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霍尼布如克学术讨论会:演化、气候及大地构造—关于西北太平洋生物演化气候与大地构造的影响。 此讨论会是由澳大利亚古生物学会与新西兰地质学会联合主办,于1985年12月3—5日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召开。这是新西兰第一次专业古生物学会议,以著名微体古生物学家Hornibrook,N.教授命名的。会  相似文献   

2.
吴顺宝 《地质论评》1980,26(4):356-356
1980年2月11—24日,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与新西兰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召开了第五次冈瓦纳讨论会(Fifth Gondwana Symposium)。我国以杨遵仪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学家代表团共三人出席了会议,受到热烈欢迎和普遍注意。参加大会的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印度、英国、苏联等18个国家,156位正式代表。  相似文献   

3.
1.美国现代包裹体研究会议,1月5—7日,美国新墨西哥州; 2.花岗岩及伴生成矿作用国际专题讨论会,1月21—31日,巴西萨尔瓦多; 3.加拿大礁研究讨论会议,1月27—30日,加拿大艾塔; 4.国际黄土专题讨论会,2月13—21日,新西兰;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于1979年11月1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及列席代表1000余人。並邀请有美国、日本、西德、奥地利、新西兰、委内瑞拉等国家11位地层学家以及一位香港同胞。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同志出席了开幕式並讲了话。   相似文献   

5.
IGCP220项目第2、4组联合会议是有关花岗岩与锡、钨成矿作用及资源评价对比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29日到7月3日期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国立大学内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苏联、日本、西德、芬兰、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西兰、瑞士及东道主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85位地质学家出席了这次会议.我们有色总公司参加会议代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于1979年11月10日—23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主持,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化工部、水利部、二机部、建材部、国家经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各有关大专院校的从事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代表,共五百名。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日本、西德、奥地利、新西兰、委内  相似文献   

7.
’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现在开幕了。首先,我们热烈欢迎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俄罗斯的朋友们,同时热烈欢迎来自全国油气勘探和研究的同行们。我作为学术委员会主席,十分感谢大家参与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1 会议概况第13届亚洲遥感会议于1992年10月6-11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青年文化中心召开。参加国家除亚洲各国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该两国现已参加亚洲遥感协会,成为正式成员)以及美国、法国、波兰、瑞典、荷兰、奥地利等西方国家。与会代表共213名,其中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85名,日本代表36名,我国有3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核工业总公司代表1名。  相似文献   

9.
《地球化学》1972,(3):325-325
从第九届国际第四纪会议(Ⅸ INQUA CONGRESS)发出的第一次通知书中得知,这次会议将于1973年12月2日至10日在新西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召开,会场设在坎特伯里大学.会期的前后进行地质旅行。会议按通例包括大会、分组会、座谈会和委员会。 分组会预定如下: 第一组:第四纪环境和过程。①地质和地貌现象;②土壤现象;③气候;④海岸线;⑤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⑥湖沼学。  相似文献   

10.
第38届国际煤岩会议于1985年9月23~28日在南斯拉夫杜勃罗夫聂克(Dubrovnik)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2个国家共62名代表。其中联邦德国11人,英、美、法、澳、荷各四人,苏、波、比各3人,东道国南斯拉夫6人,其余为来自日本、巴西、新西兰和加拿大的代表。我国以客人身分(不属会员国)参加了会议。由于出席会议的人数不多、采取了全体大会的形式进行。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1.
刘再华 《中国岩溶》2004,23(3):238-238,246
水岩相互作用,简称WRI,它是英文Water—Rock Interaction的缩写。自1974年在捷克召开第一届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至今已整整30年。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每3年举办一次,第二至第十届分别在法国(1977)、加拿大(1980)、日本(1983)、冰岛(1986)、英国(1989)、美国(1992)、俄罗斯(1995)、新西兰(1998)和意大利(2001)举行。此次,在美国召开的是第十一届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国际太平洋地区地壳变动座谈会于1984年2月在新西兰惠灵顿举行.本届会议公开发表论文报告共120篇.内容包括断层运动与地震、地壳变形测定,地质学的观测与地震活动模拟,火山地带的地壳变形,震灾评定,冲击与断裂,海水面与阶地,海  相似文献   

13.
1981年12月14——18日在印度斋普尔举行了国际穆斯堡尔效应应用会议。本次会议是由国际穆斯堡尔效应应用委员会,国际结晶学联合会、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以及印度国家科学院、国家物理实验室等联合主持召开的。来自巴西、比利时、加拿大、中国、丹麦、芬兰、法国、保加利亚、荷兰、匈牙利、英国、意大利、日本、新西兰、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南斯拉夫、美国、扎伊尔和东道国印度的将近300名穆斯堡尔谱工作者参加了会议。我国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南京大学的两位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地球化学》1972,(3):315-315
国际放射性碳年龄测定会议将于1972年10月18—25日在新西兰下哈特市召开。此次会议的意图是为了召集一部分重要的、积极从事放射性碳年龄测定技术的科学家。将要讨论的部分题有:年龄测定技术;参照标准;C~(14)的半衰期:C~(14)的缓慢变化;国际合作;计划;材料选择;年代学问题;海洋中C~(14)的变  相似文献   

15.
国际热液过程和矿床成因实验研究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of Hydrothermal Processes:Applications to Ore Deposit Genesis)1988年2月10—20日在蒙特利尔工学院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挪威、瑞典、新西兰等国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采取邀请报告和宣读论文两种方式进行。根据大会的安排邀请了世界上在热液过程和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知名的科学家 Barnes、Seward、Helz 和 Wood 等九人作了专题报告,回顾和总结了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2007年5月10日至12日,由我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沉积地质专家与石油地质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1998年部分国际地学学术会议1998年部分国际地学学术会议1煤、天然气和石油国际会议,3月24~2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2第九届国际水—岩相互作用学术会议,3月30~4月4日,新西兰陶波;3第十五届国际沉积学大会,4月13~17日,西班牙亚...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4):380
第 1 5届国际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学术讨论会 ( Himalaya- Karakoram- Tibet Workshop,简称 HKT会议 )于 2 0 0 0年 4月 2 2~ 2 4日在成都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希腊、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俄罗斯、瑞士、英国、美国等 1 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 2个地区的 2 0 5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盛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刘东生、丁国瑜、李廷栋、肖序常、刘宝王君、曾融生、陈禺页、许志琴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科技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主办。大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青藏高原研究”…  相似文献   

19.
第 5届亚非地区石油地球化学国际会议将于 2 0 0 0年 1 1月 2 5~ 2 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有兴趣参加者请与组委会秘书处联系。AAAPG— 2 0 0 0年国际会议将有 30多个国际石油公司和 40多个地区石油公司约 50 0多名石油地球化学科学家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上将就以下地区石油地球化学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1印度次大陆盆地 ;2非常盆地 ;3中东盆地 ;4中亚盆地 ;5中国盆地 ;6远东和东南亚盆地 ;7澳大利亚、新西兰盆地 ,进行学术研讨。会议交流的研究领域为 :1沉积岩有机质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 ;2烃源岩烃类化合物的运移、聚集和储层地球化学 ;3…  相似文献   

20.
日本“蛇绿岩和高压变质作用野外会议于1988年3月7日—15日在日本京都—德岛举行蛇绿岩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之一。为了交流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的新进展,讨论蛇绿岩与高压变质作用的关系,由日本地质学会、日本科学振兴学会和日本世界博览纪念协会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约50人,分别来自美国、智利、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南朝鲜、新西兰、中国和日本。除东道主日本外,意大利的代表最多。我国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