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华北的山西、燕山、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规律、各带地震的迁移速度和地震序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震带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东亚大陆现代和历史地震地震带顺序的迁移图象,以时空线性度做为迁移图象的判别参数,确定了:(1)20世纪上半叶帕米尔-贝加尔,苏门答腊-蒙古,喜马拉雅三个地带的大范围巨峰迁移事件,该三带迁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围绕着青藏高原周边呈三角形图案。迁移速度在55~1500km/a;(2)中国大陆内部区域性地震带的小规模迁移,共12个地带的28个迁移序列,有些地带在几百年地内地震曾反复迁移,迁移速度从1  相似文献   

3.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0,20(3):45-51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分别为滨海、汕头-惠来、河源-阳江和吴川-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4^3/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但各带迁移路线和速率各异,这可能与断裂活动的均匀性、差异性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质》1994,16(2):127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起向东的应变波的传播;太平洋脊两侧洋底板块向西北和东北两侧的斜向推压,可能是造成两侧地震带地震向北迁移的触发源  相似文献   

7.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起向东的应变波的传播;太平洋脊两侧洋底板块向西北和东北两侧的斜向推压,可能是造成两侧地震带地震向北迁移的触发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日本内陆及其外围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地震活动迁移现象。在所研究的6个震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地震活动的迁移总是沿着地壳内的活动地质构造带发生。有时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迁移来进一步确定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把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类比为沿着力学偶合平面迁移和扩散,我们可以认为,岛上的活动构造带对应着地壳块体的力学相互作用边界。地震迁移的形式可能不只一种。在我们所研究的震例中发现了以下特征:地震迁移速度约为几km/年;大地震震源区之间存在着地震空区;在每一条地震带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周期。地震迁移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上的凹凸不平区造成了构造应力集中,这些凹凸不平区相继地发生破裂,形成了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9.
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结果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把地震活动性中的震中以定常速度迁移的现象,称为地震活动波。本文收集了几乎全部有关地震目录资料,并以此对中国大陆几条主要地震活动带上发生的强震,中国大陆特强震、全球特强震、以及欧亚带特强震的地震活动波进行了研究。所得主要结论是:中国大陆沿各地震活动带传播的地震活动波根据震级范围可分为A、B、C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地震活动波以定常速度传播,不同地震带,不同类型传播的速度不同,但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按各地震带在中国大陆的地理位置,地震活动波的传播速度有从东到西逐渐加快的现象,同一条地震带上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波的传播速度有V_C>V_B>V_A的现象;中国大陆特强型、全球特强型、以及欧亚带特强型地震活动波只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以定常的速度进行传播。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波的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5,17(2):123-131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报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波期和波峰带,而各期波的优势传播方向和有效作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两种的波峰带相互叠合形成双重波峰区,其中有“塑性流动性-地震”网带经过的区段为地震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构成能量背景区。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序列特征与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献智 《华南地震》1994,14(3):57-60
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规律和序列特征,以及与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的关系。所得结果对该带的地震趋势估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199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发生的Ms5.0以上地震和北段发生的慨4.5以上地震的迁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北地震带南、北段发生的中强地震具有呼应现象,且呈现一定规律,即大致以30°N线为基线对称分布。通过对震源机制的对比分析,发现南段和北段的地震类型不一致,可能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和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事实通过对中国及世界一些地震带上强地震活动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不仅往返迁移、来回跳动,并且这种跳迁还具有“同步性”的特点。图1、图2给出了反映这一事实的部分结果(图中各地震带震例均等于或大于六级)。由图可见,在经向和纬向两类地震带上,地震的来回迁移几乎趋于“同步”:十九世纪末,经向带的震中迁向低纬,纬向带的震中迁向东部;本世纪初,经向带的震中  相似文献   

16.
全球Ms≥73/4级地震的定向迁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4,16(2):127-136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  相似文献   

17.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3,25(2):227-236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杜兴信 《内陆地震》1992,6(4):364-369
应用马尔可夫链和地震发生率统计关系,建立了鄂尔多斯周边地震带、带间和汾渭地震带各盆地间地震的相对时空转移概率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未来2——5年地震带间和盆地间至少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不同震级阈地震的相对概率。  相似文献   

19.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4,16(4):289-297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流动波,波速的沿网带分量分别约为1~7km/a和12~45km/a,边界起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7a和10.8a,分别称之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动波的波峰带为地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构造带地震迁移活动研究表明,存在不同震级层次的地震迁移现象:①大震顺构造带迁移由东而西震级衰减;②中强地震沿构造带东、中、西段交替发生;③横构造带地震跳迁会影响顺构造带地震的有序迁移;④祁连山中东段—东段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