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盐湖研究》2000,8(3):68
  相似文献   

2.
声 明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湖研究》2000,8(4):43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摩擦、撞击沟床而引起的弹性波,以岩石等介质传播,称之为泥石流地声。通过以微机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迄1985年止,共实测18场,上千阵次包含有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泥石流资料,弄清了泥石流地声的主要特性,即强度、带宽及相应的能量。它们为我们评价其对工程建筑物的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2,(6):48
前两天坐在朋友的车里闲聊高涨的油价,恰巧经过西北大学,我不禁想起一个人,张伯声先生,此人被称"中国石油英才之父"。他对中国石油地质业贡献很大,并与李四光同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开山式的人物,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张伯声创立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五大学派中他们各居其一。大家都知道李四光,但知道张伯声的人却不多,笔者有些不平,今日有空,写一下张伯声先生对中国石油地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艺术品拍卖会的槌声,追赶着陈逸飞、启功等艺术京们尚未远去的背影。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刚刚逝世其作品已成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追捧对象。3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泠印社拍卖会上,启功先生一张1942年的《高岩古寺图)拍得66万元,创下他单件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启功遗作升值,似乎已在人们意料之中。6月30日启功先生逝世后,京城几家拍卖公司都纷纷表  相似文献   

6.
声景学及其在旅游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音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活动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地地方感知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旅游者完整深刻的旅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从旅游地理研究的现状来看,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旅游设施空间配置、旅游形象塑造构建、目的地营销拓展等方面,研究者普遍关注了旅游系统中的视觉要素,对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要素却关注得较少。基于此,在对旅游系统中声音要素进行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声景学及其相关理念引入旅游研究的范畴,为研究旅游系统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和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指出了拓展现有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声景学的引入,对完善和深化旅游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论计算了冰层的声波反射系数,分析了平面冰层覆盖下水中声传播损失特性。将冰层视作平面覆盖层,建立了"空气-冰层-水"结构的冰层反射物理模型,结合冰中的物理声学参数,得到冰层反射系数;利用Bellhop海洋声学传播模型得到冰层覆盖下声场的传播损失,对比分析了传播损失与声波频率、声源深度的关系;结合冰层反射系数计算结果,解释了冰下信道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冰层覆盖下声场传播具有明显的频率选择性,这种频率选择性是由声波频率和冰层厚度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0,(1):20-20
恩施市太阳河集镇以东6.5千米,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虎浴溪,当地人称“李爸沟(土家语,意为老虎洗澡的地方)”。初冬的一天,我邀约三五人结伴前往,一睹她的魅力和灵秀。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地声参数传播特征值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精日  刘立秋 《山地学报》1999,17(4):349-352
应用新的地声参数测试仪,在现场采集了多阵泥石流地声信号,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处理,提出泥石流地声参数值的大小与检测距离有关,地声波的衰减系数与埋设传感器地点的岩体质地有关,利用泥石流地声随距离变化的衰减系数,从而建立泥石流怕报警门槛值。  相似文献   

10.
极尖纬度午后极光嘶声的极大发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极尖纬度午后区是一个异常等离子体过程区,已发现该区在低地磁扰动条件下,多种空间物理现象活动强度极大(相对邻区):强的向上场向电流,向下低能电子流极大,向上离子通量极大,F层电子密度极大等等。导致该区异常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南极点站(磁纬约75°)的极光嘶声的电场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区31-38kHz波段极光嘶声的发生率极大。本文还分析了该区极光嘶声发生率与地磁活动指数Ap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精日  刘立秋 《山地学报》2001,19(5):452-455
八十年代初我们开始对泥石流地声(振动)特征值与泥石流活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研制成功“泥石流地声警报器”等,并先后在蒋家沟和长江上游三省六个站点安装使用了8套仪器,其中有5套“AJ-2A地声遥测警报器”在5个预警报站安装使用,其中宁南县城后山史家沟1991年成功监测5场泥石流,并发出预报警。使观测人员能及时进入观测现场,收集各种泥石流资料并随时监视着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一旦泥石流进一步发展可能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时就能及时发生报警。通过上述成功监测实例又一次证明“泥石流地声警报器”进行泥石流防灾防警是可行的。本文还就“泥石流地声警报器”的报警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声景是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在塑造地域文化个性、培育地方身份认知、确立居民地方感知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和独特优势.随着声景理念的不断推广,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声景时空特征、空间意义和社会文化关联等方面的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促进了地理学与声景学跨学科研究的融合发展.本文在对声景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声景的时空分异特征、声景与地方感知、声景与居民福祉、声景的社会文化关联、声景的地理实践应用、特殊音乐声景的地理学研究等6 个方面,对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声景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以此构建了地理学视角下声景研究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声景研究的特点和差异.国内文化地理学以音乐现象为主要基点,并逐渐扩展到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类型;国外学者在音乐地理学之外,相对系统地采纳了声景学的理念和方法,拓展了地理学视角下声景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研究结果对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实现基于声景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坚 《地理教学》1995,(3):13-14
从1991年秋季起.我尝试在高一两个班分别采用录像形式和传统方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验。实验证明,地理录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显著,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声景观是旅游景观研究的新领域,声景观的设计思想为景观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理念.以常州中华恐龙城为例,研究游客对主题公园声景观的舒适度感知.研究发现,游客的声舒适度受到声音客观参数和主观感知的影响,当声景观音量处于特定阈值内时,游客声舒适度体验最为满意,同时游客对能够传递主题公园文化内涵的声音元素最为敏感.在此基础上,运用正设计、负设计和零设计的方法,提出了主题公园声景观优化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继兴 《中国地名》2011,(10):74-75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客观参数计算和主观评价分析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声环境进行研究,揭示了声景与环境生态要素的关系,廓清混乱生态系统中唤起受众听觉知觉的核心要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等效声级、振幅、频率等参数以及声谱图和GIS空间聚类法都能较好地反映景区整体声景环境;云台山整体声景构成中自然界声源与景区资源特色一致性高,但缺少与其人文资源特色相应的声音元素;游客对景区声级的主观感知和忍受阈值与之在城市中的情况不完全吻合,入口与景区维护中高强度人声与器械声对游客体验产生负面影响,风声、水声等与景区自然环境协调度高的声音,纵然声级超过日常噪声等级却依旧被认为是舒适的,偶尔出现的鸟鸣、猴叫等生物啼吠声能在噪杂环境中被有效感知。最后,探讨了游客声景感知机制和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9.
关切  王铁 《中国地名》2011,(10):48-49
抗战史诗剧《中国地》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叫“赵老嘎(赵天龙)”的汉子,带领全家、全村民众浴血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固守清风岭坚持14年之久未让日军占领的抗日传奇故事,使清风岭成为傲然屹立在“满洲”大海中的一个中华孤岛,日军把这片土地称为“中国地”。7月23日《中国坳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首播后,引发收视热潮,“中国地”迅速升温,成为网络热词。“中国地”在哪里?现在什么样?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