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川藏铁路在波密跨越嘉黎断裂,研究其周边地应力场对认识嘉黎断裂对川藏铁路廊道地应力场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数值模型计算了通古地区及其邻近鲁朗、多康地区地应力场,通过对比3个模型的加载条件和力学参数差异,分析了沿嘉黎断裂带地应力场与周边区域地应力场的不同.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随深度变化的泊松比,能更好地拟合实测地应力数据;(2)地应力场区域差异明显,多康地区地应力较高,挤压明显,而鲁朗地区挤压程度仅为多康地区1/3左右,通古地区跨越嘉黎断裂带,应力场显示挤压很弱,可能应力已经释放;(3)基于实测数据和合适的地质力学参数,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地壳浅层的局部应力场,而预测地壳深部应力场则需要精确的泊松比上限值.   相似文献   

2.
从微震活动、断层位移监测、现今地应力测量等方面进行深圳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性分析, 配合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 定量计算了深圳断裂带与输水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夹角, 推算出深埋输水隧洞地段现今构造应力状态, 并结合地震活动性及其危险性、岩土体稳定性等研究成果,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 评价输水隧洞工程地壳稳定性,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迦巴瓦地区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嘉黎断裂带、东久-米林断裂带及墨脱断裂带等活动断裂构造稳定性直接影响该地区工程规划建设。地应力是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关键性参数,当前,关于南迦巴瓦地区地应力场研究成果相对缺乏,难以满足交通廊道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实际需求。基于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应力张量反演方法,揭示南迦巴瓦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依据断层滑动失稳临界地应力条件,联合应力形因子和断层摩擦系数反演,估算南迦巴瓦周边不同区域地应力绝对大小。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地区现今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至北北东向;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大小随深度线性增加梯度分别为0.032~0.0355 MPa/m、0.0227~0.0236 MPa/m,存在非均匀特征,估测结果与原位地应力实测值一致性较好;在当前地应力环境下,南迦巴瓦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局部段落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研究成果可为南迦巴瓦地区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格尔木一五道梁地区近年地应力测量的结果,并据此进行了构造分析。实测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的方向总体上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呈NE向,局部地区主应力的方向受局部断裂的影响而不同于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在地震前后,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在震后,昆仑山断裂带附近地应力数值降低约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5.
王战鹏  朱珍德  易顺民 《岩土力学》2005,26(Z2):211-214
深圳是近20余年的时间高速建成的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成百上千座高层建筑坐落在罗湖断裂区域,因而研究罗湖建成区断裂带长期稳定性意义重大。通过对罗湖建成区两种典型的软弱岩石,含角砾泥岩和粉砂岩进行系统的室内流变实验研究,给出了适合罗湖破碎断裂带岩体的流变模型。选取罗湖断裂带轴部的核心断层——黄贝岭F8断层,运用得到的流变模型对黄贝岭F8断层的进行了长期稳定性计算。关键点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面建筑物施工完成初期,断裂带将出现明显的竖直位移,竖直最大位移为7.797 6 cm , 水平位移最大值为0.950 1 cm。随着时间的延伸,竖直位移增量率由刚开始的每年0.63 cm降至0.21 cm;水平位移增量率由刚开始的每年0.047cm降至0.01 3 cm, 该断层对周边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张景寿 《地球学报》1994,15(1):17-26
作者通过地应力测量、模拟、实验、应力场分析等一系列测试研究工作,确认深圳现今应力状态以水平应力场为主,优势方向为北西向,最大主压应力值2.6MPa,最大剪应力值0.37MPa,其中半数测孔水平面上的地应力呈等值状态,无明显应力集中现象。表明其地壳活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张景寿 《地球学报》1993,14(3):17-26
作者通过地应力测量、模拟、实验、应力场分析等一系列测试研究工作,确认深圳现今应力状态以水平应力场为主,优势方向为北西向,最大主压应力值2.6MPa,最大剪应力值0.37MPa,其中半数测孔水平面上的地应力呈等值状态,无明显应力集中现象。表明其地壳活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正交设计的河谷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有关河谷岩体地应力的一些认识及地应力场模拟的方法,提出应力场的模拟需要考虑区域地应力条件及河谷发育过程两个因素的作用,及采用正交回归设计和三维有限元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并将其应用于某电站地下厂房岩体三维地应力场的计算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优化位移边界反演三维初始地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优化位移边界条件拟合工程区域初始地应力场,根据实测地应力资料建立针对所施加的任一边界位移模式的优化函数,不断调整位移边界模式并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最终得到边界位移模式的最优组合和工程区域初始地应力场,从而为初始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最后,针对三峡工程地下厂房区域给出了用该方法拟合初始地应力场的计算结果,通过地应力测点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其拟合效果较好,证实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配合现今构造应力场平面和三维数值模拟,定量计算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的夹角、深圳断裂带与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深埋隧洞地段现今构造应力状态,为深圳市东水西调输水隧洞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断裂带的活动性关系到深圳发展的前景,从构造地质学、遥感图像、地震学、地貌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深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深圳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断裂带地层剖面和断层物质研究发现,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活动迹象;地震活动方面,断裂带所在区域地震活动以微震为主,且震源分布与断裂带产状一致,反映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根据地应力监测资料,最大主应力量值小且应力方向北西向,与断裂近乎垂直,不利于断裂活动。综合各方面因素,认为深圳断裂带晚更新世至今活动已经明显减弱;现代微震活动是其构造能量缓慢释放的表现,现今深圳断裂带构造稳定,不会发生较大规模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横岗-罗湖断裂是深圳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控制着深圳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对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现今构造变形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作者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组合探槽开挖、断层带物质年龄测试(TL、ESR)等手段,分析了横岗-罗湖中南段第四纪活动期次、活动时代。初步认为,横岗-罗湖断裂在第四纪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活动,其最新活动时代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约0.14~0.31 Ma。为了定量监测该断裂现今构造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对断裂进行了动态形变监测、GPS形变监测、地应力及应变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断裂现今变形速率在0.05~0.5 mm/a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活动水平。断层活动方式以右旋正断与左旋逆冲交替进行,逆冲活动幅度较大,左旋活动略具优势,表明断裂现今变形具有螺旋式渐进的特征。同时,在监测时间段内,2010年11月19日深圳发生了MS2.8地震。通过分析应变仪和砂土应力仪记录的数据,发现在深圳MS2.8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异常,这可能为地震前兆监测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丽江地震区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工作,研究了丽江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特征及现代活动性,分析了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丽江地震产生的机制,然后用离散元方法对该地区现今应力场进行了二维模拟,并进而深化了对丽江地震区应力场的认识。丽江地区处于川滇菱形断块的西南部,巨甸-九子海断块二级断块中的玉龙雪山-九子海三级断块上,该断块介于近南北向的楚波-白汉场断裂、北东走向丽江-小金河断裂和北西向中甸-永胜断裂之间,平面上成一顶角向东的三角形。在近南北向现今应力场的作用下,北东向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左旋走滑,北西向的中甸一永胜断裂右旋走滑,使两者所夹持的巨甸-九子海断块的主体部分发生向西的位移,在两者的复合部位,即断块的尖端附近,形成了局部的近东西向的拉张应力环境,从而使处于该部位的南北向玉龙雪山东麓断裂于1996年2月3日因发生了正断错动而导致了7.0级地震的发生。该地震后第三天,在其震中的正南方又发生了一次6.0级余震,其地震破裂是由北向南的一种撕裂,进而说明,本次地震的发生是由于玉龙雪山东麓断裂与中甸一永胜断裂复合部位拉张应力的强烈集中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Two-dimensional, elastic, plane-strain, finite element models (FEMs) are generated to study the state of stress and failure induced by a low-angle normal fault, the Alto Tiberina Fault of the Northern Apennines (central Italy): it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present work to show that slip can occur on such a fault. The numer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n the local stress field of the litho-mechanical stratification of formations surrounding the fault, and those induc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fault. The performed models have shown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evaporites and basement formations of the Umbria-Marche succession as seismogenetic layers. The model results have also underlined that the flat-ramp geometry of the fault induces high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stresses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low-angle, east-dipping, synthetic normal faults observed today in shallow depth near the Alto Tiberina surface trace. The stress regime predicted by the final model, in which the behavior of the Alto Tiberina together with the antithetic normal fault of Gubbio was simulated, reconciles availabl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ble to a greater extent. The numerical results can ass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5.
东岗断裂的能动性问题争议较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模拟计算结果 ,对东岗断裂的能动性问题进行研究 ,认为断裂西端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 ,东岗断裂为能动断层 ,不会对温坨子厂址稳定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6.
多期断层擦痕的硬划分:一种目标函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硬划分的目标函数法 ,它能够识别多期断层擦痕数据。这是通过在Fry(1999)的Sigma空间里对数据内在的线性构造的识别来实现的。与其它的应力反演法不同 ,目标函数法在原理上相对完善。为了检验此方法 ,在设定的应力张量下由ManteCarlo法生成“人工”断层擦痕数据。计算结果表明 ,目标函数法能够很好地识别多期断层擦痕数据。应力估测的准确度取决于断层擦痕数据的误差和不同构造期应力张量之间的相似性。随着断层擦痕数据误差范围的加大 ,应力估测的准确度趋向降低。当断层擦痕数据存在误差时 ,越是相似的设定应力张量 ,其估计准确度也就越低。不同期构造应力的彼此相似往往与构造应力场微妙或细部的时空变化有关。在从多期断层擦痕数据里识别出相似的不同期构造应力上 ,目标函数法有所突破 ,进而有助于深入认识地质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南京湖山地区大石碑断层位于大石碑向斜北西翼,在北东方向人工开采的剖面上表现为正断层性质。通过对大石碑 断层及其附近断层和节理的构造要素测量分析、构造应力场求解等研究,文章认为该断层以右行平移断层为主,兼有正断 层的性质。印支期该区在北西-南东方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北东方向的褶皱(宁镇山脉)、北西方向的右行平移 断层和北北西方向左行平移断层,其中北西方向的右行平移断层在北东方向的剖面上表现出正断层的假象,是断层效应的 一个典型教学实例。  相似文献   

18.
We perform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the contemporary maximum horizontal compressive stress (σHmax) in the northeast India region, the Bengal basin (Bangladesh), and the adjoining Indo-Burma Range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under the plane stress condition. Most of the study areas show NE–SW regional stress orient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stress indicators, such as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E–W trending Dauki fault, which separates the Shillong plateau to the north from the Bengal basin to the south,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formation. This fault alone accommodates ~25% of the regional surface displacement rate of the study area. The fault pattern of the study area was also simulated using rhe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e Mohr–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reproduce the observed tectonic state of the area, including a strike-slip regime along the Dauki fault,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Bengal basin, and in the Tripura fold belt areas. The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the Brahmaputra valley to the north of the Shillong plateau and to the south of the Himalayan frontal thrust exhibits thrust/reverse faulting with a strike-slip component, and in the Indo-Burma Ranges, strike-slip faulting is predominant with a reverse fault compo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