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覆盖变化影响局域的能源和水平衡,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碳的净排放。基于欧空局气候变化倡议项目最新发布的1992年—2015年300 m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本文分析了1992年—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2015年沿线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90.00×103 km2、57.97×103 km2和260.39×103 km2,森林、灌木、湿地和水体面积分别减少61.14×103 km2、34.22×103 km2、74.28×103 km2和44.41×103 km2。2000年—2015年与1992年—2000年相比,沿线土地覆盖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区域变化呈现了新的特征。东南亚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下降,森林面积减速上升,灌木面积减速下降明显;东亚区建设用地持续高速扩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面积减速明显下降,草地面积持续增加;中东欧区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下降,耕地面积减速上升;俄罗斯建设用地扩张持续缓慢,森林面积稳中有升,草地和灌木面积增速下降。分析进一步显示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是造成沿线国家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多年平均物候能够反映植被生长发育节律的均衡状态,是植被物候模拟与预测的关键参数之一。遥感已广泛用于地表物候监测,是空间多年平均物候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基于遥感的多年平均物候存在不同计算方法,如先确定每年时序曲线的物候点再求平均值(平均法),以及先求多年平均时序曲线再确定物候点(参考曲线法)。上述方法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一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认识。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利用2001年—2016年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分别在平均法和参考曲线法下提取中国森林生长季起始时间的多年平均值(SOSˉ),比较SOSˉ的差异(SOSˉ)及其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选取物候研究中常用指标,即以SOSˉ为基础的温度“季前时长PD(Preseason Duration)”,分析SOSˉ不同计算方法对物候—气候关系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方法下的SOSˉ差异显著,总体上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2.6±2.2 d,占88%),其中存在8.0%和6.0%的有效像元其动态平均法和固定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超过7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地区。(2)SOSˉ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随年均温的升高而减小(Slope=0.07 d/℃,P<0.01),随年均降水的增加而增大(Slope=-0.0005 d/mm,P<0.01)。(3)不同方法下的PD存在差异,约40%有效像元的差异(PD)超过5 d(其中近50%的像元PD超过15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西南山区。研究结果将为遥感地表物候的模型空间参数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考虑目标光谱差异的机载离散激光雷达叶面积指数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间隙率模型反演LAI(Leaf Area Index),需要同时获取冠层间隙率和消光系数,后者与冠层叶倾角分布有关。基于点云数量构建激光雷达穿透指数LPI (LiDAR Penetration Index),用以代替冠层间隙率GF (Gap Fraction),并利用间隙率模型反演冠层LAI是利用LiDAR PCD(LiDAR Point Cloud Data)数据反演冠层LAI主要思路。冠层和背景的光谱差异是影响PCD数据中冠层和背景点云数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从LPI到GF的校正需要获取背景和冠层的后向散射系数比(μ=ρg/ρv)。本文基于PCD数据中点云强度进行μ值获取,用以实现LPI到GF的校正;在假设区域内叶倾角满足椭球形叶倾角分布的基础上,利用样地尺度下的多角度GF,采用有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方法获取椭球形叶倾角分布参数χ,实现冠层消光系数的获取;最后利用间隙率模型实现基于PCD数据的LAI反演。本文探讨了基于PCD数据进行冠层LAI反演时,样地尺度Rxy_Tile、样方尺度Rxy_Plot以及进行背景和冠层分割的高度阈值Ht对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区域内地衣植被广泛覆盖,基于点云强度的μ 值接近1,符合区域特点;经过μ值校正后的GF对冠层间隙率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R2=0.78,RMSE=0.09);对于优势种明显的区域,基于样地尺度内多角度GF的χ值反演受样地内冠间大间隙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样地尺度能够减小LAI反演过程中的系统性误差;结合地面参考数据,确定的最优Rxy_TileRxy_PlotHt分别为950 m、10 m和2.6 m,在此基础上反演的LAI与地面测量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R2=0.84,RMSE=0.51);与Rxy_Plot相比,基于间隙率模型的LAI反演对Ht的选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秸秆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秸秆覆盖度(CRC)的遥感估算可以大范围、快速地获取地面秸秆覆盖信息,对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Sentinel-1 SAR影像和Sentinel-2光学影像分别构建了雷达指数与光学遥感指数,结合吉林省梨树县春秋两期实地采样数据,探究遥感指数与玉米秸秆覆盖度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秸秆覆盖度的估算精度,结合雷达指数与光学遥感指数,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的方法建立玉米秸秆覆盖度的估算模型,完成研究区的玉米秸秆覆盖度估算制图。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区建模可有效解决土壤异质性问题,提升反演精度。各遥感指数在秋季高覆盖时期的表现均优于春季低覆盖时期。STI和NDTI指数在光学遥感指数中表现最好,R2分别为0.701和0.697,而在雷达指数中,基于余弦矫正法的γVH0指数与实测CRC的相关性最高,R2为0.564。结合雷达指数与光学遥感指数能够有效地提高秸秆覆盖度估算精度,在最优子集回归法下基于结合指数构建的回归模型最优,R2为0.799,RMSE为13.67%,达到了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为秸秆覆盖度估算的精度提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范文龙  黄小仙  傅雨田 《遥感学报》2022,26(8):1589-1601
对海温分布与变化的探测是海洋一号卫星主载荷水色水温扫描仪(简称水色仪,COCTS)的主要任务之一。考虑到对海冰和海洋上空台风等气象要素的同时探测,实际水温探测通道的动态范围要求涵盖200—320 K的温度区间。由于某些洋面区域微弱温度的变化将会导致严重天气灾害的发生,因此海温探测通道还需满足探测灵敏度与定量化的精度要求。本文旨在依据技术指标要求,设计水色仪红外通道的信息获取电路,包括对探测器微弱信号进行放大的前置放大电路,消除基础电平以提高动态范围的交流放大器,以及实现信号的直流恢复与动态范围调整的通道放大电路。基于对所使用的光导型红外探测器工作机理的研究,结合水色仪的系统组成与特性,为确保同时满足高动态范围与高灵敏度这一对相互矛盾的指标要求,通过理论分析计算、电路仿真等方法,确定各级放大电路的形式及参数。在真空环境模拟实验室对水色仪的系统性能进行测定,以验证信息获取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在实验室进行的红外辐射定标结果表明和在轨测试结果均表明,水色仪两个红外通道的动态范围和噪声等效温差(NETD)均能较好的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红外通道能够实时跟踪星上黑体信号随时间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可据此来对红外通道的定标系数进行即时修正,从而达到预期的在轨实时辐射定标的目的,为定量化反演海温奠定了基础,并能获取且制作出高质量的全球海温产品。  相似文献   

6.
7.
组合表面布拉格散射模型CSBS(Composite Surface Bragg Scattering)由布拉格(Bragg)散射模型和几何光学模型组成,是海洋微波散射的经典模型,可用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海表面风场反演。研究指出,Bragg散射模型仅适用于中等入射角条件,几何光学模型则更适用于小入射角情形。然而,如何确定中等和小入射角的阈值,即CSBS模型最优入射角的选取目前尚无定论。基于142景成像于美国东西海岸和中国东海的RADARSAT-2精细四极化SAR影像数据和海洋浮标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最优局地入射角查找算法,分别对VV和HH极化SAR数据进行最优入射角阈值的选取。结果显示,局地入射角14°16°分别为VV和HH极化影像CSBS模型反演风速最优入射角。基于最优入射角的选取,本文在015 m/s海况区间内利用CSBS模型对VV和HH极化SAR影像开展风速反演实验,并将反演风速与浮标风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基于VV和HH极化数据的CSBS模型反演风速与浮标风速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15 m/s和2.32 m/s,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5,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基于最优入射角设置后的CSBS模型在海面风速小于15 m/s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后续研究将更加关注CSBS模型在高海况以及交叉极化SAR数据情况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PM2.5污染比较严重的川渝地区,本研究利用日本静止葵花卫星(Himawari-8)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进行垂直订正和湿度订正估算川渝地区2017年—2018年09:00—16:00时的PM2.5浓度。首先,基于气象观测的能见度(vis)数据与消光系数σa(λ)之间的关系,引入“标高(Ha)”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垂直订正;其次,根据匹配的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对每一个站点逐一拟合1—12月份的吸湿增长因子,并采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方法构建吸湿订正因子网格,从而进行湿度订正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经垂直订正和湿度订正后,相比AOD与PM2.5之间的相关性,“干”消光系数σdry与PM2.5的相关性显著提高,相关系数(r)由0.12—0.45提高至0.32—0.69;验证09:00至16:00时卫星估算结果,相关系数(r)均大于0.7,均方根误差(RMSE)为18.59±2.26 μg/m3;提取所有观测站点进行验证,r=0.82,RMSE=18.64 μg/m3。  相似文献   

9.
杨雪  李峰  鹿明  辛蕾  鲁啸天  张南 《遥感学报》2022,26(8):1685-1697
超分辨率重建是当前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提升的重要技术,但目前现有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在处理具有复杂地物特征的影像时效果往往不佳。当遥感影像中包含有各种非均匀地物信息时,难以构建一种通用的模型来解决遥感影像的病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图像稀疏表达与非凸高阶全变分理论,提出了一种混合稀疏表示模型的新型超分辨率重建方法(MSR-SRR)。这种方法以遥感图像在多重变换域的稀疏性表达作为先验概率模型,通过正则化方法来完成超分辨率重构,不仅保留了超分重建结果影像的边缘信息,而且对影像中产生的“阶梯效应”进行了适当的平滑处理。该方法利用迭代重加权l1交替方向乘子方法进行求解,提高了算法的运行效率,改善了影像质量。为了证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MSR-SRR结果与非均匀插值、POCS和IBP等传统超分方法的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MSR-SRR方法的图像清晰度平均提升了31.74%,PSFs半峰宽度最大,高斯方差值达到1.8415,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为进一步评估MSR-SRR结果的实用性,本文以高分四号卫星(GF-4)影像作为样例,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对超分重建前后的影像进行了分类试验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超分辨率重建后的影像结果相对于原始影像的分类结果,Kappa系数提升了9.7%,OA值提升了5.96%。这表明MSR-SRR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影像清晰度,丰富影像纹理细节,增强图像质量,有效提升影像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机载LiDAR点云数据的单木分割精度和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ystr?m的谱聚类算法。该算法基于谱聚类方法,同时引入了mean shift体素化和Nystr?m方法,在保持谱聚类算法优越表现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谱聚类算法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首先,用mean shift方法将点云数据转换到体素空间以合理压缩数据量,使用带有体素权重的高斯相似度函数在体素空间中构造相似图。然后,使用Nystr?m方法计算相似度矩阵的近似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接下来,使用K-means方法在特征空间中进行聚类,并将结果映射回原始点集以获得单木的聚类点。最后,直接从单木聚类中获取单木参数。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的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有效改进了谱聚类算法,以牺牲5%的分割精度为代价将分割效率提升了约96倍;与K-means方法相比,本算法在分割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均表现更优;从分割结果中提取的树高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R2和RMSE值分别为0.86和1.62 m。本文提出的基于Nystr?m的谱聚类算法是一种有效的机载LiDAR点云分割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单木点云分割和单木因子提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实现分类识别,采用多尺度分割后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影像对象特征,实现特征集构建,并对特征集进行特征提取,辅助决策树的特征选择方法,达到特征优选的目的,针对影像对象的特征实现对TM影像的分类,实验表明该方法较一般的特征提取方法精度大幅提高,且完成可视化特征提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以震后单一时相高空间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为基础,融合纹理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地震倒塌房屋自动提取方法,研究了不同尺度纹理特征和形态特征在倒塌房屋提取中的作用和表现。以5.12汶川地震作为研究实例,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地震倒塌房屋。倒塌房屋产品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86.65%和86.35%,Kappa系数为0.790 6。  相似文献   

13.
单变量特征选择的苏北地区主要农作物遥感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识别多源特征综合和特征优选是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关键技术。农作物遥感识别中,识别特征的相对单一和数量过多均会导致作物识别精度不理想。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算法来生成分类树,结合了bagging和随机选择特征变量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单变量特征选择(univariate feature selection)能够对每一个待分类的特征进行测试,衡量该特征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得分舍弃不好的特征,优选得到的特征用于分类。本文基于随机森林和单变量特征选择,利用多时相光谱信息、植被指数信息、纹理信息及波段差值信息,设计多组分类实验方案,对江苏省泗洪县的高分一号(GF-1)和环境一号(HJ-1A)影像进行分类研究,旨在选择最佳的分类方案对实验区主要农作物进行识别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1)多源信息综合的农作物分类精度明显高于单一的原始光谱特征分类,说明不同类型特征的引入能改善分类效果;(2)基于单变量特征选择算法的优选特征分类效果最佳,总体精度97.07%,Kappa系数0.96,表明了特征优选在降低维度的同时,也保证了较高的分类精度。随机森林和单变量特征选择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分类精度,为农作物的识别和提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像素级图像融合及特征级图像融合方法,分析了两种融合层次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突出边缘特征的图像融合方法,两种方案均对人们感兴趣的边缘特征进行增强,并在融合过程中考虑了边缘提取时的假边缘和双边缘情况。实验结果显示,边缘增强方案1提高了边缘定位的准确性,边缘增强方案2有效解决了方案1中融合影像缺少空间细节信息的问题。两种方案有效地增强了融合后图像的边缘特征,有利于图像的后续判读及图像识别。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First,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terms used in the paper is presented, such as feature catalogue, object, feature, and so on. Then INSPIRE (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 Directive, STOKIS (Slu?beni topografski i kartografski informacijski sustav RH), ATKIS (Amtliches topographisch-kartographisches Informationssystem) and FACC (Feature and Attribute Coding Catalogue) are explained. The main section of the paper refers to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features in feature catalogues. Adequat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re offered on the basis of conducted research. An overall acceptable model for feature definition is offe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 for defining features is explained on the feature ‘avenue of tre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pplicable in countries attempting to create their first feature catalogues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r in those wanting to produce a new edition of their existing feature catalogue. Since the suggested model is included, it can be us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INSPIRE feature.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小型无人机航拍图像视点离散、视角变化有一定运动规律的特点,首先对航拍图像进行数据预处理,结合 Harris特征点和 SIFT 特征向量的优势,提取 Harris特征点、计算特征点的特征半径和 SIFT 特征向量,并利用PCA 降低特征向量的维数;然后采用最邻近(NN)方法进行特征匹配,利用BBF算法搜索特征的最邻近以提高匹配速度;最后采用 PROSAC算法提纯特征点匹配对并精确计算运动模型参数,实现了图像的自动配准.实验证明,该图像配准方法在准确性、效率方面较经典的 SIFT 算法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利用卫星图像编制土地覆盖分类图的精度,本研究提出将空间信息(结构特征量、分形特征量)叠加到光谱信息上(原图像),以提高分类精度的方法。利用SPOTHRV图像对此法进行了检验,设立了9个探讨项目,对分类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分形特征量进行分类时PCC从88.1%上升到了90.2%。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M提取水域特征的一种算法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规则格网DEM的地形特征线提取算法。该算法基于水文模拟方法,提出了平地、洼地的结构模型,研究了它们形成复杂洼地的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洼地填平等算法,简便快捷,在邙山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中得到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田玉刚  杨贵 《测绘学报》2015,44(2):214-219
由于数据量大,目前大多数端元提取算法均需较长的计算时间,限制了这些算法的有效应用。本文提出了以光谱梯度特征为搜索条件的快速端元提取方法,其核心包括基于光谱梯度特征的候选端元快速筛选和基于光谱解混误差的端元识别两部分。由于能够从影像中快速筛选出少量的像元光谱作为候选端元,故具有较好的计算性能;同时由于避免了非端元光谱参与端元识别,使得识别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试验表明,相比经典的IEA算法和ECHO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端元提取速度,而且具有更准确的端元识别能力。同时,基于该算法原理,也可对现有各种算法进行改进,提升现有的各种端元提取算法的运算速度。  相似文献   

20.
在用等高线表示3维空间地貌形态的科学性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自然想到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地貌的各种特征点。地图中的峰、谷、鞍点对应着二元函数的极大值点、极小值点以及马鞍点,首先从地貌函数的二阶方向导数入手给出了判别它们的一个基本条件,并且给出了判别它们的一个较强的充分性条件的简捷证明。然后从概念出发,用函数分析方法首次给出了地性线的宏观定义和微观定义,同时还给出了地性点的科学定义、性质以及与等高线曲率极值点的关系定理和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