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日常游憩需求日益增强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入分析和探讨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对于城市公园开发、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玄武湖公园为例,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爱好与交际、接近自然与放松、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在动机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游憩者分为接近自然类、休闲放松类、消遣爱好类和情感交流类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园游憩者在人口属性特征和游憩行为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游憩者行为特征与偏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规划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湿地公园价值认识的提升,更多游人参与到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中,以游人的行为活动以及设施需求为出发点建设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以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采用行为观测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游憩者的结构特点、行为特征、游憩偏好和设施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学生是公园的主要游憩者,多数利用节假日与朋友结伴而来;公园的吸引半径为100 km以内,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摩托车及私家车;游人最喜欢的游憩活动是欣赏自然风光以及徒步健身;期望增设垂钓、野营、空中观鸟等游憩项目。建议开发有教育价值或有经济收入的游憩项目,根据游客的需求,丰富设施以及完善现有游憩设施,加大管理、保护与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多维度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欣  胡静  贾垚焱  田小波 《地理科学》2021,41(12):2138-2148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居民建筑为研究单元,基于步行、骑行及公共交通3种出行方式,从城市公园绿地数量、质量及可达性3个维度衡量每个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水平。结果表明:① 3种交通方式下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分布相差较大,但整体呈现由城中心沿江区域向外围辐射递减的分布特征;② 随着居民出行方式的升级,极限出行时间内居民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所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逐步提升;③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多数公园绿地分布于城市中部,而南北部城郊区域分布较少,西北和西南部多数区域居民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整体较差。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是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刺激下的宜时之计,促进了城市公园休闲功能的发挥。通过对北京城市公园的考察调研,结合对已有文献和统计资料的梳理,研究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后城市居民公园休闲行为的变化与特征。城市公园免费开放之初,入园人数激增,市民公园休闲行为深受影响,空间上以近距离居民为主。近年来又呈现出新的特征:中老年人成为公园使用者主体,且热衷参与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方式,市民公园休闲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化。根据这些新变化及新问题,应该调整公园建设、规划和管理对策,在理论上关注不同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与不同类型城市公园供给的时空间匹配,以更好地实现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度量居民在城市公园的游憩满意度对于改善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构建了用于测度居民游憩满意度(RRSI)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在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居民游憩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三大潜变量中,可达程度对居民游憩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深入分析发现,可达程度中的“公共交通”、“与居住区距离”,感知质量中的“景观品质”、“休憩设施”、“公园治安”、“文娱活动”、“标识系统”,感知价值中的“门票及消费”等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更明显,是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城市公园游憩品质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游憩机会谱(ROS)是一种有效规划和管理游憩资源的方法,它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游憩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以野鸭湖湿地公园为例,从等相环境质量、游憩活动质量、科普宣教功能和管理质量4个方面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游憩机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环境因子进行重要性分析。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机会谱,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为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是公众进行户外休闲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能激发公众参与意愿、与公众需求相匹配的城市公园,既是当前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公众的普遍诉求。以深圳城市综合公园为例,通过收集网络主流点评网站的图文评价信息,利用词频分析法提炼公众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相关的关注点,构建城市公园公众体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语义分析法解析评论信息,对评价指标定量化赋值,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确定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网络点评数据能够反映公众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不均衡;公众对公园的景观效果、生态环境以及是否适合运动健身活动较为看重;到达交通、外部景观效果、植物长势、游人数量、活动类型丰富度、主题活动均会对公众满意度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与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交通模式的长春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地图路径规划API及腾讯宜出行大数据,采用集成多种交通模式(步行、公交、驾车)的引力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供需匹配特征。研究发现:①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随出行方式和时间观测阈值的变化而改变,各社区可达性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好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公园、河流及轨道交通沿线;低可达性社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西南向外围边缘区域。② 从不同交通模式来看,驾车出行的可达性水平要显著高于步行和公交,其出行克服时间成本的能力较强,但驾车可达性的空间差异也高于公交和步行;随时间阈值的增大,不同交通模式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③ 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特征显示,中心城区二环、三环区域公园绿地供需匹配较好,供需失衡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环内核心区及城市边缘开发区,核心区存在“低供给-高需求”的聚集现象,边缘城区存在“高供给-低需求”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9.
广州公园的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公园体系的视角对广州公园的增长特征、分类特征、构成特征、规模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广州公园与其它城市公园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公园的总体规模与城市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单位公园面积偏小,特别是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比例偏少;儿童公园和带状公园较少;综合公园分布不均;各区公园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广州公园总体和各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深圳居民活动日志调查的一手资料,结合时间地理学方法与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将近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揭示近年来居民行为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工作在居民的日常活动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男性的工作强度大于女性;工作日出行以单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以多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比工作日活跃;近年来,居民在时间利用及出行特征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作、移动、购物活动时间增加,工作日出行频度下降,休息日出行频度上升,出行的多目的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以常州红梅公园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憩涉入的3个维度(吸引力、自我表现及中心性)与地方依恋的2个维度(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运用Mplus软件进行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运用Bootstrap法对地方依赖在游憩涉入与地方认同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测。研究表明,居民在城市公园游憩活动中,游憩涉入各维度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只有自我表现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游憩涉入各维度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中起着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海霞  周玲强 《地理科学》2013,(9):1074-1081
以杭州市为例,对公园游憩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回归和方差分析法揭示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空间分异与社会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游憩幸福感主要由情感幸福感、认知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构成,是具有层次性的主观幸福感;公园游憩幸福感存在空间分异性,居民主要通过城市大公园游憩获取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通过社区小公园游憩获取社会幸福感;公园游憩幸福感存在社会差异性,收入、年龄、文化程度、职业4个变量对游憩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为此,城市政府应以游憩幸福感为核心,根据居民游憩幸福感的感知现状及其空间、社会差异特征进行公园游憩空间的建构与游憩设施配置。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省长沙市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公园使用者的角度,根据环境行为学理论、场所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研究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使用者的状况和该公园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程度,分析使用者的使用偏好、行为特征和其与公园环境的互动关系,评价该公园使用者的满意度,指出了该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男性与女性使用者在活动空间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使用者的活动空间范围更广;该公园的使用者以年龄为19~30岁的人居多;该公园使用者的行为以休闲类和观赏类行为为主;每天10∶00至11∶00和15∶00至17∶30,该公园使用者的人数较多;在8个调查日中,2021年2月21日(周日),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使用者的人流量最多;至少有58%的公园使用者在半个月以内来公园1次;该公园的使用者主要乘坐公交车和私家车来到公园;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使用者对该公园的整体美观性、公园面积和自然野趣性满意度很高,其对该公园的植物郁闭度、水文连通度、设施维护、健身娱乐设施、出入口和水环境质量很不满意;洋湖湿地公园在交通、种植的植物、活动空间和类型、基础设施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地域分布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引入基尼系数、带(区)间差异系数、带(区)别特化系数3个衡量方式,结合城市发展同心圆区域、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对城市公园的地域结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公园规模总量不断增长,以城市综合公园和小区公园为主体的公园类型丰富,并出现明显的旧城核心指向、人口高密集带指向,和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联系的地域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公园绿地可达性是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传统可达性分析多用统计数据开展评估而导致的供需尺度失衡问题,论文以深圳为例,采用公园绿地空间矢量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供需空间分布,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交通小区(TAZ)尺度公园绿地可达性,并结合可达性结果及供需、交通情况聚类,剖析可达性差异化模式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① 通过改进传统可达性计算数据源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模型,建立城市中微观尺度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及成因研究框架,可更精确地评估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② 深圳市公园绿地综合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明显的从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社区公园可达性差异与公园绿地供需不匹配是造成各区域可达性差异大的重要原因;③ 根据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将深圳市TAZ单元分成低供给低需求低可达性区、中供给低需求中可达性区、高供给高需求中可达性区、高供给低需求高可达性区,各类区域具有差异化的可达性内涵、特征和成因;④ 公园绿地可达性提升可针对不同分区特征,通过公园布局优化、道路建设和居住区规划布局等差异化方式实现。研究充实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案例,提出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可达性分析方法不仅可应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规划,也可为其他地理现象可达性分析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焦华富  韩会然 《地理学报》2013,68(6):750-761
购物决策过程是居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购物信息搜寻、购物目的地选择等方面的完整过程,是居民购物行为发生与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2011 年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居民购物出行的嵌套Logit 模型,从购物出行模式决策、购物初始时间决策、购物目的地决策、购物出行交通方式决策等四个层面对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居民属性特征对购物出行模式决策具有显著影响,男性居民选择单纯购物出行的概率较大,而女性居民、有家人陪伴的居民更倾向多目的出行;在中心城区居住及出行距离远的居民偏好中午进行多目的购物概率较大,出行距离集中在1~2 km的范围内,而近郊区居民则避开下班高峰期进行购物,倾向选择2~5 km的购物空间范围;② 具有私家车的男性居民在晚上进行购物的概率比较大,其出行概率是上午的2.94 倍,更加偏好远距离出行;居民上下班途中购物大多发生在下班时间,偏好5~8 km范围的远距离;有朋友陪伴的居民更倾向上午依赖公共交通进行远距离出行;③ 以家为购物出发地点的居民的购物更倾向19:00 之后并且偏好远距离出行,公交车依然是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陶晓丽  陈明星  张文忠  白永平 《地理研究》2013,32(10):1964-1976
城市公园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现行城市公园分类标准的回顾与探讨,提出城市公园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文化遗址公园、游乐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北京市六环以内城市公园共计148处,总面积7293.9 hm2,平均面积49.28 hm2,各个类型公园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城市公园至少具有四种重要功能:旅游休闲、生态价值、防灾减灾和教育科普。城市公园类型与功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公园复合了多种功能,但是各个类型城市公园有不同的主导功能。文化遗址公园以旅游休闲和教育科普为主导功能,游乐公园相对单一的旅游休闲功能,综合性公园的功能比较全面,社区公园除科普功能较弱外,具有其它几项功能的中等水平,生态公园则以生态价值为主。对城市公园进行细化分类,识别主导功能,有助于科学指导城市公园建设,实现城市公园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浅议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寻求通过户外活动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湿地公园凭借其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作为湿地公园设计的重点,滨水游憩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界定了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的范围,分析了滨水游憩空间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征,简述了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临水、近水和远水区域的设计要点,为营造更好的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城市公园以满足生活需要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城市公园综合吸引力模型,并运用分形、聚类等方法,建立芜湖市城市公园等级体系,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芜湖市城市公园在Z.ipf分布模型中呈现出双分形结构,可分为两个大类六个等级。城市公园体系具有等级层次性不强、高等级公园中心性明显等特征;高等级公园具有极强的老城区指向性、人口稠密区指向性和经济实力强区指向性,低等级公园散布在人口稠密区、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总体上呈现出中心集聚、外围松散,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自然条件是公园形成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需求,政府规划和企业行为是城市公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城市公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岸公园环境管理作为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在制定有效政策时,相关信息至关重要,尤其是与娱乐或游憩相关的环境属性经济价值评价。本文以大连沿海公园为研究区域,选取海滩类型、垃圾情况、水质清澈度、拥挤程度四个环境要素,采用三种离散选择模型对游客的环境改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水质改善和减少垃圾的经济价值最高,分别为40.69元和70.55元,另外,游客对于拥挤程度的改善意愿不明显(–0.12元)。此外,本研究针对公园属性组合对受访者偏好及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属性因素中,不同游客个体特征下的WTP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女性游客较男性对水质改善有着更高的WTP,游客收入水平与支付意愿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从事游泳和划船活动的游客对水质的WTP较高(59.83元)。这些发现为沿海公园管理者制定有价值的政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