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5年北极冰川首期GPS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二次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针对黄河站附近首次队踏勘选定的两条典型冰川(AustreLov啨nbreen和Pedersenbreen),开展了以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利用差分GPS进行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初步处理了首期GPS监测的数据,并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针对北极冰川特殊的地理环境,探讨了在北极冰川上进行GPS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极黄河站站区虚拟现实建设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栋臣  曹健  艾松涛 《极地研究》2006,18(2):116-122
中国在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中国极地科考能力。鉴于人们对北极了解得还不多,建立一个虚拟的北极黄河站,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入虚拟的黄河站进行漫游。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建设的几种方法,选择其中一条技术路线并完成北极黄河站站区虚拟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基GPS的手段对北极黄河站可降水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可降水量计算的三个因素:天顶总延迟、天顶干延迟和大气加权平均温度,验证了天顶总延迟和天顶干延迟的可靠性,得到了适合北极黄河站区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并且将GPS可降水量与无线电探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两者差值的标准差优于2 mm。  相似文献   

4.
用GPS技术监测南极半岛地区形变的结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南极 GPS国际联测”已经进行了 6期观测。我们选取了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地区的 7个 GPS站 ,并加入 2个 IGS站 ,分别对 1 995、1 996、1 998年的同期 (GPS年积日 0 2 0 - 0 4 0 )观测数据进行了基线处理 ,相对精度可达 1 0 - 8- 1 0 - 9。并对 GAMIT软件解算得到的松弛解和强约束解分别进行了网平差处理 ,结果证明该地区比较稳定 ,总体上有 1 0 mm/a左右向西南方向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自2005年以来,我国科考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Lovénbreen 和 Pedersenbreen两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我国考察队员在这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藉此开展北极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测量。在分析单频GPS动态单点定位数据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基础上,经过平差计算获得了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数据,进而生成冰面DEM和等高线,制作冰面地形图。经与高精度控制点比较,冰面DEM高程的误差为0.78m,在冰川季节性高程波动和年消融的变化范围之内。由于SMART-V1型GPS设备是当前冰川研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pulseEKKO型探地雷达配套的一个重要部件,本文的结论对于同类仪器开展冰川测量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基于高密度的GPS动态单点定位测量方法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数据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GAMLSS 模型的宜昌站年径流序列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江聪  熊立华 《地理学报》2012,67(11):1505-1514
在变化环境下, 研究非一致性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趋势分析方法一般只能分析水文序列均值的线性趋势。本文引入GAMLSS模型对宜昌站1882-2009 年间的年平均流量序列和年最小月流量序列分别进行趋势分析, 将序列的趋势分析从均值扩展至均方差(或变差系数)、偏态系数等其他统计参数。研究发现宜昌站年平均流量序列的均值有明显线性减少的趋势, 而宜昌站年最小月流量序列线性趋势不明显。在此基础上, 建立基于多项式回归的GAMLSS模型, 结果表明宜昌站年最小月流量序列并非平稳序列, 其均值表现为非线性的趋势变化, 偏态系数呈现线性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7.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监测与研究的理想之地。我国自2004年建站以来,开展了系统的王湾海域生态断面和陆地植被样方的长期监测与研究,同时开展了环境污染和鸟类种群变迁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冰川退缩迹地上的物种更替明显,而范氏藓等可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同时期的气温变化;从北极黄河站周边区域的海底沉积物、土壤、湖沉积物和冰川冰碛中分离获得了3个北极新属和21个北极新种,并发现了部分活性菌株;王湾海域微型浮游生物存在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表层水存在潜在氮限制;微藻对温度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北极环境变化的能力;苔原植物对重金属具富集能力,大气传输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来源的最主要途径;鸟类方面,在距今9 400年海鸟就已在该地区生活繁衍,种群数量存在明显波动并在距今7 650年左右达到最大。未来应坚持监测断面和样方的长期监测,进一步掌握生物群落的变化趋势;融合我国在该地区的大气、冰川、样方和海洋监测,开展大气-冰雪-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聚焦科学问题并形成我国在该地区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8.
利用蒙自站2003~2009年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逐时气温平行观测资料,对两种仪器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差值及其均方根、标准差及不确定度、粗差率、一致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并对自动站观测气温序列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仪器气温的感应元件、测温原理和观测方式不同,造成两种观测数据存在差异,人工观测值普遍小于自动观测值。偏差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夏季的偏差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超出了+0.2℃的正常范围。自动站观测的气温值与历史序列中的气温值无显著性差异。由于两者在部分时次或月份还存在较大偏差,在业务应用时还需时行较长时间的平行观测,并对其进行均一性分析和客观订正。  相似文献   

9.
中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瑞源  杨惠根 《极地研究》2011,23(4):241-258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于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的观测研究.回顾中国极地考察研究近30年历程,综述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他们是: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实现了极区空间环境的连续监测;在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粒子沉...  相似文献   

10.
北极黄河站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分离培养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北极黄河站(挪威新奥尔松地区)7种常见植物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经扩增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放线菌53株,分别属于8个属,除了优势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外,还发现了红球菌(Rhodococcus)、糖丝菌(Saccharothrix)、拉塞氏杆菌(Rathayibacter)、微球菌(Micrococcus)、诺卡氏菌(Nocardia)、克里贝拉(Kribbella)等6种稀有菌属。  相似文献   

11.
During the 2005 Arctic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the research on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and mass balance of two glaciers around Ny-lesund, Austrelovénbreen and Pedersenbreen, which were selected in the 2004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were condu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 in using GPS method to monitor the Arctic glaciers' movement, estimates the precision of first time measured GPS data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 surveying on the Arctic Glaciers with GPS.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电离层闪烁特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纬度地区,而在极区,特别是在南极地区,由于测量数据稀少,所以研究十分有限。借助安装在南极South Pole站和Mc Murdo站的GPS闪烁监测仪,获取到实测的电离层闪烁数据,同时结合IGS网站提供的同址GPS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9月24—25日磁暴发生前,9月26日磁暴发生时以及9月27日磁暴发生后GPS L波段信号电离层相位闪烁和GPS TEC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显示,这次磁暴对电离层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电离层扰动剧烈期间,相位闪烁活动及其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发现,在强电离层闪烁期间,实测的相位闪烁指数σ_Φ与由GPS观测数据推算的TEC变化率指数(ROT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从而证明,在如南极等缺乏独立电离层闪烁观测值的地区,GPS ROTI可以作为表征电离层闪烁的重要可选参数,进而可以借助全球分布的GPS观测数据来分析和研究电离层闪烁特性。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总结了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的进展,指出缺乏立足于水循环整体的机理过程的探讨及缺乏较成熟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已有研究的不足。为能更好地模拟水文过程对各种作用力的响应,今后研究的方向将是建立既考虑垂向水分和能量传输(如降水,蒸发,感热),又考虑水平向的地表水分运动(汇流)和地下水基流过程的黄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将结合遥感信息与地面资料,建立与区域大气环流模式(GCM)的接口,辅之以野外生态试验小区、径流试验场和室内试验的资料,以深入探索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地基GPS可以适时准确地反演大气可降水含量,而常规气象观测站点一般具有长时期的历史观测数据。若将这两种数据融合,可以加强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因此需要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处理2006年、2007年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组织(IGS)提供的武汉站地基GPS观测数据,计算武汉地区上空日平均水汽含量。利用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GPS遥感水汽与地面气象观测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武汉地区GPS遥感水汽含量同包括气温、气压等在内的多种气象因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大,且武汉地区上空的大气水汽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大,在夏季其日平均变化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00,自引:5,他引:95  
徐宗学  张楠 《地理研究》2006,25(1):27-34
本文简要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对流域内77个气象站近50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年月降水序列趋势检验,并用线性回归方法与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年降水序列,有65个气象台站呈现下降趋势,典型月(包括1月、4月、7月、10月)中4月、7月和10月对年降水下降趋势贡献较大,但其趋势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对于所有月降水序列,全年45月以及712月降水呈现下降趋势。而其趋势空间分布,黄河上游北纬35°以南地区除79月外其余月份降水呈现增长趋势。渭河上游及呼和浩特地区降水趋势随月份时有变化,流域内其他地区降水则呈减少趋势。对比两种方法,Mann-Kendall方法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检验结果中无变化趋势气象站数明显多于线性回归方法,且后者估计出的趋势变化幅度略大于Mann-Kendall方法所估计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IGS提供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分析单站对流层天顶延迟特征,据此构建单站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并对其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模型参数;比较模型参数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得出对流层天顶延迟与测量时间及测站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连续分布情况:全球对流层天顶延迟变化具有周年性,且与测站位置和高程密切相关;其较高值多集中在赤道附近,并以赤道为中心向两侧递减。该研究为利用全球IGS站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建立无需气象参数的全球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By decompos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runoff information from 1965 to 2007 of the hydrologic stations of Tuotuo River and Zhimenda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mai and Tangnaihai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db3 wavelet, runoff of different hydrologic stations tends to be declining in the seasons of spring flood, summer flood and dry ones except for that in Tuotuo River. The declining flood/dry seasons series was summer > spring > dry; while runoff of Tuotuo River was always increasing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1965 to 2007 with a higher increase rate in summer flood seasons than that in spring ones. Complex Morlet wavelet was selected to detect runoff periodicity of the four hydrologic stations mentioned above. Over all seasons the periodicity was 11-12 year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or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periodicity was 4-6 years in the spring flood seasons and 13-14 years in the summer flood seasons. The differences of variations of flow periodicity between the upper catchment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nd between seasons we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glacial melt and annual snowfall and rainfall as providers of water for runof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