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维真实感地形建模与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三维真实地形建模与可视化的整个流程,利用OpenGL通用图形程序接口实现了基于DEM数据与遥感影像的三维地形的快速生成与仿真;并将三维地形生成技术应用到了天山公路三维地质灾害场景可视化中。详细阐述了以遥感影像作为地形纹理的处理方式与流程以及构建真实地形场景技术的方法和优化方案,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建立个性化三维地形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河道淹没的三维仿真方案,利用历史水文数据,建立了水位-面积-容积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切片将历史水位数据进行插值,形成逐帧动画缓存,基于三维地形仿真平台,将连续洪水淹没过程嵌入虚拟地形中进行展示。该方案实现了符合历史规律的河道洪水淹没三维仿真。  相似文献   

3.
根据数字城市“地理数据4D化,地图数据三维化,规划管理VR化”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规划仿真系统设计方案,并以海口市三维仿真规划审批系统为例,探讨了三维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后继城市仿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的数据融合方法不能高效解决倾斜航空摄影三维模型与大场景地形融合生产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缓冲区栅格插值的地形融合方法。该方法基于倾斜航空摄影范围向外部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多环缓冲区,采用距离—高差分配算法进行地形边界高差处理,在保证倾斜航空摄影地形精度的同时实现两种地形的连续过渡,通过栅格插值的计算途径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实现了倾斜航空摄影三维模型与大场景地形的融合,融合后的地形数据能在三维GIS系统里面流畅调度。  相似文献   

5.
NASA World Wind海量离散地形显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庆武  余飞 《测绘科学》2011,36(5):52-54
虚拟数字地球需要解决大范围海量地形快速显示问题。本文在对World Wind海量地形显示机理和地形数据LOD分层组织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rcMap的离散地形分层切割流程,开发了与World Wind三维地形显示数据模型匹配的分层切割软件,对海量离散地形按不同分块大小和层次切割后的显示效率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orld Wind能实现不同尺度地形数据的快速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存在过多的节点分解合并,影响实时渲染帧速。为此,研究基于ArcGIS与3ds MAX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将采集的地形数据导入至3ds MAX软件中,构建三维地形模型,采用Geodatabase数据库有效的保存和管理其相关数据,利用ArcGIS中的ArcEngine组件实现三维地形可视化。测试结果表明:在地形区域大小和视场角相同的情况下,与传统的可视化技术相比,使用基于ArcGIS和3ds MAX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避免了大量无谓的节点分解合并,实时渲染的帧速明显提高,证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实时渲染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耿中元  任娜  李英成  肖金城 《测绘科学》2016,41(11):108-113
针对现有的数据融合算法不能解决倾斜摄影的三维模型与大场景地形相互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外部缓冲区和TIN瓦片金字塔的数据融合新算法。采用在倾斜摄影地形外部建立过渡缓冲区的方法,解决了倾斜摄影地形和大场景地形的平滑过渡问题,这种方法还保证了倾斜摄影地形的精度。在过渡缓冲区内采样时构造了多条缓冲带,这种采样方法实现了采样密度从倾斜摄影地形到大场景地形的逐渐过渡;通过建立TIN瓦片金字塔实现了对多分辨率数据调度和纹理贴图的支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把倾斜摄影的三维模型与大场景地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流畅地调度。  相似文献   

8.
传统金字塔模型主要解决单一数据源数据的存储和数据的调度问题,无法满足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对多源异构金字塔数据动态扩展和快速更新数据的需求,基于此,文章提出三维自适应金字塔模型,并进行了技术分析,通过构建多源异构数据适配器,将三维地形数据转换为地形数据逻辑单元,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着力解决异构金字塔数据的统一调度和显示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本文以ERDAS IMAGINE软件为基础,利用Arc GIS软件将该地形图的高程数据转换为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影像的几何校正后,将DEM影像与该区域的多光谱影像图进行叠加,从而实现了三维地形的可视化。几何校正后的三维地形真实感更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维地形可视化的应用,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消费型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河道大区域复杂地形多视影像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河道实景三维模型存在空洞与缺失问题,提出消费型无人机在河道精细化三维构建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不同航拍方式获取目标区域详细的多视影像数据,结合多种成熟软件进行河道区域精细化建模,有效地解决三维模型存在空洞与缺失问题,获取了高精度、精细化实景三维模型,为大区域、复杂情况的河道精细化建模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游客常常难以深入到矿山公园中进行游览参观。本文研究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虚拟矿山公园场馆旅游建设方案,使用高精度三维激光仪器,对矿区典型景区进行三维建模,据此生成3D微缩景观模型,并在该缩微景观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增强现实导览系统。游客使用手机扫描模型标签时,自动激活增强现实解说系统,可增强游览时的体验性、交互性和趣味性。该技术在景区模拟讲解、博物馆游览、旅游会展、旅游景区营销、休闲房产营销、高尔夫会所营销、旅游规划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吕蓬  李磊  谢三德 《东北测绘》2012,(10):74-76
3维地形可视化是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动画和3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Java 3D是Java语言的标准扩展,是跨平台的3维可视化编程接口。本文讨论了基于Java 3D技术实现地形的3维可视化及旨在提高渲染速度和提高绘图效率的几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ArcGIS和Global Mapper软件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项目的地形测绘为例,阐述基于ArcGIS和Global Mapper软件实现三维地形可视化与测绘的方法及流程,重点论述了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三维地形的模拟,海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三维地形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实时量测。实践证明:此方法建立的三维地形符合工程应用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地形三维可视化作为测绘行业的一项新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着重介绍了基于ARCGIS9.0的三维可视化建库、实现过程,并指出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仿真以其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性、真实建筑空间感、大面积3维地形仿真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真实环境模拟的大场景3维地形建设,在国土监测、军事、环境保护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结合3维建模软件Creator Pro V 3.01中的地形模块,介绍了3维地形生成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在Creator ProV 3.01中构建地形的方法,并以蓟县山区地形数据为例,建立了视觉效果较好的大场景3维地形模型,最后进行了渲染和驱动。  相似文献   

16.
数字城市3维景观仿真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作者的具体实践指出了数字城市3维景观仿真具有信息交互性、分布性、实时浏览和景观再现以及景观真实性等功能特性,从数字城市3维景观仿真的数据获取、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以及地理实体到3维景观的转换等方面分析了实现数字城市3维景观仿真的技术思路,并对数字城市3维景观仿真建立工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如景观背景变换、3维对象信息查询、天气效果的实现以及地形构建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World Wind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也是一款可提供丰富数据的数字地球平台,如何将多源数据实现紧密型二三维耦合是基于World Wind开发专业系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NET开发环境下,以World Wind为仿真内核,开发了水位仿真系统,研究了二三维数据耦合技术,实现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湖区与航道淹没分析和三维漫游.结果表明,仿真系统流畅地实现了任意点地形高程、水位、水深和航道级别等信息的实时查询,仿真了不同控制水位条件下的鄱阳湖区淹没范围,仿真结果能够服务于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水位调控决策;该仿真系统在湖泊干旱特征水位等确定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3维可视化分析功能,以长江中游湖北地区为试验区,利用现有的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要素的矢量数据,实现了地形的3维可视化和地表分析。解决超大数据量数字高程模型(DEM)快速显示的算法,研究了基于3维场景空间分析的理论,最后对系统的实现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3维地形模型简化方法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与滤波的规则格网简化方法。同时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一般情况下需要的变换层数,分析了滤波门限与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研究不仅为3维地形的多分辨率合理建模与精度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今后开展类似研究及进行建模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