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岩溶调查研究的深入,岩溶探测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为查明钻孔内的岩溶及裂隙的发育情况,地球物理测井方法虽然在很多方面弥补了岩芯钻探的不足,仍无较为有效的探测手段。对于探测地质体来说,超声波具有可见光不可能具有的穿透物质的本领,而定向发射超声波的换能器在技术上已经成功,所以应用超声扫描来获得钻孔地质剖面的直观图象,进而去探测钻孔内的岩溶、裂隙发育情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钻孔雷达反射成像在岩溶发育场地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贾龙  蒙彦  潘宗源  殷仁朝 《中国岩溶》2019,38(1):124-129
我国岩溶区分布广泛,且复杂的岩溶现象对建筑安全、地基稳定以及场地勘察有较大影响。钻孔雷达作为一种井中地球物理方法,可以利用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查明岩溶发育的情况,弥补常规勘察手段在探测岩溶发育场地中存在的不足。依据钻孔雷达单孔反射信号的同相轴特征、反射波首波走时和反射波的衰减等特征,可判断钻孔周边未揭露溶洞和裂隙的分布,确定钻探揭露溶洞的水平方向直径以及岩石完整性,从而达到查明各种岩溶形态的规模、空间密度及其分布规律的目的,为工民建各项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详尽的地质资料,确保工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泸西岩溶断陷盆地西南部既比村一带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且极不均匀,地表以溶隙、溶沟为主,溶蚀残丘发育,局部发育溶井,出露有既比村大泉。通过开展1∶1万水文地质调查,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剖面快速扫面,结合激电测深确定井位,实施的示范孔SK1、SK2钻孔,两个钻孔相距48 m,再进行跨孔CT成像探测地下岩溶发育及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孔CT成像结果与实际钻探成果解译相差不大,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解译出地下岩溶发育及地下水赋水状态特征。采用常规的物探方法仅能推测竖直方向的地质情况,不利于查清横向连续发育的破碎带和溶洞空间分布。跨孔电磁波CT探测技术与钻探相结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根据在地下空间中不同发射角度的电磁波能量衰减值,利用反演算法得出地下介质的吸收系数空间分布,重建钻孔之间剖面的吸收系数二维图像,不同的吸收系数判断岩溶发育情况及地下水富水性。跨孔电磁波CT探测在岩溶断陷盆地探测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可行有效,为更好地布置钻孔找水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新安矿区主采煤层上部至小浪底库区水体之间地层主要以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互层为主,厚度90~210m。为研究该矿开采状态下上覆岩层破坏程度和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在井下3个不同采厚的工作面上布置了7个地面钻孔,采用声波扫描成像测井及其它测井参数对采前、采后上覆岩层进行动态观测。以K3钻孔为例,介绍了超声波扫描成像测井的原理及辨别井孔中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K3孔在第一次测量时,井深217~218m处明显存在裂隙,但在第二次测量后该裂隙呈现出闭合反应,证实煤层开采放顶后上部岩石下沉使得原有裂隙闭合;同时发现自194m以上因煤层采空放顶后发育有高度为69.10m的裂隙带。根据新安煤矿K2、K3、K5、K6、K7号孔超声波扫描成像及其它常规测井的地质解释成果可见,该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随着推进距离和采厚增大而增大,但新安矿区软硬互层上覆岩层的地质构造可有效抑制导水裂隙带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山东大学和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工地,采用探地雷达对岩溶地基进行探测,快速有效地查明了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工程实例说明,在工程应用中,前期需深入分析地质勘测资料,合理确定探测参数,探测中需与工程钻探等方法相结合,不断积累经验,以求获得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6.
岩溶地面塌陷是隐伏岩溶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是制约武汉市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方法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测地下水的地球物理方法,对地下水探测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介绍了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方法在探测岩溶塌陷区地下含水层方面的潜力,并在武汉市岩溶塌陷区内外开展了探测实验,结果表明:地面核磁共振测深反演的含水量参数可辅助划定含水层顶底板埋深,确定含水层厚度,并量化含水层富水性特征;弛豫时间参数指示了含水层孔隙度大小,可为岩溶发育程度、岩溶裂隙充填情况等提供参考。结合钻孔资料,验证了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方法在岩溶塌陷区地下含水层探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屋顶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连通示踪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回灌后对岩溶水的影响分析和效果需要对回灌井和下游的观测井监测数据说明。由于岩溶含水层中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在测定地下水位并判定出地下水流向的基础上,连通示踪试验是选择与回灌井相对应的观测井的有效办法。用氯化钠作为示踪剂,监测不同测井不同埋深地下水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方法确定了岩溶水观测井选址、岩溶含水层的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示踪试验结果表明,3#观测井(西院井)可用来监测雨水回灌效果,并计算出该地区的地下水势流速在9 m/h~20 m/h之间。该成果对北方地区岩溶含水层回灌和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山东省济南西南裸露—覆盖型岩溶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钻探资料,将区内岩溶发育形态分为小型溶洞与溶孔,并利用瞬变电磁法、电磁波CT成像两种物探方法,探讨岩溶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对比瞬变电磁剖面与钻探揭露的岩溶发育段,确定出120 Ω·m作为解译岩溶发育区的分界值,以此圈定岩溶分布区域,之后实施钻孔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在验证孔及附近钻孔进行电磁波CT成像探测,进一步验证并刻画两孔间的岩溶发育特征。两种物探方法中,电磁波CT的探测数据离散程度较高;两种岩溶发育形态中,小型溶洞的地球物理参数离散程度较大,同时小型溶洞发育区视电阻率平均值较小,视吸收系数平均值较大。   相似文献   

9.
水文物探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目前国内水文物探测井技术的现状和常规技术方法出发,通过对大量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岩石孔隙含水层水文物探测井实际资料的研究,对含水层的矿化度CW、导水系数T、渗透系数K、单位涌水量q、孔隙度ψ、粒度中值Md和泥质含量Vsh等7个测井解释模型进行了探讨研究,并给出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录娟  贾龙  殷仁朝 《中国岩溶》2021,40(5):901-906
为准确评价隐伏岩溶区的强岩溶发育特征,采用孔中雷达反射成像技术,利用不同地层的电性差异特征以及探测钻孔孔壁地层岩溶发育情况,并根据岩体中雷达反射波的强度衰减特性,建立钻孔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与地层岩溶率的关系,定量推算出地层岩溶发育程度。结果表明:孔中雷达反射成像技术可获得钻孔半径10~30 m范围,甚至更远区域的岩溶发育信息。利用钻孔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与地层岩溶率的关系,可得到钻孔周边地层岩溶发育的定量化评价,分析各层位不同埋深的岩溶发育情况,可为地质勘察和工程建设提供更详实的基础数据,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裂隙,岩溶裂隙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上,根据炸药在水中原理,介绍了控制炸药爆炸能量和孔内爆炸方法,达到对岩体的爆炸致裂以及对原储导水裂隙的冲刷作用,提高了地下工程中钻孔或水源井的疏排效率,同时又保护站孔孔壁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时晗 《物探与化探》2005,29(2):135-137
根据宋楼煤矿主斜井直流电法勘探资料及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煤矿主斜井突水原因应该是来自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及深层地下岩溶水。通过电法勘探确定裂隙发育带、富水区域、涌水部位,对此处实施钻孔注浆堵水后,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进而为矿井防治水、矿井涌水量计算以及地下水评价等提供可靠的参数,以煤田地质勘探中实测的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曲线为依据,结合岩心精细描述、抽水试验、常规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技术在煤田水文地质勘探中不仅可以准确划分含隔水层的性质,确定其位置,分析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检查钻孔止水效果,计算各含水层钻孔截面流量,亦可研究地下水流体特征,评价地下水水质参数以及监测生产矿井导水裂隙带高度。因此,人工井液电阻率测井能够提高煤田水文地质勘探成果利用率,实现地质勘探信息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更好地为矿井设计、建设及矿井生产服务,保障矿井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在灰岩地区,由于岩溶发育、风化破碎等情况存在,进行地质勘察往往有诸多困难。本文通过济南地区某项目地质勘察实践活动,详细介绍了自然伽马测井和跨孔CT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场区应用自然伽马测井,非常准确的划分出了岩溶破碎区域,结合钻探资料,提高了勘察的准确性。应用电磁波跨孔CT技术,对钻孔之间地层岩溶发育情况进行了探测,更好的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模式的测井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构造运动控制着岩溶发育的期次。塔河油田奥陶系主要发育了加里东中期岩溶和海西早期的两期岩溶。加里东中期岩溶保留于本区南部下奥陶统,岩溶较弱,以发育小的溶孔为特征;海西早期的两期岩溶发育于北部下奥陶统,岩溶较强,以大型溶洞、地下暗河为特征。各期岩溶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带: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沈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利用各岩溶带自然伽玛测井、井径测井、双侧向电阻率、密度测井、中子孔隙度测井、声波副井和地层檄电阻率成傈测井的响应特征,对两口典型井岩溶带进行划分。以“双峰灰岩”为标准,对两口井的岩海带进行横向对比,建立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岩溶空间分布与发育强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灰岩地区岩溶、陷落柱的发育,严重影响了煤田资源勘查钻孔的布置位置的选择和为后期煤田的开采产生了安全隐患。为了规避这些不利地质因素的影响,这里根据这些不利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选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对某煤田勘查区的地层含水性、地层溶洞和陷落柱的分布形态、发育规模、埋藏深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根据该方法的解释结果圈定的陷落柱、隐伏的岩溶和裂隙发育带得到了后期钻孔的验证。该调查结果为音频大地电磁法在灰岩地区岩溶、陷落柱的探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为了更加准确地查明破碎带和岩溶的发育情况,采用钻探与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区域进行探测。其中高密度电法对工程场地的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区进行探测,初步判断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区域的分布范围;瞬变电磁法对岩溶发育区进行探测,钻探用来揭露破碎带和岩溶发育的具体数据;最后对钻探成果和物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可靠的破碎带和岩溶发育范围。以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某车站为例,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该场地的破碎带和岩溶的空间分布和规模进行探测。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对确定破碎带和岩溶发育情况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测线布置易受工程场地限制,导致探测深度不足;瞬变电磁法对确定岩溶发育情况效果良好。经钻探资料验证,显示综合物探方法的探测效果良好、成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三维地震波形差异属性分析在预测岩溶裂隙发育带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岩层反射波各向异性,提出利用三维地震波形差异属性特征预测岩溶裂隙发育带的思路。以断裂构造极为发育的桃园矿南三采区为例,对该采区太原组灰岩顶界面以下30m范围内的岩溶裂隙发育带进行了分析。通过典型剖面波形差异性分析发现,在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带,其波形差异属性均大于0.16;而沉积环境稳定、岩层保持完整、各向同性的灰岩内,其波形差异属性接近于0。南三采区波形差异属性异常平面图表明,在太灰顶界面下30m内存在3个岩溶裂隙发育带,分别位于采区的西南部和北部。经140个注浆钻孔验证,在岩溶裂隙发育区,62个钻孔与解释吻合,准确率达88.6%;在岩石完整性较好、岩溶裂隙不发育区,有53个探孔与解释吻合,准确率达75.5%。  相似文献   

19.
永夏煤田顺和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叶书发 《地下水》2012,(3):220-222
本文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矿井主采二2煤层充水因素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断层构造。指出山西组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为二2煤层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导水断裂构造、封闭不良钻孔等可能导通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可造成突水淹井事故。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隐伏塌陷区域,分析重庆市中梁山地区岩溶塌陷的特征,发现塌陷主要发生在以岩溶裂隙发育为主的松散粉质黏土区域;地震映像法能方便、快速地查清土层的松散状态,而高密度电阻率法通过正演模拟发现只能探测出2~3倍电极距的异常范围,但能反映出岩溶裂隙发育的漏斗形态,即只要能找出岩溶裂隙的大致位置和浅表松散土层的范围就能圈定隐伏塌陷的区域。对中梁山地区某居民点进行野外勘测,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圈定隐伏塌陷区域,其推断结果与钻探资料十分吻合,说明这种隐伏岩溶探测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