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HFSE和REE具有明显的A(太古宙)-P(元古宙)界限变化. 新太古代基性火山岩HFSE与TiO2相关性较弱, Nb/Ta比值高(18.8±1.2), 可能形成于正常橄榄岩在石榴石稳定域内的部分熔融作用. 古元古代基性火山岩的HFSE含量明显高于新太古代基性火山岩, 且HFSE含量与TiO2高度正相关, Nb和Ta发生分异(平均Nb/Ta=15.6±2.9). 古元古代基性火山岩显著增高的HFSE和REE含量及其与TiO2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指示其地幔源区发生了富Ti矿物参与的交代富集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HFSE所表现的A-P界限具有全球性. 全球2.5Ga以前的基性火山岩总体具有高于或接近于原始地幔的Nb/Ta比值(17.8±1.9), 而元古宙基性火山岩的Nb/Ta比值仅为14.7±4.1, 与大陆总地壳估值(11~17.5)接近. 因此, Nb/Ta在亏损地幔和大陆地壳中的非补偿特征应主要形成于后太古宙. 太古宙基性火山岩可能是平衡后太古宙大陆地壳和亏损地幔低Nb/Ta比值的地球化学储库之一.  相似文献   

2.
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克拉通化是稳定的大陆形成的重要事件,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未见重复.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经历了两期克拉通化事件,为理解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实例.第一期克拉通化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很可能是在2.53~2.60Ga的微陆块拼合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以陆壳岩石和初生地壳岩石(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岩墙群和裂谷型火山-沉积盖层为标志.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出现了裂谷-俯冲-增生-碰撞的陆内造山事件,以三条古元古代的活动带为代表.第二期克拉通化即克拉通再造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陆内造山之后约1.95~1.82Ga期间,出现麻粒岩相-高级角闪岩相的克拉通基底岩石的整体抬升,伴随壳熔花岗岩形成和强烈的混合岩化,而后有镁铁质岩墙群侵入、裂陷槽和裂谷形成,以及奥长环斑花岗岩-斜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火山岩的非造山岩浆活动(在18~16.5亿年).中元古代后华北进入地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TTG岩系是塔北库鲁克塔格地区基底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辛格尔和库尔勒附近.对库尔勒附近TTG质片麻岩锆石U-Pb原位微区定年结果显示,该TTG岩石为区内发现的最古老岩石,形成于2.65Ga,显示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太古代地体形成于晚太古代末期.该结果明显晚于塔东阿尔金山北坡的TTG岩石,说明塔里木克拉通最古老的地体可能最早形成于阿尔金山北坡,到新太古代晚期古陆的规模才延伸至塔北库鲁克塔格地区,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古代克拉通基底.该TTG质片麻岩中锆石εHf(t)值介于?5~1,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集中在古-中太古代(3.0~3.3Ga),这表明该区新太古代基底岩系主要来自古-中太古代的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进而说明库鲁克塔格地区可能不存在〉3.3Ga的陆壳.  相似文献   

4.
甜水海地块古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甜水海地块西段古元古界布伦阔勒岩群中片理化变流纹岩的单颗粒锆石LA-ICP-MS测年为(2481±14)Ma.这套流纹岩与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互层状产出,可能共同组成布伦阔勒岩群中的古元古界组分.其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主体属于低铝拉斑玄武岩系列,流纹岩属于低铝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亲石元素P及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等,铕异常不明显.εNd(t)值(3.14~4.88之间)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亏损地幔源区特征,并受到强烈的地壳混染.基性火山岩多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曲线及Zr/Y-Zr图解表明其形成于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综合喀喇昆仑区域地质资料,参考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基性火山岩研究成果,推测布伦阔勒岩群火山岩与地幔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山  高山  Yumin  Qiu  凌文黎 《中国科学D辑》2001,31(1):27-35
对崆岭高级变质地体主体奥长花岗片麻岩2个样品和不具Eu异常的变碎屑沉积岩2个样品单颗粒锆石SHRIMPU-Pb原位(in-situ)定年结果,揭示出奥长花岗岩浆的侵入年龄为2947~2903Ma.在变沉积岩中发现了年龄为3.3Ga的碎屑锆石,直接证明扬子克拉通曾存在古太古代陆壳物质.不具Eu异常变碎屑沉积岩的贫化地幔Nd模式年龄(T  相似文献   

6.
华北克拉通是前寒武纪BIF的重要产区,袁家村铁矿位于山西吕梁地区,是国内疑似Superior型BIF的范例。BIF赋存于吕梁群下部袁家村组沉积岩系,前人根据上覆和下伏含火山岩地层的时代,推测袁家村组的形成时代为2.3—2.1Ga,晚于或在大氧化事件(GOE)发生的时间范围(2.4~2.2Ga)内。袁家村铁矿区BIF主要由半自形。它形粒状磁铁矿和石英组成,较少见其他矿物,变质程度较浅,为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该BIF的地球化学特征与Superior型BIF类似,经后太古宙平均页岩(PAAS)标准化后,La,Y和Eu元素的正异常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高温热液和海水,缺乏或仅有微量陆源碎屑的混染;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部分Ce的正异常,较小的Y/Ho比值和较大的Ce异常,LREE/HREE((Pr/Yb)PAAS)比值范围,与古元古代晚期(〈2.0Ga)世界典型铁建造基本一致,说明了吕梁地区2.3~2.1Ga古海洋为氧化还原状态分层的海洋。其原因推测与当时发生的大氧化事件有关,即大氧化事件造成上部氧化水体中Ce和Mn的氧化,在海水中存在Mn的氢氧化物载体,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下这种载体的溶解和形成就会造成BIF特有的稀土元素特征。BIF的沉淀环境可能发生于氧化还原变层及其下部的还原水体中。  相似文献   

7.
在华北北部麻粒岩相带内识别出了古老的不整合事件 ,表现为面状分布的孔兹岩系不整合覆盖在灰色片麻岩杂岩基底之上 .孔兹岩系的稀土配分模式指示其原岩主要为较成熟的沉积岩系 .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 T t轨迹的研究证明孔兹岩系明显晚于基底杂岩形成 ,并且孔兹岩系经历的变质事件叠加于基底杂岩 .孔兹岩系 基底杂岩的二元结构现存于整个华北克拉通的西部 ,并被五台裂谷构造截切 ,证明不整合事件发生于新太古代 ,记录了新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化的重要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8.
对五台地区滹沱群底部四集庄组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选择其中花岗岩和石英岩砾石进行了锆石U-Pb和Hf同位素分析.2个花岗岩砾石中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2513±8)和(2527±8)Ma,与五台地区王家会灰色相花岗岩和光明寺/石佛花岗岩的侵位时代一致;2个石英岩砾石中锆石207Pb/206Pb年龄主要集中于2550~2490Ma,峰值为~2.5Ga,与五台群高凡亚群石英岩锆石年龄谱特征相似.砾石特征及年龄结果表明,滹沱群底部砾岩的沉积物源区为五台群和五台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结合滹沱群底部玄武安山岩的时代((2140±14)Ma),限定滹沱群初始沉积时代为早元古代中期.豆村-东冶亚群中变质玄武岩(2200~2100Ma)具有裂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同时豆村-东冶亚群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因此,滹沱群豆村-东冶亚群火山沉积岩系与华北克拉通中部早元古代中-晚期(2200~2100Ma)裂谷活动有关,而郭家寨群沉积于裂谷闭合过程或之后.四集庄组砾岩中,花岗岩和石英岩砾石的锆石大多具有正的Hf(t)值,少量锆石的Hf(t)值与同期亏损地幔值相近,多数锆石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与锆石U-Pb年龄相差200~100Ma.花岗岩和石英岩的源区为滞留时间较短的地壳(~2.7Ga)部分熔融形成的,同时存在新生地壳或亏损地幔物质的添加.研究进一步表明,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多期地壳生长并在新太古代末期初步完成克拉通化.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南部、宣化和密云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的变质相较为复杂,主要为麻粒岩相和高角闪岩相,还有一部分火山-沉积岩相.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火山岩为主,加TTG 岩石组合(?)沉积岩有杂砂岩、粉砂岩、凝灰岩、泥质岩等.根据辉石、石榴石地质温压计计算,它们的平衡温压条件为700—900℃,0.7—1GPa.  相似文献   

10.
西藏念青唐古拉岩群SHRIMP锆石U-Pb年龄和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纳木错西缘念青唐古拉岩群中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体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成像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 其形成年龄下限由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限定为787±9 Ma,上限由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限定为748±8 Ma. 这表明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形成时代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形成时代相当, 它们共同组成了印度地盾北部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弧-盆体系. 拉斑玄武岩和花岗岩中继承锆石给出947~1766 Ma的中元古代年龄. 正的εNd(t)值表明, 念青唐古拉岩群中基性岩来源于亏损地幔并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 Nd模式年龄和继承锆石U-Pb年龄均指示新元古代时期拉萨地块存在中元古代基底.  相似文献   

11.
张友南  孙君秀 《地震地质》1999,21(2):52-155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华北北部太古宙变质岩做了波速(VP)测定,经拟合公式处理后划分出代表岩石酸性程度的波速级数,结合地质、地震测深资料,认为这种变质岩现时期的上地壳组成为“克拉通岩石组合”,其成分为TTG变质岩+孔兹岩系+花岗岩+少量基性变质岩和含石榴石基性岩;下地壳由三部分物质组成:“克拉通岩石组合”物质,太古代后幔源基性和超基性物质,地幔岩浆侵入时“克拉通岩石组合”围岩部分熔融留下的残余基性物质,后两种物质的生成使原“克拉通岩石组合”地壳基性化;中地壳为“克拉通岩石组合”物质+幔源基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在洋盆闭合的长期演化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在板块俯冲作用中会被不同程度地带入地球内部,从而显著影响岩石圈地幔性质和大尺度气候变化.那些经历了俯冲带深部循环作用的碳酸盐(岩)是记录已消失洋盆的重要载体.华北克拉通北缘汉诺坝玄武岩中的碳酸岩侵入体记录了灰岩再循环进入地幔后熔融形成碳酸岩过程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且携带了大量碎屑锆石.这些碎屑锆石具有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的年龄谱,但前寒武纪年龄峰(包括~2.5Ga、2.1~2.3Ga、1.8~2.0Ga、~1.65Ga、1.3~1.4Ga、~1.1Ga、0.91~0.94Ga、0.74~0.81Ga和0.62~0.63Ga)完全不同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质体中的锆石年龄谱,而与兴蒙造山带沉积物中碎屑锆石的年龄谱相似.尤其是300~373Ma锆石显著偏正的εHf(t)值(7.7~13.5)明显区别于同时期华北克拉通北部的锆石,而与兴蒙造山带中锆石的正εHf(t)值一致.上述特征表明,汉诺坝碳酸岩侵入体的灰岩源岩来自古亚洲洋,而且灰岩沉积时间不早于300Ma,也就是说古亚洲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还未完全闭合.中亚造山带中广泛分布的变质碳酸盐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普遍出现的岩石圈地幔碳酸盐交代作用表明古亚洲洋曾发育了广泛的沉积碳酸盐岩,而且很大一部分可能在俯冲过程中返回了地球内部,并显著影响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如氧逸度).  相似文献   

13.
扬子克拉通陆核位于湖北西部宜昌和神农架地区,区内出露了前寒武纪早期结晶基底和较完整的元古宙-显生宙沉积盖层.论文报道了对区域内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细粒沉积岩开展系统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从中元古代晚期经新元古代南华纪至古生代奥陶纪,研究区沉积地层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了由2.5~2.8Ga,经1.5~1.7至1.8~2.1Ga的"V"字型演化,相应的εNd(t)值发生了由低(?11~?14)经峰值(?1.1~?5.3)至新低值(?7.9~?9.9)的变化.该演化趋势与前人发表的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同期沉积地层的演化特征相似,指示了约0.8Ga的新元古代或稍早时期,整个华南陆块发生了有地幔物质加入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然而,扬子陆核区中元古代早期地层具有大范围变化的模式年龄(约1.5~2.7Ga)和εNd(t)值(1.38~?12.0),且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为太古宙模式年龄,指示扬子克拉通的核部和东南缘中元古代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两区域之间应存在陆内裂(凹)陷或分隔的大洋.此外,新元古代扬子陆块和江南造山带相似的演化形式和古生代早期地层相近的模式年龄,指示经约0.9Ga的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后,华南陆块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沉积盆地和物源.因此,扬子克拉通于前新元古代可能由次一级的不同陆块组成,直至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才导致了原始华南陆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恒山地区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及"五台群"绿岩地层的解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填图及剖面研究揭示了恒山中南部"绿岩带"实为变基性岩墙群强烈剪切、构造置换的产物, 它们明显侵入于新太古代灰色片麻岩内及高压麻粒岩区. 恒山高压麻粒岩区产状平缓, 向南逐渐被产状陡立变基性岩墙群侵位. 变基性岩墙的侵位明显晚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 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并经历后期走滑剪切变形. 锆石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 恒山中南部的变基性岩墙侵位于(2499 ± 4)~(2512 ± 3) Ma之间, 并经历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恒山南部-五台山区新太古代末期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 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华北中北部经历伸展构造热事件, 提供了划分太古宙/元古宙界限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标志, 及华北与其他大陆早期构造演化对比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造山带由北昆仑地体、南昆仑地体、喀喇昆仑-甜水海地体等3个主要的构造单元组成. 报道了北昆仑地体、南昆仑地体内副变质岩、部分岩浆岩锆石SHRIMP及LA-ICP-MS U-Pb测年结果, 并结合野外调查,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在北昆仑地体出露的前寒武纪副变质岩, 沉积的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晚期, 在0.9~1.0 Ga和约0.8 Ga发生变质; (2) 北昆仑地体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增生到塔里木南缘的造山带, 两期变质作用是塔里木地块在Rodinia汇聚及裂解过程中的构造响应; (3) 在南昆仑地体的西段, 原认为属于古元古代的布伦阔勒群, 实质是由北部中生代角闪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及南部的由南向北逆冲推覆到这套火山-沉积岩系之上的角闪岩相副变质岩(孔兹岩)组成. 获得南部的孔兹岩系继承性碎屑锆石的年龄为600~2200 Ma之间, 表明其沉积年龄大约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 并在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发生变质; (4) 在康西瓦, 获得侵入于孔兹岩眼球状英云闪长岩岩浆结晶年龄为505 Ma, 变质年龄为240 Ma. 结合前人对该区孔兹岩锆石U-Pb定年资料, 表明南昆仑地体是加里东期增生到北昆仑地体南缘的造山带,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弧.  相似文献   

16.
对崆岭高级变质地体主体奥长花岗片麻岩2个样品和不具Eu异常的变碎屑沉积岩 2个样品单颗粒锆石 SHRIMP U-Pb原位(in-situ)定年结果,揭示出奥长花岗岩浆的侵入年龄为 2 947~2 903 Ma在变沉积岩中发现了年龄为 3.3 Ga的碎屑锆石,直接证明扬子克拉通曾存在古太古代陆壳物质.不具Eu异常变碎屑沉积岩的亏损地慢Nd模式年龄(TDM= 3.2-3.3 Ga)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结构存在差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三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泛被新元古代晚期至显生宙地层覆盖,仅有~2.9—2.95Ga基底岩石零星出露于四川盆地的西缘、西南缘和三峡地区,使得对于沉积盖层之下的中下地壳的性质和分布规模的认识十分有限.重力异常则能够宏观揭示区域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刨除沉积盖层和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而获得了中下地壳的重力异常,反映了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存在结构差异,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航磁异常和地球化学资料,证实了该分界线位于重庆—华蓥一线,故而推测中上扬子克拉通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可能存在东西两个陆核.  相似文献   

18.
在华北中部高级变质基底内新发现一套太古代的孔兹岩系 ,它们以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Zr、Hf和Sr含量较低 ,稀土元素分布型式显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及Eu负异常 .其原岩应为一套长石砂岩、页岩或泥质岩 ,并有碳酸盐类 ,沉积于远离陆地的克拉通大陆架浅海环境 ;物源区以花岗岩类为主 ,并有少量TTG ,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 .结合相关的构造制约 ,可以认为孔兹岩系代表的变质沉积盖层是华北大陆新太古代克拉通化最重要的外生标志 .  相似文献   

19.
和龙地块的构造属性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边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锆石激光剥蚀等离子体分析技术(LA-ICP-MS), 对吉林省东南部原华北地台和龙地块上的百里坪岩体进行了侵位年代测定, 确定岩体形成于285~116 Ma之间的早二叠世~早白垩世, 是由至少4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 这些年代学结果显示, 百里坪岩体并不是太古宙、元古宙或者早古生代形成的, 传统认识上的以百里坪岩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金城洞花岗绿岩带不能成立. 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与兴蒙造山带的显生宙花岗岩相似, 反映其源岩为年轻的新生地壳物质.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模拟结果显示, 岩浆在上升或侵位过程中曾受到部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 从而表明和龙地块的基底地壳物质与北侧的兴蒙造山带相似, 即和龙地块的深部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区内分布的金城洞太古宙杂岩可能仅是残存在地壳浅层次上的外来太古代岩片. 因此, 原定本区北部的富尔河-古洞河断裂不是华北地台与兴蒙造山带之间的界限, 其真实界限应南移50 km以上而位于长白山火山附近.  相似文献   

20.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昆仑造山带诺木洪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以玄武岩岩片和变火山岩岩片形式存在, 对两种岩片中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 玄武岩岩片的形成年龄为(419±5) Ma, 变火山岩岩片的形成年龄为(401±6) Ma, 证明在东昆仑地区存在早古生代的洋陆转换, 其中玄武岩岩片代表大洋拉张的中脊环境, 而变火山岩岩片则代表挤压的俯冲碰撞环境. 火山岩中继承锆石的年龄1734 Ma反映了东昆仑的基底可能为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