸭嘴龙型类恐龙。它的半月形枕骨侧突非常发育,以致其末端低于枕髁;这是在其他鸭嘴龙型类恐龙中未见的。意义:截止日前,北山地区已发现了三种原始鸭嘴龙形类恐龙,即诺曼马鬃龙(2003)、半月金塔龙(2009)及日伦叙五龙(2011)它们在鸭嘴  相似文献   

10.
朱启迪  石福明 《中国岩溶》2021,40(6):1026-1031
文章总结了中国洞穴驼螽的种类、分布及适应进化。中国记录洞穴驼螽3属26种,其中疾灶螽属(Tachycines)(24种)物种最丰富;洞穴驼螽分布范围窄,96%(25种)的物种仅分布于模式产地,或模式产地所在的县(市),而贵州省物种最丰富,有记录15种;喜洞穴和偶洞穴驼螽的外部形态与地表种相似,真洞穴驼螽具有适应洞穴生活的典型特征,如体色浅,复眼不同程度退化(甚至消失),触角和尾须较长且感器类型丰富等。对洞穴生物的保护,除了保护天然洞穴外,还需进一步保护洞穴周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辽西义县组发现一新的翼手龙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君昌  张宝堃 《地质论评》2005,51(4):458-462,i0004
根据产自中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具有不完整头骨的翼手龙类骨架确立一新属新种:李氏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lii(gen.et sp.nov.)。从它窄长的头骨且其上、下颌尖长而没有牙齿,短的颈椎椎体上来看,显示了该翼龙与无齿翼龙类相似。始无齿翼龙的肱骨没有像其他无齿翼龙类那样具有弯曲的肱骨三角嵴,而且几乎所有的无齿翼龙类均个体较大。始无齿翼龙的个体较小,两翼展宽约为1.1m左右。腕骨没有愈合,肱骨三角嵴较平直以及第Ⅳ翼掌骨稍微长于尺骨显示了它的原始性,它代表一新的、较原始的、类似无齿翼龙的翼手龙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13.
文中详细描述了云南东部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中的典型分子Tuzoia sinensis Pan,对其形态特征做出了补充,通过与相关种的比较与讨论,对其鉴定方法做出了进一步探讨,并基于对壳体表面网格密度的研究推测了T.sinensis的俯视形态图。研究发现:T.sinensis的侧脊上分布有一系列锥状突起,这些突起的表面具有与壳体表面相同的网状纹饰,这提示Tuzoia侧脊上的基部宽大的三角形刺(frills)即由这种锥状突起侧压保存而形成;研究还发现:T.sinensis的三角形刺较其它种更为发达,其壳体在保存过程中易产生形变,但多而发达的三角形刺受后期改造影响较小,因而建议可以将其作为T.sinensis的典型鉴定特征之一而区别于其它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头骨及头后骨骼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种:具冠华夏翼龙。具冠华夏翼龙以前上颌骨上具有一斧状矩形突起为特征,该突起的短轴垂直于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除了该突起之外,其他的头骨特征比如鼻眶前孔的前边缘和前上颌骨的前边缘之间的吻部宽度均与季氏华夏翼龙的相似。华夏翼龙和中国的另一个古神翼龙类中国翼龙与古神翼龙共享有一些独特的头骨特征,并且这3个属看起来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神龙类密切的多。中国的古神翼龙(中国翼龙和华夏翼龙)具有相对长的头骨和弱的头骨嵴,而且似乎要比头骨短高和具有大的头骨嵴的古神翼龙原始。Tupuxuarids(Tupuxuara和Thalassodromeus)经常和古神翼龙类被放在古神翼龙科中,  相似文献   

15.
岩枕是水下熔岩(尤其是海相基性熔岩)所组成的一种特殊构造。我国前寒武纪地层中海相火山岩发育,但由于变质、变形作用的影响,岩枕构造多被破坏。广西四堡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具有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是本省的优势矿产.一、矿产资源概貌截至1984年底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9种,矿产地486处.其中金属矿产25种,产地213处.非金属矿产31种,产地160处.能源矿产煤1种,产地100处.地下水及地下热水资源2种,产地13处.已探明的各种矿产中,大中型产地100处.其中金属矿产地32处,非金属矿产地63处,煤矿产地5处.在已探明储量的59种矿产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14种:钨、玻璃石英砂、铸型用  相似文献   

17.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统中犀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庶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上新世时代表着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以及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蹠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上新世时代表着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以及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枕状熔岩是海相火山岩的一种特有产出形式,在海相中基性火山岩中普遍发育。基性枕状熔岩往往构成蛇绿岩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但在中酸性火山岩中的枕状熔岩则极为罕见,目前仅在我国的白银厂产出有角斑质岩枕(彭礼贵等,1995;LiZhipeietal,1996).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北祁连山西段首次发现的英安质枕状熔岩的产出状态和岩石学特征,并在岩石化学方面与白银厂角斑岩进行对比。认为北祁连山西段英安质枕状熔岩,是海底火山作用发展到岩浆房中的岩浆过剩压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发生溢流作用(Woods,W.A.,1995)而喷出的岩浆流所形成.对于英安质岩枕中的富硅包裹体-硅质岩提出的三种可能成因即外来硅质岩团块、杏仁体和岩浆喷发后因物理化学条件的突变所造成的岩浆不混熔液珠,尚需更多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来证实。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及对策郭朝洪马志(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1矿产资源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总面积为118.3万km2,已发现矿产120种,产地4100余处,其中80种有探明储量,产地86处。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有66种矿产居全国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