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07,(10):48-48
在中国地震学会的关怀下,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9月21日至23日在甘肃兰州召开了“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方盛明同志主持。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动态》2011,(12):44-44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1月5—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换届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②学术交流。来自中科院有关研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于1987年11月15日至19日在武汉召开了“六·五”期间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地壳形变测量重点项目成果评审会议。国家地震局、地矿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及北京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几十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会为了促进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及实验研究等成果资料的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开展不同专业之间的自由讨论,子84年11月16日召开了“强震构造背景的浅表与深部差异”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地震地质、构造地质、深源岩石、深部探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物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一书,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领导的编写组编写,并即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地壳上地幔探测是地球物理学的基础工作,它不仅可以从静态角度了解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物质状态,而且还可以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动力学、动力史,研究深部地质作用原理,探索地球深部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1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南宁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石油、地质、冶金、铁道、海洋、地震、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47个单位,约110名代表。 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内容广泛,涉及人工源地震的地壳与上地幔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地磁、古地磁、地热、遥感,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从理论、方法、分析解  相似文献   

7.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8.
《国际地震动态》2009,(9):48-48
2009年8月23日-26日,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在内蒙古满洲里召开了“2009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方盛明同志主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首届近海地震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市召开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海南省地震局联合发起的"中国近海地震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5日-17日在海南省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0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47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就人工源地震的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磁、重力、地热、遥感、古地磁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学术交流。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展示了我国地壳与上地幔研究的潜在力量及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的地表地质构造、浅层探测与深部探测等资料基础上,利用高精度地震局域网的数字地震记录,分析了延庆矾山次级盆地北缘断裂上的微、小地震活动特征, 及其与地表活断层和深部地壳结构关系. 通过对地震局域网获得的微、小地震的精确位置、震源机制解及其特点的分析,厘定了地表活断层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属旋转平面状正断层,揭示了延怀盆地区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壳脆韧性变形随深度的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与计算地球物理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联合举行的,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0余人,学会名誉理事长顾功叙到会讲了话。 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内容涉及:人工地震测深资料的新成果;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重磁探测的新技术和新仪器;大地电磁测深的新进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研究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地震活动的深部条件等。从这些论文看出,近两年来深部构造的探测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并引起人们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邵学钟,张家茹(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需要,我们于1992-1993年在塔里木盆地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目的是探明地壳和上地幔深部构造...  相似文献   

14.
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2008-2012)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专项开展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含78种元素),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四条超长深地震反射剖面,部署了罗布莎、金川、腾冲、南岭、庐枞和铜陵等大陆科学钻探实验,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地应力监测;在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同时,专项还开展了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的综合研究.专项全面实施以来,已经完成约600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我国深部探测的进度,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专项实现了技术组合创新、技术进步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地壳/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探测空间组合的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若干各具地质特色的探测试验基地.专项实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自主研发获得重大突破,为全面开展地壳探测工程的组织实施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地壳及上地慢结构的研究,是地震及地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近年来进展也较快。目前用于探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地震法(包括人工爆炸地震)。由于深部探测要求震源能量大,故大都以天然地震波观测为主。近年来,对利用核爆和工程大爆破时的地震波观测很受重视。随着我国“四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大爆破项目的增多,为开展深部结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1988年7月1—8日于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了大陆及其边缘地震探测国际讨论会,会上主要交流了世界各国近年来用地震反射方法探测岩石圈的工作经验及成果。全球3万公里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及三维人工地震观测,给出了大陆及其边缘地区的岩石圈细结构图像,为研究地壳演化及深部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国际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主要成果及展望、岩石圈细结构及反射性质的研究、人工地震的地壳三维成像,及数据搜集和处理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大陆东部的一个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20世纪60~70年代,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地震学家对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开展了大量的探测和研究,在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与强烈地震相关的深部构造环境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华北大震区的深地震剖面探测显示了地壳上部铲式正断层和低角度的滑脱构造与震源下方贯通下地壳直至莫霍面的高角度深断裂共存的复杂构造图像.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华北大震大多都发生在高速与低速区的过渡带上,而唐山地震区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震源区下方的低速异常带,地壳深浅构造不一致,高角度超壳深断裂,上地幔顶部速度偏低,以及莫霍界面局部隆起等,是华北伸展构造区深部孕震环境的共同特征,表明华北岩石圈结构具有高度不均匀性.华北克拉通现今的强烈地震活动性以及偏低的下地壳速度,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稳定克拉通.所有这些都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证据.尽管深地震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大大丰富了深部构造和孕震环境的知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首届全国地震科技期刊工作会议于1992年5月26日至30日在沈阳召开,27家期刊的编辑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在总结期刊工作,交流办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评比,地震学报获一等奖,中国地震获二等奖,地震地质、国际地震动态获三等奖,地震、地震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壳形变与地震、东北地震研究、世界地震译丛获优秀奖,地震学报(英文版)、中国地震研究(英文版)获国际交流奖。  相似文献   

19.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 强烈地震的孕育、 发生和发展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 近50年来, 我国地震科学领域在强烈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在回顾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基础上, 对1966年邢台MS7.2, 1976年唐山MS7.8, 1975年海城MS7.3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环境进行评述. 深部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 震源下方的低速异常带, 高角度超壳深断裂, 地壳深浅构造的不一致, 偏低的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局部隆起的莫霍界面, 是华北伸展构造区深部孕震环境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