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雾气候特征与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利用广西沿海地区7站多年的雾日、雾发生时间、雾维持时间及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在多年雾日变化上,北海、防城和防港3站呈上升趋势,另4站则呈下降趋势;月际变化明显,12月至次年4月是雾的高发期;雾多发于6至12时且绝大部分雾的维持时间都在1h以上;雾最小能见度低至30m;总结了产生该地区大范围雾的五种天气形势,供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2.
贵州雾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周成霞 《贵州气象》2005,29(Z1):32-34
采用贵州84个测站累计44a的雾资料,分别从各站多年平均雾日、各站累年出现雾日最多的月份及日数、各站雾最长持续时间、白天雾与夜间雾的概率分布等要素入手,分析贵州雾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3.
雾对河源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分析雾的形成、雾对交通的影响、雾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雾对河源高速公路的影响,并对未来开展高速公路雾的监测和预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使用2003年10月-2005年3月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云岩雾区路段5套能见度仪的每分钟能见度资料和3套自动气象站的每分钟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 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的能见度特征.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各月雾日频率以1月最多, 近一半的天数都有雾; 3月次之, 7月最少.11月到次年5月雾日占全年雾日的80%以上, 形成明显的"雾季".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存在日变化, 雾的频率在一天内凌晨最高, 午后最低, 明显比辐射雾的日变化小, 说明夜间辐射降温虽然不是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起雾的主要原因, 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虽然南岭山地雾区大气中含有丰富的凝结核, 南岭山地形成浓雾还是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至少要达到91%以上才能形成雾.在雾区出现5.2 m/s的大风时仍然有雾, 有雾时90%以上的风速在3 m/s以下, 有几乎一半的浓雾出现时风速在2 m/s左右, 这与辐射雾形成时大都是静小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受地形影响比较大, 迎风坡出现雾的频率比背风坡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12年江西省89个气象站逐日雾的观测资料以及高速交通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江西省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江西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分布特点总体是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多,丘陵平原湖泊地区雾日数少。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其次为秋季和春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雾日数明显偏多,21世纪以来雾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变化比丘陵平原湖泊地区的要大,属于雾日数异常敏感区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丘陵、平原、湖泊等地区的雾日数偏少,高海拔地区或山区的雾日数偏多,80年代以后则呈相反的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6.
论雾与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斌斌 《气象》1994,20(9):19-24
简述了近年来雾的研究进展,并从雾的酸化、雾层内污染物的扩散、雾层对污染物的清除、污染物对雾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雾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1年四川142个代表站的逐月雾日数资料,通过一元回归线性倾向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雾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川西高原雾日明显比四川盆地少,高原大部地区整年无雾出现(平均雾日<1d),四川盆地平均雾日达到37d,其中峨眉山常年处于雾的笼罩之中(平均雾日达311.8d);(2)雾日数季节变化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盆地雾日最多的季节是冬季,高原雾日最多的季节是秋季;(3)四川雾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经历了偏少-偏多-偏少的过程,总体呈现随时间增加的趋势;(4)四川年均雾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高原为负变化趋势,盆地为正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资料分析了安徽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安徽省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布不均匀,以1980年为中心的10年是安徽年均雾日数最高的10年,以后呈减少趋势。根据两类城市年雾日数演变趋势,揭示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雾的影响不同。最近30年,城市雾的消散时间明显推后,平均持续时间增加,雾内能见度下降。1985年之后,全省平均雾日数和合肥地区北京时间8时雾内能见距离与全省煤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城市雾发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热岛加强和大气气溶胶粒子增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辽宁雾预报区的划分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7—2006年辽宁境内能见度小于1000 m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就雾发生的频率而言,辽宁存在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高值区分别位于黄海北部沿岸至辽宁东部山区和锦州北部至阜新一带,低值区分别位于辽宁中北部平原以及朝阳地区。从雾的日变化上看,近86%的雾出现在夜间,近69%的雾出现在02-08时,且多为辐射雾。地域不同但气候条件相近时,雾的日变化与雾发生的次数存在极其相似的特点。依据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雾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雾发生次数等,将辽宁划分为5个预报区,对雾采取分区预报,以提高雾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贺玲  李丽平  乐章燕  李元华 《气象》2011,37(4):462-467
为了研究河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用1965-2006年河北省49个代表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雾的时空特征、日变化规律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河北省年平均雾日数为15 d,平原的雾日数多大于20 d,高原、山区、丘陵的雾日一般小于10 d;秋、冬季是雾的多发季节,11月雾发生频率最高为15.7%,除夏季外的其他季节,平原的雾日数一般最多;20世纪70年代初是河北省雾的明显转折点,雾日在1965-1971年处于偏少期,而1971年后经历了偏多一偏少一偏多三个阶段;凌晨5时雾生的频率最高为22.2%,早上8时雾消的频率最高为18.8%,3 h以内的短时雾最易出现;河北省雾日有一定的变化趋势,除了山前平原区站点多数为正趋势外,其他地形区测站则一般呈现为负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2008~2011年南宁冬春季雾天气进行分类,根据雾的成因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和辐射+平流雾三类,分析并归纳出这三类雾形成的环流特征,雾出现时气压、气温范围和探空图特点,雾的出现时段和维持时间的活动规律,为更好地做好南宁雾预报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年雾研究方法及研究热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关于雾的各项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包括气候统计方法对雾特征的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对雾的机制研究、雾微物理结构研究、雾的监测识别与预报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雾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包括高速公路大雾天气的研究、霾研究、雾与城市化相互作用以及沿海和复杂地形地区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南省1969—2008年观测资料,对海南雾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观测的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海南雾日数变化的成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雾日数在中部山区出现最多,其次是北部地区,南半部沿海地区则极少有雾出现;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年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最低气温升高是引起雾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雾日数的减少与相对湿度的减小也是一致的;秋冬和初春季节夜间气温低,有利于雾的形成;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则生成的雾越多;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850hPa大陆高压偏弱,偏少年份偏强;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范围偏小,偏少年份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内蒙古11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7年逐日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内蒙古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年平均雾日数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雾日数最多的地区是呼伦贝尔市北部;(2)内蒙古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比其他季节更易出现雾天气;(3)内蒙古多雾的站点分布在4个气候区,Ⅰ—Ⅲ区雾日数都显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征,Ⅳ区1—3月雾日数相对较多,4—6月雾日数最少,之后又呈现增多的趋势;(4)Ⅰ区雾日数年际变化特征明显,近37a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0.27d/10a,在1993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过程,Ⅱ—Ⅳ区年平均雾日数37a来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广西沿海雾的气候特征、雾的季节变化、雾的地理分布、雾的生消特征及持续时间、雾日出现时的天气形势等因素得出:广西沿海的雾多集中在冬春季节,尤以春季最多;雾的生消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至上午,尤以早晨最频繁;雾的持续时间以1~3h居多。广西沿海雾日出现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静止锋天气型、冷锋前天气型、变性高压天气型和西南低槽天气型等,其中尤以冷锋前天气型居多,变性高压天气型次之,西南低槽天气到最少。  相似文献   

16.
京津塘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田华  王亚伟 《气象》2008,34(1):66-71
利用1954-2002年的北京、天津和塘沽3站的雾日、雾发生时间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气候特征以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塘沿线多年平均雾日在15~19天.北京、天津两站的雾日年际变化一致.但在多年雾日变化上北京雾日数略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天津、塘沽则略呈上升趋势.京津塘公路沿线雾多在凌晨到日出前后生成,在日出后逐渐消失.雾持续时间随时间变化呈指数递减.地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雾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地面温度在-5~5℃范围内、风速在0~4m·s-1和相对湿度在90%~100%范围里,雾极易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位于九华山不同海拔高度上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地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平地区为19 d,低山区为82 d,半山区为145 d,高山区为110 d,平地区雾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山区雾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地区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山区的雾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平地区雾日10月-次年1月出现频率较高一些,山区雾日的高值出现在3月,低值出现在7月,1-4月山区雾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地区;平地区和低山区最易生成雾的时间在05-07时,半山区和高山区在04-08时;平地区和低山区的雾主要在08-10时消散,半山区和高山区主要在09-11时;半山区雾的平均持续时间和最长持续时间均大于其他区域,高山区雾的最短持续时间仅有0.2 h;未饱和湿空气随气流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上升运动的作用,气团抬升冷却,在喇叭口底部区域水汽达到饱和而形成雾;地形逆温的存在提供了稳定的层结条件,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山区风场的辐合作用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8.
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陆春松  牛生杰  杨军 《大气科学》2010,34(4):681-690
2006年冬, 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雾过程, 利用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 深入研究雾顶和地面雾浓度的突变特征 (爆发性增强和迅速减弱过程) 及其成因。结果表明: 雾顶的爆发性发展是湍流促使水汽向上输送、 在上层逆温下累积并伴随大幅降温引起的; 地面雾浓度爆发性增强时, 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 同时上层系统性的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 水汽得以累积; 雾顶的迅速下降过程中, 雾顶部湍流发展, 同时下沉运动引起了气层增温、 雾体双层结构和低空急流的出现; 地面雾的迅速减弱是太阳辐射和动量下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沉运动对雾生消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雾的双层结构出现在雾顶大幅下降过程中, 并加快了雾顶的下降速度, 这与以往研究中双层结构促使雾顶爆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清河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20年雾日数和2016—2020年逐时地面气象资料,分析清河雾的年、季、月变化规律和各等级雾在一日中生消变化规律、持续时长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清河雾日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线性趋势率为0.99 d/10 a,秋冬季雾占总雾日的82%,是雾的高发季节;秋冬季浓雾和强浓雾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强浓雾出现频次最多,累计时间最长,特强浓雾出现频次最少;秋冬季雾的生成时间主要分布在后半夜到清晨,其次是19—20时,11—17时较少有雾生成,消散时间主要在09—12时;雾的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清河秋冬季雾持续时长在5 h以下占比最多,占48%。通过分析秋冬季雾的能见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得出,能见度和相对湿度、10 min平均风速显著相关,当湿度大于90%时,10 min平均风速小于3.0 m/s时,更利于雾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应用1960—2012年呼伦贝尔市雾日统计资料,对呼伦贝尔市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雾的天气类型。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市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年际变化在均值附近波动,且呈现减少趋势;雾日季节性分布不均匀性明显,夏季7、8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秋、冬季节次之,春季4、5月是雾日最少的月份。(2)雾日的空间分布随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林区雾日明显多于牧区和农区,林区北部根河市年均日数4.14d,为最多,牧区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年平均日数仅1.69d,为最少。(3)雾的天气分型以高空影响系统分为7种类型,其中高压脊型、槽前型和冷涡(槽)底部型为雾天气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