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了溃变原理中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对“2007.06.14”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预测分析。V-3θ图是利用大气中温、压、湿、风的垂直分布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来预报天气转折性变化。结果表明在暴雨天气的预测中,溃变原理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V-3θ图结构分析法,对2016年8月16—18日内蒙古西中部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3θ图可以分析出本次暴雨的先兆特征;水汽的饱和程度、积云发展的高度、低层逆温、对流层顶超低温、顺滚流或潜在顺滚流、蜂腰状结构等都可作为判断暴雨是否出现的指标;结合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天气形势及上下游测站天气实况等,利用V-3θ图可以分析水汽的来向和输送强度,确定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区域以及持续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V-3θ图是成都气象学院欧阳首承教授设计出来的运用图像结构来预测天气的结构预测方法。主要利用大气中的压、湿、湿、风的垂直分布,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来预报天气转折性变化。利用V-3θ图对桂林站1998年6月份的暴雨过程作一个综合分析。结果几次特强的降水都在V-3θ图上有较好的反映。该方法对无明显降水的天气也能作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依据溃变理论和溃变V-3θ结构图的信息数字化,预测天气的转折性变化取得了应用的有效性突破。文中针对沙尘大风天气的预测分析,利用单站探空资料的特性层资料,通过V-3θ图直观反映大气层结的滚流方向、稳定度和水汽含量等信息,以此判断大风、沙尘天气的转折性变化。结果表明,沙尘大风发生前,V-3θ图中位温(θ)、露点温度的假相当位温(θsed)曲线非常靠近,θ曲线左倾明显,整层大气存在顺滚流,且对流层上层存在"超低温"现象;当θsed曲线数值增大,明显靠右,则表明沙尘大风天气将结束。溃变图方法显示了简捷、直观和应用有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育兵 《黑龙江气象》2002,(4):19-19,27
V-3θ图是利用大气中的压、温、湿、风的垂直分布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来预报天气转折性变化。并利用V-3θ图对2000年7月29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出现的一次雷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榆林多普勒雷达(CB)资料对2010年5月3—4日发生在陕北地区连续2 d区域性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天气发生前,单站要素场和层结状况表现为不稳定。陕北地区降雹天气在V-3θ图上表现出超低温、大肚子、顺滚流等特征,对流天气结束后,超低温现象仍短时存在,并不伴随强对流天气的结束而消失;滚流由顺滚流转为逆滚流时,强对流天气结束,滚流在陕北冰雹天气预报中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按欧阳首承教授溃变原理的V-3θ非规则结构信息分析方法,对三明2006~2012年133个暴雨日进行了检验分析和预测应用。结果表明:暴雨日前08时或20时三明周边探空站的V-3θ结构信息图对锋面暴雨、锋面暖区暴雨、低空低涡暴雨、热带气旋暴雨可分析出明显的前兆特征,对副高边缘暴雨(包括副高南界的东风波)部分可分析出明显的前兆特征,以上五个暴雨型表现出的共同的基本机制为对流层高层出现超低温现象,3θ曲线的非均匀结构,较好的水汽条件和整体顺滚流。  相似文献   

8.
溃变理论在汕头暴雨天气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溃变理论的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和溃变图分析了汕头的一场暴雨天气,说明怎样运用溃变理论对汕头暴雨天气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V-3θ图对暴雨天气预测有着较好的指示特征,溃变图对天气形势的演变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溃变理论在暴雨天气预测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姜俊玲  张雪冬  魏鸣  石磊 《气象科技》2012,40(4):647-650
利用MICAPS 3版中自带的分析软件,分析了2009年7月17日夜间山东半岛一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结果表明,V-3θ图可以明显表示出本次特大暴雨的征兆。对流层顶层的超低温、对流层中层有冷空气侵入引发剧烈对流、低层水汽充沛是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分析上游台站的V-3θ图可以判断水汽的来向和输送强度。海陆不同的下垫面分布是形成大暴雨的重要条件。分析V-3θ图的上述特征可以提前12h作出大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10.
广西暴雨过程的V-3θ结构特征检验及预报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见  钱俊  黄明策 《气象科学》2006,26(3):334-340
本文按溃变原理的非规则结构信息分析方法,对广西1988~2004年290场10站以上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检验分析和预测应用。结果表明:暴雨前12~36 h,各探空站的V-3θ结构信息图对锋面暴雨、锋前暖区暴雨、孟湾风暴暴雨、副高边缘暴雨和西南低涡暴雨等均可分析出明显的前兆特征,体现了共同的基本机制,并集中地表现为整体顺滚流、超低温和中低空的充沛水汽条件。经过历史检验和近两年的预报应用,已经作为转折性暴雨预报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并已投入日常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1.
2008年7月13-14日河南大暴雨过程的V-3θ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和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对2008年7月13-14日河南省中部、北部地区的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常规天气学角度预报突发性暴雨难度较大,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气学分析对突发性强降水预报能力的不足.在郑州、南阳及阜阳探空站的V-3θ图上,能明显看出此次暴雨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2.
深圳“5.11”强对流天气的V-3θ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V-3θ曲线结构预测方法,可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的影响,预报出天气的转折性变化.本文对深圳市2002年5月11日局地强对流天气应用V-3θ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3θ曲线对24小时内的强对流天气预测有着较好的指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用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琼海市2006年11月16日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表明:V-3θ结构信息图对暴雨的出现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利用逐时T bb图和雷达回波降水率对暴雨的落区和降水量大小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14.
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图分析、水汽条件、空急流和层结稳定度对2011年5月2~3日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并利用溃变理论的V-3θ图分析方法对这次暴雨进行预报分析。经分析说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冷空气南下推动华南静止锋过境福建并在充足水汽条件的配合下产生的;使用溃变理论中通过分析V-3θ图的预报方法能较好地对此次强降水天气做出预报。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昆明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春季出现在滇中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11冰雹过程为系统性的槽脊移动,属于高空冷槽形势下的典型低空切变降雹,3.22冰雹过程为一般性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一般性降雹。两次过程在V-3θ图中高层的3条θ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倾,θse和饱和θse均有不规则折拐,同时出现"蜂腰"状结构,并且在冰雹发生前低层为顺滚流、高层为逆滚流,冰雹结束时则为顺滚流减弱或者消失的共同特征,4.11冰雹过程低层有逆温冷层云出现,而3.22冰雹过程没有。通过指数分析看出4.11冰雹过程层结不稳定性强于3.22冰雹过程。雷达图像中4.11冰雹过程有钩状回波、明显的入流缺口、回波悬垂、正负速度对(弱切变),强回波伸展高度达到7km等特征,3.22冰雹过程有回波悬垂,强回波伸展高度达到5km,并无明显的正负速度对出现。  相似文献   

16.
吴俞  钮儒科王虎 《广西气象》2007,28(A02):59-60,55
用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琼海市2006年11月16日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表明:V-3θ结构信息图对暴雨的出现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利用逐时T bb图和雷达回波降水率对暴雨的落区和降水量大小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把握中亚低涡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机理特征,利用温度露点温度廓线图(T-lnP图)和大气位温-风矢能量图(V-3θ图)研究了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湿度特征和大气能量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1)根据对短时强降水T-lnP图及湿度特征的分析统计,将短时强降水分成三类:对流层高低层干而中层湿度大型、对流层中层干燥型、对流层整层湿度都显著型。其中第一类最多,占短时强降水总个例的60%;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占27.5%、12.5%。(2)一般在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前V-3θ图特征为:三条θ曲线呈曲折增长;有"顺滚流"结构存在;有"蜂腰"形构造;有较为浅薄的超低温层存在。  相似文献   

18.
运用V-3θ图像结构预测方法,可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预报天气的转折性变化.对2000年6月沙澧河流域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概括了具有预测意义的大暴雨过程的V-3θ图像结构特征.无探空站的区域强降水,在周围临近站点资料上亦有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V—3θ图的结构与“98.6”暴雨过程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丽娟  白先达 《广西气象》1999,20(3):10-12,16
V-3θ图是成都气象学院欧阳首承教授设计出来的运用图像结构来预测天气的结构预测方法,主要利用大气中的,压,湿,湿,风的垂直分布,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来预报天气转折性变化,利用V-3θ图对桂林站1998年6月份的暴雨过程作一个综合分析,结果几次特强的降水都在V-3θ图上有较好的反映,该方法对无明显降水的天气也能作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和图结构分析方法,对2014年5月23日巴彦淖尔市突发性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中低层低压倒槽、切变线辐合抬升,同时配合一支来自孟加拉湾西南水汽输送共同作用完成的。强降水发生前12h时即可从对流层顶超低温,θse和θ*线的多层折拐,以及θse和θ*线的距离远近等方面判断出水汽饱和程度、积云所在高度,从风场信息可以判断出大气的滚流状态及水汽来源所达高度,结合上游台站图V-3θ分析可以判断水汽的来向和输送强度,从而做出强降水的预报。θse和θ*曲线在500~300h Pa距离较大,而在500h以下高度距离较近,说明低层偏湿而高层偏干,且θse50℃有对流天气发生的显著特征,|θse-θ*|的差值在中间层较大,而在高低层较小,呈现一种中间偏干上下偏湿的蜂腰式结构,θse和θ*曲线在700h Pa以下近似垂直于温度轴,或与温度轴成钝角,θse和θ*曲线基本为准平行分布表明中低层的层结极不稳定,大气湿度很大,有利于对流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