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深部物质运动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氦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中国东部和云南腾冲地区上地幔的脱气。尽管地球脱气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形成时的十亿年间,但是后期的脱气作用仍是影响大气圈演化的主要因素。在两种力学性质不同的构造带──中国东部大陆裂谷和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缝合带的腾冲火山区,采集了天然气样,并分析了气体组分和氦同位素组成,较高的3He/4He值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天然气和温泉气中的氦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上地幔。来自上地幔的氦和其他气体自第三纪以来不断在气藏中聚集或向大气中逃逸。伴有源于上地幔的岩浆活动的地幔脱气是深部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对新生代气候演变可能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岩石学领域,还是在地质学的其它研究领域,地幔的岩石学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区域岩石学研究,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超镁铁岩包体的成分特征入手,应用统计学方法阐明中国东部岩石圈上地幔整体上为弱亏损上地幔的观点。并且认为,在中国东部,岩石圈上地幔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地幔岩石的带状分布方向为NNE向,与中国东部上地幔隆起的长轴方向一致。从东向西可以分出3个带,即东南沿海带、长白山—郯庐断裂带及大兴安岭—太行山带。另一方面,岩石圈上地幔岩石成分的这种分带性又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以致在东西分带的基础上显现南北分块的特征,大致划分出了东北、华北、华南三大地块,体现了中国东部岩石圈上地幔的南北差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东部岩石圈上地幔的组成特征在玄武岩岩浆起源、裂谷作用及地质演化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晓斌  陶明信 《地质通报》2007,26(12):1605-1610
利用地幔柱、上地幔和地壳在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方面的明显差异,国际上在对地幔柱进行示踪和判识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幔柱的3He/4He值大于8~8.5Ra(Ra=1.4×10-6),且高于上地幔和地壳值;地幔柱的20Ne/22Ne值大于等于10.8,与上地幔值接近,但地幔柱的21Ne/22Ne值低于上地幔值;地幔柱的40Ar/36Ar值一般明显低于上地幔值;地幔柱的129Xe/130Xe和136Xe/130Xe值普遍高于上地幔和地壳值,且高于上地幔值约10%以上。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幔岩的3He/4He值总体在上地幔3He/4He端员值(8±1Ra)的上下变化,与地幔柱的3He/4He值差异较大。大火成岩省(LIP)的形成与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有关,峨眉山玄武岩是中国目前唯一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LIP。开展包括峨眉山玄武岩在内的有关地幔柱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国地幔柱领域的研究和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有柱 《矿物岩石》1999,19(1):9-14
中国东部新生代宏玄武岩广泛发育,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分带。在新生代玄武岩中赋存着丰富的地幔碎裂-二辉橄榄岩包体和高压巨晶,为研究上地幔组成和岩浆演化提供大量信息。人选必其他研究者的资料,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热力学的观点,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赋存的深源包体和新生代辉石地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地壳深部及上地幔物质研究,日益为广大研究者所重视。玄武岩的物质来源系与地壳深部及上地幔的物质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广泛分布着新生代玄武岩,它是环太平洋新生代玄武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利用矿物中包裹体探讨不同产地玄武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6.
上地幔中的流体和熔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玄武质和金伯利岩质火山岩浆从地幔深处挟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为研究上地幔中流体和熔体的性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直接证据。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碧玄岩、橄榄霞石岩、碱性橄榄玄武岩)所含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的流体包裹体、熔体包裹体和玻璃,直接研究上地幔中的流体和熔体  相似文献   

7.
<正>地幔熔融主要发生在上地幔的浅部,生成以玄武岩为主的幔源岩浆。然而,实验岩石学和金刚石中的矿物包裹体证据都说明,由于再循环地壳物质具有较低的固相线温度,低程度熔融可以在地幔更深处发生(上地幔下部,地幔过渡带或者下地幔),生成少量碳酸盐熔体。然而,目前人们对这种深部熔体上升过程中如何演化还知之甚少。这里我们利用山东的一组新生代霞石岩质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上的  相似文献   

8.
稀有气体在深部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幔源物质中的稀有气体蕴藏着丰富的地球深部过程信息。它们可对地幔结构、地幔脱气历史、大陆地幔不均一性、幔源岩浆演化和CO2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提供独特的示踪作用。结合中国东部地幔捕虏体的资料,综述了稀有气体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MORB源和OIB源玄武岩稀有气体组成差异强烈支持地幔双层结构的存在,地幔脱气过程主要受溶解度控制脱气模式(SCD)控制;同时,中国东部地幔存在不均一性可以在稀有气体方面得到印证;郯庐断裂可能为东部幔源无机CO2的脱出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   总被引:90,自引:19,他引:71  
从地幔类型、地球物理资料、岩石学研究成果 3方面讨论了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认为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以亏损玄武质组分的橄榄岩为主 ,岩石密度低 ,具上浮性质 ,是克拉通稳定的主要原因 ,不可能发生因重力诱发的拆沉作用。白垩纪晚期—新生代地幔成分为饱满的二辉橄榄岩 ,地温高 ,明显有别于古老地幔。该热地幔物质呈“蘑菇云”状上涌 ,蘑菇云之间仍有古老地幔的残留体 ,二者多数呈陡边界接触 ,这是东部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与此同时岩石圈伸展导致岩石圈减薄。中生代中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地温很高、地壳厚度大 ,但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古老岩石圈地幔中的低速、低阻物质为流体和低熔程度的熔体 ,它们呈脉状、透镜状 ;新生代地幔中的该物质为含熔体的软流圈物质 ,它们呈多个蘑菇云状 ;中生代地幔中的低速物质可能为大量的玄武质熔体 ,呈蘑菇云平流层状。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明显 ,克拉通稳定时期及新生代时期层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活跃带位于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  相似文献   

10.
新书要览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池际尚主编,中国地质出版社,1988277p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学、微量元及上地幔的岩石学、矿物学等特征,探讨了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有关问题,对中国东部金伯利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及找岩找矿方向进行系统总结,首次发表了金伯利岩中含金刚石判别式(T.A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幔热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幔在多种因素(特别是地球自转效应)影响下的热力不稳定性条件和临界条件,结果表明,地质年代在影响地幔热力不稳定性的诸因素中,地幔内部的热源(放射性生热、相变生热、绝热压缩生热和底部加热)效应能够使地幔lavleish数增大,即增大地幔运动的动力;而地球的自转效应却能减小地幔运动的临界阻力,因此它们对地幔热力不稳定性都具激发作用,而对地幔粘滞性和热传导效应,关系式表明,它们对地幔热力不稳定性都具致稳作用。对于岩石图绝对运动的影响,取决于岩石圈绝对运动方向与地幔所受合力方向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隋建立  樊祺诚  赵勇伟  杜星星 《岩石学报》2008,24(11):2615-2620
在n维的Sr-Nd-Pb同位素空间中,几乎所有的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岛玄武岩(OIB)都落在一个虚拟平面上,被称为“地幔面(mantle plane)”。“地幔面”描述了大部分玄武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早提出的地幔动力学演化特征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地幔面”的内涵和意义并不清楚。本文通过一个综合模型,反演受岩浆作用控制的地幔微量元素(包括各种同位素母体元素)分异、Sr—Nd—Pb同位素演化,并推导出地幔Sr-Nd-Pb同位素演化的二元参数方程形式。模型表明,通过部分熔融向地壳输出相对富硅、富碱的物质成分,是地幔长期演化的主要特点,这个过程受到两个参数一部分融融程度(F)和岩浆分离的时间(t)-的控制,即n维参数可化为2维,因此在n维同位素空间出现“地幔面”的特征。壳源物资循环,能够使局部地幔偏离“地幔面”,就地幔总体统计特征而言,地壳混染的比例很低,不同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1%~6%的系统偏差,即可能的地壳混染程度;进一步模拟,可能作出更加精确的估算。  相似文献   

13.
金刚石生长阶段所捕虏的不纯净组分,能够提供大量地幔流体的信息。本文从金刚石的成因研究,表征地幔流体的固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及流体的制药因素等方面讨论了金刚石不纯净组分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春光  许文良 《地球科学》2019,44(12):4112-4118
使用活塞-圆筒式高温高压装置进行一系列榴辉岩部分熔融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实验,可以为深入了解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地幔不均一性的成因提供重要信息.实验使用反应偶的方法,并在0.8~3.0 GPa和1 200~1 425℃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榴辉岩部分熔融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动力学和结果受控于熔体主量元素成分、熔体中的H2O、温度、压力和橄榄岩的物理状态等因素.大陆俯冲带地幔岩石中斜方辉石的富集是再循环陆壳熔体与上覆地幔反应的结果,地幔岩石中斜方辉石岩脉的形成与含水熔体交代有关,地幔岩石中的石榴辉石岩和石榴石岩可能形成于高压、低温条件下的熔体-橄榄岩反应.   相似文献   

15.
地幔柱假说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organ提出的地幔柱假说之后,基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的定常地幔柱模式研究,认为地幔柱是地幔对流的一个组合部分。组分差异驱动的地幔柱模拟实验结果,限制了地幔柱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热浮力驱动的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了新的动态地幔柱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幔中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地幔中的水水地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地球物理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认识地内部挥发分的再循环以及整个行星地球的演化均有着关键性的科学意义。简要评述了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幔中水的赋存状态,位置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估算了地幔中水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造山带—盆地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东北地区岩石圈和地幔作为统一整体 ,在全面考虑地质时期地幔所受热力、重力、相变力、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以及边界地质条件和变异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依据地幔运动过程中遵循的动力学原理 ,建立了地质时期东北地区地幔运动的数学模型 ,并依此对东北造山带—盆地系统深部地幔流场进行了动态模拟 ,重塑了地质时期东北大陆岩石圈深部地幔的运动及其演变历史 ,探讨了东北陆内造山带—盆地系统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 ,揭示了深部地幔作用过程与山脉—盆地演化的力学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地幔矿物与水流体之间元素分配系数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迁移最为活跃的介质,它在造成地幔化学的富集和亏损,产生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幔源岩浆岩石,以及促进壳幔物质的再循环过程等诸多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高温高压下实验模拟流体与地幔岩石和矿物之间痕量元素分配作用是揭示地幔流体的组成与性质,地幔中不同元素类型之间或内部的分异作用,地幔交代介质的类型与特征,岛孤玄武岩高场强元素亏损原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并对近年来有关高温高压下流体与地幔矿物之间痕量元素分配作用的实验模拟研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制约流体与地幔矿物之间痕量元素分配系数的因素,总结了这些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should invol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CO2source to accumulation.The crust-mantle pathway system is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bu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The pathway system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O2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 are analyzed using data on fault style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mantle and lithosphere.The relation between volcanic rock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is reassessed using age data for CO2accumulations.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is controlled by uplift of the asthenosphere and upper mantle,magma conduits in the mantle and fault systems in the crust.Uplifted regions of the asthenosphere are accumulation areas for CO2.The area with uplift of the Moho exhibits accumulation of mantle CO2at depth.CO2was mainly derived from vertical migration through the upper mantle and lower crust.The fault style in the upper crust controls the distance of horizontal migration and the locations of CO2concentrations.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and volcanic rocks are not the same,but both probably followed the same pathways sometimes.Mantle CO2in the Bohai Sea is concentrated in the Bozhong sag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particularly in a trap that formed before 5.1 Ma and is connected to crustal faults(the Bozhang faults)and lithospheric faults(the Tanlu fault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als with deformation textures and fabrics of mantle-derived xenoliths and dislocation microstructures of olivine in the upper mantle in the Penghu Islands,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xenolith minerals (pyroxene), the equilibrium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were 986-1116@ and 1.50-2.60 GPa, respectively. Deformation events in the upper mantle may fall into three sequences' (1) uniform steady-state flow deformation with high temperatures and low stresses, (2) shear flow deformation with high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ly high stresses on diapiric margins of the upper mantle, and (3) extraction deformation of {110} glide bands with low temperatures and high strain rates. Deformation events and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upper mantle in the study area show that eastern Fujian and the Penghu Islands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similar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upper mantle. Volcanism of basalts in the Penghu Islands is related to hot spots of the upper man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