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西北与偏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王郁  蒋心明 《地质论评》1994,40(4):368-376
与偏碱性岩有关的金矿是我国金矿床的一种新类型,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矿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河北省西北部的该类型金矿的地质特征,探讨了这一新类型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及形成机制,并把研究区内与偏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分为“工坪式”及“后沟式”两种,研究结果证实,该类型金矿属于与偏碱性岩有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铌和稀土资源主要来自与碳酸岩-碱性岩相关的矿床,加强碳酸岩-碱性岩系统铌和稀土成矿作用研究,对指导我国铌和稀土资源的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与碳酸岩-碱性岩有关的铌-稀土矿床成矿作用及成因机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碳酸岩-碱性岩系统中铌和稀土的初始富集一般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地幔源区稀土和稀有金属、碱金属和挥发分的富集是成矿的关键。橄榄石、单斜辉石等早期岩浆矿物的高度分离结晶导致残余碱性岩浆中铌和稀土的进一步富集,结晶铌和稀土矿物;碳酸岩中铌矿物结晶有堆晶岩成因和交代成因两种机制。大多数与碳酸岩-碱性岩相关的铌-稀土矿床均经历了热液蚀变,岩浆铌矿物被原地蚀变成热液铌矿物;而碳酸岩-碱性岩中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中的轻重稀土在热液过程中均可被溶解迁移再沉淀为稀土矿物。包括物理富集、化学富集和/或生物富集过程在内的地表风化过程可进一步提升碳酸岩型铌-稀土矿床的品位;在碱性硅酸岩体系中,少数矿床通过物理富集提升铌和稀土品位,而大多数矿床的风化会导致稀土矿物的分解形成一些不易被经济利用的次生稀土矿物。  相似文献   

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江思宏  聂凤军  张义  胡朋 《地学前缘》2004,11(2):401-41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该类型矿床的深入研究 ,包括对该类矿床的进一步分类、流体形成演化、成矿时代、与碱性岩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斑岩型及其他类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表明 ,高硫化型与低硫化型金矿床不仅在矿物组合上具有显著差别 ,而且在形成的构造背景、成矿机理等方面也明显不同。高硫化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和流体混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 ,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由于流体的沸腾使得矿体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有关的碱性岩通常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即碱性岩具有异常高的氧逸度和富含挥发份。由于发现大量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斑岩型矿床之间密切伴生 ,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矿床学家的重视 ,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埃达克岩及其成矿作用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初步探讨了埃达克岩与相关大型矿床的关系,指出与埃达克岩浆有关的分异同化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大型矿床;同时也强调了成矿后矿床保存的重要性。由于造山带的剥蚀速率快,导致和埃达克岩浆演化密切相关的形成于地壳浅部的大型斑岩矿床的保存有时限。因此在中国东部及“三北”地区中生代以前的造山带中,埃达克岩能否作为寻找相关大型矿床的标志值得商榷;但在新生代的西藏地区则是有可能的。近十年的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侏罗纪—白垩纪的类似岩石并不属于埃达克岩系列,而是橄榄安粗岩及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它们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不排除有下地壳物质混染的可能)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一些中生代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在中国传统上称为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主要发现在中国东部,后来在北疆地区也有新的发现.根据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它们集中分布在3个带,并分属于3个成矿时期.它们包括:(1)新生代台湾东部岛弧带;(2)晚古生代北疆岛弧带;(3)中生代沿中朝克拉通北界的大陆边缘带;(4)中生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陆边缘带.绝大多数矿床是低硫化型的,只有3个是高硫化型的,另有1个是与碱性岩系有关的Au-Te型矿床.除了中国最大的金矿床金瓜石矿床外,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总的来说只有较小的经济重要性.在中国东部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总储量,与区内广泛分布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十分巨大的体积极不相称.较古老的成矿年龄,中国东部的中生代和北疆的晚古生代,是中国大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根据中国的成矿条件和保存条件的分析,以及与美国西部和俄国东部的对比,提出了中国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潜力的一个初步评估.北疆可能有较大的寻找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潜在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石准立  谢广东 《现代地质》1998,12(4):477-484
摘  要  着重研究了东伙房金矿床矿物包裹体的空间分布, 并将其用于解释矿床成因。 研究 了成矿压力场、 温度场和热液沸腾与矿质沉淀的关系, 利用矿物包裹体气相和液相成分测定 结果讨论了金的搬运形式。 论述了碱性潜火山岩正长斑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指出矿床形成于 印支期地幔热柱引发的张性成矿动力学背景之下, 矿床属于和碱性岩有关的中浅成高中温热 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毛景文  宋世伟  刘敏  孟健寅 《地质学报》2022,96(11):3675-3697
本文介绍了全球稀土资源供需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从矿床成因视角切入,将稀土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型,其中内生稀土矿床包括碳酸岩型、碱性岩型、碱性岩型- 碳酸岩型、氧化铁铜金型、热液脉型,外生稀土矿床包括风化壳离子吸附型、沉积岩型、沉积矿产(煤矿、铝土矿和沉积磷矿)伴生型、砂矿和现代海洋底部含稀土的锰结核、结壳和软泥型。归纳总结了主要类型矿床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认为内生稀土矿床产出于四类构造环境,包括裂谷环境、碰撞后伸展环境、大陆碰撞环境和后俯冲伸展环境;从构造演化入手,探讨了在外生与内生地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建立了涵盖主要矿床类型的构造- 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8.
已知沿落基山最东边缘的碱性岩内赋存许多种矿床,包括大型金矿床(〉1,000,000盎司)。新墨西哥州林肯县有11个这样的碱性岩中心,其中最大的碱性岩中心赋存诺加尔矿区的各种矿床。该矿区位于新墨西哥中-南部谢拉布兰卡山,矿床分4种类型:(1)含Au矿脉和角砾岩;(2)Ag-Pb-Zn矿脉;(3)Mo-Cu矿点;(4)砂金矿。矿区岩石以安山岩流和塑流角砾岩占优势,有3个浅成碱性岩株侵入其中。本文通过对  相似文献   

9.
山西灵丘支家地热液隐爆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津  唐跃林 《地质与勘探》1993,29(11):16-22,28
本文从矿床学的角度,对支家地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成矿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热液隐爆矿床概念以及与它有关的隐爆构造及引爆热液概念,认为该矿床是一种含矿热液通过隐爆作用而形成的银矿床,即热液隐爆银矿床。  相似文献   

10.
攀西地区碱性岩类稀有、稀土矿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攀西地区碱性岩类产出的地质背景,岩体的主要特征。根据岩石中暗色矿物与主要成矿元素的关系,划分为两大矿化类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含铌、钽碱性岩脉矿床和含钇、铌碱性花岗岩矿床;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含氟碳铈矿霓石碱长花岗岩矿床。并指出这两大矿化类型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碱性岩相关铜-金(钼)矿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超过20%的大型-超大型铜-金(钼)矿床与碱性岩浆有关,因此,该类矿床引起矿床学家的广泛关注。碱性岩有关的铜-金矿床的成矿岩体、物化条件及围岩种类各具特色,成矿成因类型多样,主要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钼)、浅成低温热液脉型金-铜(钼)。总体上,该类矿床的矿化和蚀变具有一定的特征:该类矿床多产出在伸展环境下、均富碲化物矿化、有大量的钾质交代作用、含有氟矿物质和钒云母等,成矿蚀变亦有一定的规律。长英质岩石中经常发生钾长石蚀变,而绢云母、碳酸盐和钾长石的混合蚀变常出现在中基性侵入岩中,水热合成石英和酸性蚀变十分罕见。这种特征矿化可能与碱性岩浆流体演化有关,这种流体富含CO_2,且在高氧逸度、低硫逸度条件下释放。在伸展背景下的碱性-钙碱性省寻找此类矿床具有巨大的勘查潜力,尤其在碱性岩体中心及其外围可能形成勘探的靶区。在中国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亦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在借鉴国外寻找此类矿床经验的同时,仍需加强对与矿化作用有关的岩浆体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内生稀有稀土矿床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袁忠信  白鸽 《矿床地质》2001,20(4):347-354
内生稀有稀土矿床在我国广泛分布,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到喜马拉雅期。矿床类型主要有碱性岩型、花岗岩型及花岗伟晶岩型三大类型。碱性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元古宙到喜马拉雅期,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及华力西-印支期。这类矿床多分布在地台稳定区的边缘,常沿深断裂或裂谷带延展方向呈群分布。花岗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燕山期,主要见于南岭及其邻区。成矿花岗岩常是花岗岩复式岩体的晚期侵入体,沿大岩体周边或隐伏岩体上方作定向分布。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大多数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内。褶皱带内的复背斜及更次一级背斜的轴部及倾没端常是矿化伟晶岩的赋存场所。以攀西裂谷带内的牦牛坪、茨达等碱性岩型矿床,赣南加里东褶皱带内的西华山、荡坪等花岗岩型矿床,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带内的溪源头、西坑等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为例具体地描述了三类矿床在空间上的定向分布。西部地区是找寻大型内生稀有稀土矿床极有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碱性岩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少的一类岩石,其起源于富集地幔并与稀有金属矿床伴生,因此是揭示深地物质组成和过程难得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介绍了一些涉及碱性岩的相关概念,着重介绍了与稀有金属(REE-HFSE)成矿最为密切的阿格帕质岩和麦斯克质岩;简要阐述了与成矿相关碱性岩浆的起源、结晶条件和岩浆性质、岩浆动力学过程以及伴生的碳酸岩;列举了一些与碱性岩有关的HFSE-REE矿床的矿物学特征、成矿岩浆过程及岩浆性质,着重介绍了碱性岩(包括碳酸岩)侵入体周围的霓长岩化作用,包括其岩石学特征、规模、空间分带性以及REE-HFSE元素的行为等,以期为这类矿床的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最后就一些碱性岩与REE-HFSE成矿方面值得重视的科学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碱性侵入岩的空间分布及有关金属矿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我国碱性侵入岩分布十分广泛,且常沿两大构造单元之间或古老大陆边缘的深断裂带分布。深断裂是控制碱性岩上侵定位和控岩控矿的构造,碱性岩侵入体常呈串珠状沿深断裂作线状延展,形成14条岩带,将与其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分为12类。并对白云鄂博、牦牛坪、东坪和巴哲等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还将与碱性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分为与正长岩类有关的矿床和与碱性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热液改造型矿床在我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云南元阳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此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是岩浆热液和改造热液组成的混合热液系统,为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热液源研究的重要进展和“三源”交代热液成矿学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热液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液矿床的成因。过去由于缺乏研究热液来源的有效手段使矿床成因长期争论不休。近30年来,热液水和成矿物质来源都有较好的测定方法,如热液的δ ̄(18)O、δD的测定,根据围岩的δ ̄(18)O变化、热液矿床的地理位置与热液水的δ ̄(18)O和δD的关系、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矿床分布与围岩含水性的关系等确定热液水的类型和来源,根据围岩中成矿金属含量的变化而确定矿质来源等。这样在热液来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驱动对流循环成矿模式,进而发展为“三源”交代热液成矿学说。并根据新学说总结出新的成矿规律,建立了新的在实践中有明显效果的预测方法。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许多重要的成矿问题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彭琪瑞 《地质科学》1959,2(9):260-267
前言多数稀有元素的工业价值,或者潛在的工业价值,只到近十余年来才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与碱性岩有关的稀有元素矿物原料,更是近几年来才开始获得广泛的重视的。許多稀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比常見的一些金属元素稀少,并且許多稀有元素在碱性岩中或与其有关的地貭体中还有很高的富集,有时可以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与碱性岩有关的稀有元素矿床种类很多,分布相当广泛,規模也可以很巨大,特别对于某几种稀有元素来說,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几乎是最有远景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系统和古代块状硫化物矿床中都含有大量的贵金属这一事实出发,论证了贱金属硫化物矿床中贵金属的重要性,并论述了Au,Ag在矿物、矿石、矿体及矿床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及其Cu-Au共生、Pb(Zn)-Ag共生相合对于矿床地质和找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闵高仁  栾清和 《地质论评》1980,26(5):436-441
碱性岩和其它岩石相比较在地壳上分布很少,据A.H.查瓦里茨基的统计占岩浆岩中的百分之一。由于矿物上的特殊性和具有磷酸盐及铌钽矿床的远景,因此研究碱性岩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碱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碱性岩定量矿物分类和  相似文献   

20.
白云鄂博矿床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白云鄂博巨型稀土-铌-铁矿床是与火成碳酸岩(即H8)有关的矿床。在碳酸岩岩浆阶段,在其蚀变围岩(霓长岩)中以及晚期的热液阶段都有稀土、铌和铁等的富集。因此,白云鄂博矿床不是单一矿床类型,其涵盖了稀土-铌-铁碳酸岩岩浆型矿床、稀土-铌-铁交代蚀变岩型和热液型矿床,这种复合类型的矿床是十分罕见的,可称之为白云鄂博式矿床。根据已发表的年代数据,白云鄂博大规模碳酸岩的形成时代和伴随的稀土矿化的高峰期在1.3~1.4Ga。加里东构造热事件对本区的影响广泛和强烈,不仅有广泛发育的大型褶皱、冲断层和韧性剪切作用,并伴有广泛的流体交代作用和局部的热液活动,某些稀土矿物的同位素体系受到重置,表现为其Sm-Nd年龄和Th-Pb年龄的不一致。本区的碱性岩在基底杂岩中即有出露,随后在白云鄂博群中和1.3~1.4Ga白云鄂博碳酸岩形成时皆有产出。目前所获资料表明,至少1.3~1.4Ga的碱性杂岩在成因上与碳酸岩有密切的联系。本区基底杂岩显示了白云鄂博地区在2.0Ga左右曾经有一个弧地质体,该区在2.0~1.9Ga间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活动大陆边缘增生碰撞的一个完整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