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尼-巴新中-古生代叠合盆地群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叠合盆地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了盆地结构构造解析、油气地质条件对比以及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新近纪,多板块相互碰撞导致众多叠合盆地发育;但中-古生代,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得叠合盆地群均主要发育二叠系和侏罗系2套主力烃源岩。主力储层受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早-中侏罗世,三角洲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西北缘,导致宾都尼(Bintuni)盆地、波拿巴特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砂岩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角洲迁移至澳大利亚板块北缘,导致巴布亚(Papuan)盆地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油气展布受盆地结构控制,“宽冲断、窄前渊”型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冲断褶皱带地层变形相对平缓的构造单元中;“窄冲断、宽前渊”型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渊斜坡带上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构造-地层圈闭中。   相似文献   

2.
基于阿姆河右岸中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定,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地层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史,恢复阿姆河右岸中部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期为早白垩世阿尔必期(120~105 Ma),穆尔加勃坳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早白垩世晚期,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及查尔朱基底断裂运移至桑迪克雷隆起的碳酸盐岩礁滩体而聚集成藏,对应的包裹体为赋存于二世代方解石胶结物的、具有定向排列的叶黄色荧光包裹体;第二期为晚白垩世土伦期(75~65 Ma),盆地东南部中下侏罗统生成的凝析气继续充注桑迪克雷隆起的圈闭,中下侏罗统达到生烃高峰,生成的油气开始充注中部油气藏,对应的包裹体为赋存于半自形晶簇状及自形连晶状方解石胶结物的、略具有定向性的绿色荧光包裹体;第三期为晚渐新世—中新世(30~20 Ma),在穆尔加勃坳陷的油气持续充注的背景下,烃源岩对中部油气藏的充注强度不断增加,并在喜山期构造挤压的影响下,对古油气藏进行调整定形,对应的包裹体为与大量气体包裹体共生的杂乱无章的蓝色荧光包裹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结合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演化特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两套烃源岩,烃源岩具有"北厚南薄"的发育特征,在凹陷中—北部深洼带最为发育,往南厚度变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Ⅰ—Ⅱ1),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成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北部洼陷和中部洼陷的深洼区,但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有形成低熟油的基本条件,为研究区油气聚集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前人研究表明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然而原油到底来自研究区还是其东北部盆地中心的烃源岩还未有定论,从而制约了泾河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利用盆地模拟方法,模拟了研究区和盆地中心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史,确定了泾河油田不同构造部位长7段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厘定了延长组储层原油成藏期次。烃源岩生、排烃时间和储层原油成藏时间以及生、排烃量的计算结果显示,泾河油田长7段烃源岩对本区油气成藏贡献有限,而盆地中心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与研究区油气成藏时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本区油气明显具有由东北部向西南部运移的特点。因此与普遍认为的延长组储层以近源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的成藏特征不同,本区已发现油藏可能主要来源于其东北部盆地中心优势生、排烃区,沿走滑断裂带经历了一定距离的侧向运移后聚集成藏。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研究区有利运聚方向及成藏区带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重力滑脱构造是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南大西洋两岸整体发育2种不同塑性层的重力滑脱构造,一类以下白垩统盐岩、硬石膏为塑性层,另一类是以上白垩统-新近系海相泥岩为滑脱塑性层。且均可从陆向海依次划分为拉张区、过渡区和挤压区。为了厘清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差异及对油气成藏影响,选取2个代表性盆地——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进行对比剖析,从而查明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在相应构造带内构造样式及其油气成藏差异。整体上,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表现为盐构造活动剧烈,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发现多;过渡区盐构造活动强度减弱,油气富集程度高;挤压区构造活动强烈,盐岩大规模聚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差,油气发现少。相比于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泥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断块圈闭与储层、烃源岩匹配良好,是主要的油气富集区;过渡区,大量塑性泥岩堆积,泥底辟规模大,深缓底辟型构造是油气有利富集区;挤压区以典型逆冲叠瓦状构造为主,烃源岩、储层和油源断层配置良好,油气富集程度高。针对上述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在烃源岩、储层及油气成藏的差异影响分析,为相关类型重力滑脱构造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Albertine盆地是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 油气资源丰富, 上中新统-下上新统烃源岩是盆地重要的生烃岩系, 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综合利用地质学、岩石热解、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 对Albertine盆地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 并分析了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的古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两套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 但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存在差异, 下上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更高, 属于中等-好烃源岩, 干酪根类型主要是Ⅱ1~Ⅱ2型; 上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略低, 属于差烃源岩, 干酪根主要是Ⅱ2~Ⅲ型。沉积环境是造成烃源岩差异的重要原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 研究区属于还原性较强的淡水湖盆, 水体逐渐加深, 气候越来越温暖, 细菌及微生物繁盛, 有机质类型变好, 同时, 湖泊生产力提高, 沉积速率有所加快, 有机质能够更有效地保存,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更高。研究结果对于Albertine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位于大兴安岭一内蒙古褶皱带额尔古纳地块北部,额尔古纳金、有色金属成矿带内。区内出露地层有;中生界下一中侏罗系统绣峰组;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漠河组;中一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下白垩系统光华组;第四系全新统。区域构造发育,主要有火山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以北西、北北西向断裂为主。区内侵入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裂缝)预测、盆地模拟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三套烃源岩。最主要的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为柴窝堡区块的上二叠统和米泉区块的中下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其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存在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柴窝堡区块北部和米泉区块仍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9.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0.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
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
层强烈褶皱变形为主要响应特征,造成了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停滞,浅部油藏的破坏。同时,盆地本身的热结构、热演化在一定
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破坏作用,使得烃源岩在构造反转结束以后仍保留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储层压实-胶结等
成岩作用减弱,溶蚀淋滤作用增强,深部储层得以保存;残余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为油气最终运聚-成藏提供
了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1.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北部,为典型的转换型大陆边缘盆地,是目前世界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以科特迪瓦盆地的构造演化、油气地质条件以及油气田最新发现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明确了盆地深水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明确勘探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研究表明,目前盆地共发育3套烃源岩,3套储层及多套盖层。盆地内最主要的深水成藏组合为上白垩统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成藏组合,其烃源岩为上白垩统森诺曼阶-土伦阶厚层海相页岩;储层主要是土伦阶-森纳阶深水浊积扇砂体;盖层主要是上覆新生界厚层海相页岩。盆地深水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深水浊积扇和断层,二者相匹配共同控制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2.
渐新统下干柴沟组(E3g)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主力烃源岩.以其为中心,陆续发现了以尕斯、昆北、英东等大型油气田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生新储油气聚集单元.利用最新处理解释的二、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数据以及地球化学分析和高温高压生烃模拟实验,对该套烃源岩中高丰度层段在三维间上的分布进行了重新落实,并探索了咸化背景下烃源岩的特点和生烃机制.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具有高含盐量、高有机质丰度和低成熟度的特点,咸化背景下盐类矿物和放射性矿物的参与,促使烃源岩具有低熟、高效的生烃模式,而这些正是柴西南富油气坳陷油气高丰度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型气,而油型气的含量、分布较少,因此在研究四川盆地有利于油型气生成的陆相烃源岩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从全盆的角度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条件分析了陆相油型气的分布、成因与来源情况。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须一段、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发育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须一段发育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②油型气在川西地区须二段少量分布,在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大量分布,须二、须六段少量分布,在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有一定量分布;③川西地区须二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川西地区须一段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和须二、须六段油型气为干酪根裂解成因,中下侏罗统和须六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须二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须一段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下伏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14.
下刚果盆地深水区的油气显示出了海相原油的特征,盐上海相烃源岩开始受到关注。通过对下刚果盆地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综合评价了盐上4套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研究了其成因并划分了成因类型,同时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盐岩层之上发育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成因上以海相内源型和海相混合生源型为主;盆地海相烃源岩整体在3 500m左右深度进入生油窗,成熟的海相烃源岩是下刚果盆地深水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上升洋流、缺氧环境(大洋缺氧事件)和古河流的作用,以及海洋、河流两种地质营力此消彼长的关系,自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盆地沉积环境从海湾变迁到受河流作用逐渐加强的开阔海洋,有机质来源从以海洋有机质为主过渡到河流携带来的陆源有机质比例加重,直到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海-陆二元有机质输入量的相对变化和海洋沉积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决定了海相烃源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渤东凹陷内油气勘探因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而陷入低谷,主力烃源岩不明确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东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及成因环境进行了分析,借助盆地模拟和油源对比结果,明确了渤东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系和勘探潜力。渤东凹陷发育东三段、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4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为很好的烃源岩,其生烃量占凹陷总生烃量的61%,是渤东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地质分析表明,PL9-1油田的油气主要来自渤东凹陷,预示渤东凹陷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油源对比结果表明,PL9-1油田75%的原油来自于沙三段烃源岩,渤东凹陷及周缘地区今后的勘探应以寻找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为主。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剖面勘测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金锁关-淌泥河剖面延长组总体呈现为褶皱-冲断构造变形样式,剖面北段的淌泥河处发育较为强烈的斜歪褶皱-冲断构造;该冲断构造属于瑶曲-云梦山冲断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侏罗统卷入了与延长组协同的褶皱变形,并与其上覆的下白垩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其构造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剖面上强、弱变形区段2件延长组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中值年龄和池年龄非常接近地分布在(105±7)Ma和(93±6)~(94±6)Ma,表明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抬升冷却至AFT封闭温度以浅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100 Ma左右;砂岩样品AFT热史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延长组最晚在早白垩世中期的120 Ma左右已达到最大埋深增温,之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120~115 Ma的快速抬升、115~40 Ma的缓慢抬升和40~17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其东北部的侏罗系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主要发育一套煤系烃源岩.根据钻井及大量的实验测试等资料,研究了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特征,表明其有机质丰度较高,达到中等-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Ⅱ型为辅;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部分地区可能达成熟阶段;烃源岩主要生烃显微组分为基质镜质体,少量孢子体、角质体和碎屑壳质体.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具备一定的生烃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萨利莫斯盆地基础地质条件,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盆地的生储盖条件及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因素
叠合的方法对盆地潜在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萨利莫斯盆地是新元古代末期克拉通内断陷基础上形成的克拉通盆地,形
成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和储盖层均发育在古生界序列中。泥盆系然迪亚图巴组页岩是盆
地中的主力烃源岩;石炭系朱鲁尔组砂岩和泥盆系俄勒组砂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段,与石炭系卡让利组、朱鲁尔组的蒸发岩和页
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受岩浆侵入的影响,烃源岩的生排烃分为岩浆侵入前和侵入后两个阶段,并以第二阶段为主生排烃阶
段;受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最后一期成藏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勘探经验表明,油气田往往位
于断裂带周围,并受烃源岩的发育位置控制。因此,认为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区内的断裂带周围是油气田,特别是气田的有利勘探
领域。   相似文献   

19.
平庄凹陷盖层中发育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3套烃源岩,虽然以往围绕煤矿生产展开了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但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为了客观评价平庄凹陷的油气资源,需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进行评判.在对平庄凹陷烃源岩岩石热解、镜质组反射率、生物标志物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平庄凹陷九佛堂组、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及演化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平庄凹陷烃源岩各参数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变化明显,具有纵向上的连续性和横向上的不均匀性;平庄洼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未成熟-低成熟-成熟阶段,其中,九佛堂组烃源岩是盆地的主要成油岩系;四龙洼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对盆地成烃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综合地层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了多门类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地层学和火山地层学、生态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及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等手段,对鲁北区、鲁西南区、鲁中区和鲁东区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即把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为中、下侏罗统,三台组归为中侏罗统,分水岭组归为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西洼组归为下白垩统,“王氏组”归为上白垩统;把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主要归为下白垩统中、下部,青山组归为下白垩统上部,王氏组归为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