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湿地.建国以来,大九湖湿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该湿地被严重破坏,2005年实施的"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湿地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为了解大九湖湿地近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及前人工作,构建了大九湖湿地9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2005年、2011年...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它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了日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在多地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聚焦地理信息与湿地管理工作的结合,通过发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管理与应用方面的优势,整合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调查数据,以建立基于GIS的湿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分析湿地保护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组织、系统功能设计等内容,为开发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RS的野鸭湖及周边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分形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介绍了分形几何学理论及其特点。首先,基于GIS、R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和GIS叠置对比分析功能、人机交互解译,得出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在1998年、2000年和2002年湿地资源现状;再利用方正智慧软件统计出各类型湿地图斑的周长和面积,并求出面积、周长的对数,根据二维欧氏空间分形维计算模型,计算出各类型湿地资源的分形维数值和稳定性指数;最后,根据分行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物理意义,揭示了野鸭湖地区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沼泽和湖泊是该区域湿地环境的主体,也是最脆弱的湿地要素;湿地资源分形维数(D)和稳定性指数(SK)可以为湿地环境评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大庆市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技术平台,介绍了湿地环境因子研究工作程序及湿地现状类型分布研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GIS与RS技术在湿地资源应用研究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大庆市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技术平台,介绍了湿地环境因子研究工作程序及湿地现状类型分布研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GIS与RS技术在湿地资源应用研究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探索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下,GIS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模式.本文利用GIS技术构建数字化工厂空间信息可视化集成平台系统,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支撑企业生产管控、能源管理、HSE管理、供应链管理、设备管理、运营决策六大核心业务域.基于GIS技术实现了工厂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到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新业务应用模式,研究了通过企业集成总线将GIS平台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的技术路线.以基于SuperMap GIS开发的三维工艺仿真GIS系统与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系统集成为例,实现了GIS平台与企业应用系统之间的双向调用.验证了该技术在解决异构系统集成问题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为GIS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以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美国国家公园的应用重点是放在获取公园的地图数据、GIS培训、以及对日益庞大的GIS和GPS数据的技术与管理支持上面。目前在美国有250多个国家公园在使用GIS。GIS的应用领域包括研究游客对公园的影响, 以及协助历史遗迹的重建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采用TM、SPOT-5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完成了杭州湾1987、1995、2003和2009年滨海湿地提取和分类。研究了4期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利用状况、面积,以及时空格局变化情况,研究显示:1987~2009年期间,杭州湾滨海湿地主要表现为滩涂湿地的逐年减少和库塘湿地的逐年增加;1995年之前湿地变化以自然驱动力为主,之后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对近海域、滩涂不断开发,尤以南岸为主;以杭州湾湿地公园为典型的沼泽草甸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李劲  王华 《测绘科学》2008,33(2):202-204,209
对城市固废治理系统规划管理是有效进行治理决策的根本方法,由此提出了GIS支持的城市固废规划管理智能决策方法。该方法用规划管理的思想将"城市固废治理系统"的决策划分为操作性、战术性、战略性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总体规划。同时,将KBS与总体规划中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模型相结合,提高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将GIS与模型整体集成,增强决策的直观性和全面性。给出了该方法的一般性决策模型及决策过程与主要创新,并以该方法为指导,初步建立了GIS支持的城市固废规划管理智能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GIS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平台的便携性为移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带来强大的支撑。通过分析规划工作人员移动办公的需求和移动GIS技术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移动GIS的规划管理系统,设计了系统总体架构和功能,重点阐述了移动GIS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完成了系统开发。该系统改善了目前规划管理现状,提升了城乡管理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1.
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信息系统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特点、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进行分析,指出湿地恢复与重建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已有信息系统的不足。针对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信息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探讨,提出建立集评价、分析、预测和监测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开发,不仅可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决策服务,而且可实现对湿地水质、生物资源特征等多项指标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2.
唐帅  姬光荣  王连波  郑海永 《测绘科学》2013,38(1):90-92,103
为了对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科学管理保护提供基础支撑,本文设计并开发了辽河口湿地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以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为基础,以整合湿地演化过程和退化机制、河口区生态用水的河网调控、河口湿地净化功能为关键技术,实现了辽河口湿地数据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管理,能够为湿地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冯琳 《测绘通报》2020,(12):144-147
本文通过对智慧园区(工业园区、校园、工厂、住宅小区等)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园区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线存在的问题(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将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组件式开发技术等应用到智慧园区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在物联网、监测设备布设及二、三维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地下管线监、控、管的一体化管理,为管线规划、管理维护及应急防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及长远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TM影像的湿地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变化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芳芳  贾永红 《测绘科学》2008,33(2):147-149
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研究己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领域。本文结合缨帽变换及决策树分类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湿地提取方法。首先对原始影像进行缨帽变换,提取其湿度分量,利用湿度分量进行分级提取,区分湿地与陆地。接下来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影像光谱特征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信息提取决策树模型,用于区分不同类型湿地。最后,对两个时相的湿地分布影像进行了变化检测,提取出了湿地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Scene的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ArcGIS 3D模块-ArcScene实现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可视化的方法,通过AO二次开发实现了数据操作、三维显示等功能,建立了基于ArcScene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并以湿地区域为例,进行演示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取得较好的湿地三维显示效果,对于湿地保护和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Keoladeo National Park, Bharatpur, a man-made fresh water wetland carved out of a natural depression on the floodplain of two minor tributaries of the Yamuna-Gambhir and the Banganga is the country’s finest waterfowl habitat. This important wetland was set aside as a bird sanctuary in 1956 and it was elevated to the status of a National Park in 1981. It was also designated a Ramsar site- a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under the Ramsar convention. This important wetland has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only Indian wetland to be included under both the Ramsar and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The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evaluate the habitat of Sarus crane in the Keoladeo National Park using satellite data — IRS LISS III and PAN merged product and GIS. Geocoded data of IRS —1C LISS III of 21 March 1999 on 1: 50,000 scale and PAN data of March 17, 1999 were used to generate the vegetation cover type map and open water. The maps showing drainage, human habitations, contours, roads, etc.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Survey of India topographical sheets and contour map of park area. Information regarding habitat parameters was collected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e Sarus crane mainly fed in the wetland on the rhizome ofNymphaea sp.,Scirpus tuberosus andEleocharis plantaginea. As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ir habitat requirements at different seasons, the sighting of Sarus crane in each habitat were recorded along with the time and activity during observation. The most utilized habitat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study was moderately wet grassland followed by pools. The pools were used mainly during the summer. The water depth requirement observed was between 30–40 cm and 20–40 cm. The suitability maps for Sarus crane were then generated using all remote sensing based and conventional information using rule based equations in the GIS within the Keoladeo National Park.  相似文献   

17.
Wetlands are dynamic landscapes and their spatial extent and types can change over time. Mapping wetland locations, types, and monitoring wetland typological changes have important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National Wetlands Inventory data suffer from two problems: the omission error that some wetlands are not mapped, and the out-of-date wetland types in many coun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address these two problems, we proposed an automatic wetland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newly mapped (or existing) wetland polygons lacking typ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goals in this study were (1) to develop a nonparametric and automatic rule-based model to assign wetland types to palustrine wetlands using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2) to quantify wetland typological changes based on the wetland types obtained from the previous step. The model is a direct application of the Cowardin et al. (1979) wet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without modification. The input information for the proposed model includes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derived vegetation height and color infrared aerial imagery-derived vegetation spectral information. We tested the model for the palustrine wetlands in Horry County, SC, and analyzed 29,090 palustrine wetland polygons (101,427 ha). The model achieved an overall agreement of 87% for wetland-type classification and showed the dynamics of wetland typological changes. This nonparametric model can be easily applied to other areas where wetland inventory needs updating.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利用1980—2015年7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黄河流域湿地矢量数据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转移矩阵对每两个时期湿地资源的转移类型和数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黄河流域湿地率为3.5%,其中自然湿地率约为2.0%,即黄河流域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②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12.74km2,表现为人工湿地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呈增加状态,主要是在2005—2010年增加了979.22km2,滩地呈减少状态,减少了1218.19km2,主要发生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斑块密度结果显示,随着河渠和滩地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大,两者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最大斑块指数结果显示,水田是黄河流域的主导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是自然湿地中的主导湿地类型。③黄河流域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是黄河流域景观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沼泽与滩地是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