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绿岩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史仁灯 《地质论评》2005,51(6):681-693
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蛇绿岩(Ophiolite)概念认为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一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层圈一一对应,所以蛇绿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该认识促进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近年来完善的MOR型和SSZ型蛇绿岩理论体系认为MOR型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MOR),SSZ型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上(Supra—Subduction Zone),二者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洋陆俯冲和洋内俯冲是形成SSZ型蛇绿岩的两种机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的多样性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差异。由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缝合带中MOR型蛇绿岩很少被保存下来,保存较好的大多数为SSZ型蛇绿岩。本文探讨了蛇绿岩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同时认为Rodinia超大陆前是否存在蛇绿岩、太古宙绿岩是否为蛇绿岩均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藏拉嘎蛇绿岩壳层熔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夏斌  洪裕荣 《地球化学》1997,26(4):53-60
拉嘎蛇绿岩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板块缝合带中段。通过野外地质考察,首次对该蛇绿岩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测试和综合对比研究,提出拉嘎蛇绿岩类似于非典型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大陆边缘洋盆成因蛇绿岩,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消亡过程中的残片。  相似文献   

3.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地质学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大洋岩石与大陆蛇绿岩之间明显的相似性,使人们把蛇绿岩视为消失大洋在大陆造山带中的残留标志。笔者综合有关蛇绿岩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北山首次确定了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带,并对其发展演化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高学  朱钊  刘晓宇  李海  佟丽莉 《地质学报》2023,97(6):2054-2066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岩石圈形成、演化、消亡的全过程,是刻画区域板块构造和洋 陆格局演化的关键证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总结西准噶尔蛇绿岩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大陆地壳增生方式、恢复古大洋演化历史,从而对西准噶尔构造体制转化提供新制约。西准噶尔地区发育多条震旦纪—石炭纪被构造肢解的蛇绿岩带,具有典型的岩块 基质结构,绝大多数蛇绿岩包括正常洋壳组分和海山/大洋高原残片,其中基性岩具有MORB和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西准噶尔古大洋发育过程中,发育不同时代与地幔柱有关的海山/大洋高原,同时存在增生型和侵蚀型两类汇聚板块边界。另外,大洋高原增生不仅是大陆地壳增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能诱发俯冲极性反转和传递。而在大洋高原形成初期,还可能存在地幔柱诱发俯冲起始机制。  相似文献   

5.
拉嘎蛇绿岩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板块缝合带中段。通过野外地质考察,首次对该蛇绿岩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测试和综合对比研究,提出拉嘎蛇绿岩类似于非典型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大陆边缘洋盆成因蛇绿岩,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消亡过程中的残片。  相似文献   

6.
在Re-Os同位素体系应用于蛇绿岩研究之前,一直认为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是古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残留.近年来,随着Re-Os同位素测试技术的提高和广泛运用,在现代大洋以及蛇绿岩中均发现有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造山带蛇绿岩--古大洋岩石圈探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蛇绿岩是古大洋岩石圈残片,保存着古大洋岩石圈许多重要信息,在重建古板块边界、古大洋岩石圈组成和性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造山带蛇绿岩在时空分布、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成环境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为研究古邦连洋岩石圈性质特征、构造环境、演化过程等提供了重要证据,是认识古祁连洋岩石圈的探针。  相似文献   

8.
早期蛇绿岩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它涉及地球早期板块构造演化以及古海洋形成过程等问题,也涉及本区是否存在“原特提斯”大洋和罗丁利亚(Rodinia)大陆的裂解和敛合等重大问题。本文提出西昆仑山存在一套可靠完整的晚元古宙—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库地蛇绿岩,它的时限是利用SHRIMP-锆石U-Pb法对蛇绿岩内堆晶岩中下部岩石的测年,分别给出510±4Ma和502±13Ma。根据地球化学测年数据,结合地质构造演化,本文提出库地蛇绿岩很可能形成于“多岛洋盆”,不是广阔的大洋——所谓的“原特提斯”大洋,在古生代早期该…  相似文献   

9.
西藏东巧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巧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是蛇绿岩组合单元出露较完整的地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具有轻稀土元素(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Yb)N=7.05~12.02,Th、Nb、Ta、Zr和Hf略具有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于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玄武岩(IAB)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其构造环境的判别,并结合蛇绿岩与相邻地质体的关系分析,认为东巧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岩石圈上隆减压的洋岛环境,代表班公湖-怒江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洋岛环境的大洋岩石圈残片。  相似文献   

10.
蛇绿岩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年蛇绿岩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主要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1.对于蛇绿岩的概念已有了新的认识,蛇绿岩代表古代的大洋岩石圈碎片,但并非正常的大洋岩石圈;2.关于蛇绿岩的多样性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最近有关特提斯与环太平洋蛇绿岩的对比研究使许多作者得出结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3.蛇绿岩源区的研究表明,蛇绿岩并非唯一地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不同地幔端元之间的混合以及来自陆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也是常见的现象;4.早元古代蛇绿岩的发现。预期90年代,在蛇绿岩的多样性、地幔岩部分熔融、岩浆来源、蛇绿岩的侵位机制以及蛇绿岩与高压变质作用等方面将取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花岗质岩石在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中只占很小部分(通常<10%),但是对于蛇绿岩的成因研究,特别是对蛇绿岩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精确年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回顾了蛇绿岩中花岗质岩石的研究历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不仅包括直接由大洋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花岗质岩石,即传统意义上的大洋斜长花岗岩,还包括蛇绿岩在形成、演化过程中本身形成的和侵入的花岗质岩石。根据成因,可以将这些花岗质岩石分为 4类:结晶分异型花岗岩、剪切型花岗岩、俯冲型花岗岩和仰冲型花岗岩。系统地综述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2.
蛇绿岩底部地幔橄榄岩是认识古大洋岩石圈地幔流体的典型样品.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北祁连玉石沟蛇绿岩底部斜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矿物中流体的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13.
达拉布特蛇绿岩带由两个亚带组成。其稀土和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类可能属同源产物,中酸性岩可能是由俯冲洋壳同酸性岩浆经熔融、混合、分异而成.组成两亚带的蛇绿岩主要产于大洋环境,其围岩地层则以岛弧性质为主。根据它们的产状和硅质岩中放射虫时代,蛇绿岩套形成上限时间为中泥盆世而构造侵位在石炭纪。本区由于大洋板块在岛弧前缘俯冲,部分洋壳发生构造逆冲并混杂在石炭系岛弧火山碎屑岩层中,从而形成了区域上沿北东-北东东向断续展布的蛇绿岩带.  相似文献   

14.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中段)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中段)中,出露有两条蛇绿岩带:一条是温都尔庙加里东期蛇绿岩带(简称南带);一条是索伦山-贺根山华力西期蛇绿岩带(简称北带)。两条岩带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和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通过对两条蛇绿岩带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蛇绿岩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南带蛇绿岩可能是在岛弧边缘附近海盆地扩张脊中形成的;北带蛇绿岩可能是在大洋中脊形成的,它标志着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位置。  相似文献   

15.
新疆蛇绿岩就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蛇绿岩是古代大洋岩石圈的残片 ,但它并不代表正常的洋壳 ,也不能无条件的与现代大洋进行对比。因为蛇绿岩形成环境具有多样性 ,既可以形成于大洋 ,也可以形成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岛弧、被动大陆边缘或小洋盆等。蛇绿岩可以形成于多种构造环境 ,在就位机制上也应存在多样化 ,依据新疆实际 ,将蛇绿岩分为 5种就位机制即 :克拉麦里型 (特提斯型 )、特克斯型 (环太平洋型 )、阔克萨勒型 (底辟型 )、唐巴勒型 (过渡型 )、西昆仑仰冲型 (特罗多斯型 )等  相似文献   

16.
蛇绿岩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就成为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大地构造学意义,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蛇绿岩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对华南蛇绿岩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7.
自从对塞浦路斯特罗多斯蛇绿岩的传统成因见解提出异议以来,蛇绿岩的成因判别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于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来说,同样存在着大洋蛇绿岩以及岛弧蛇绿岩两种不同的成因观点。根据该岩带中段拉孜—日喀则蛇绿岩的研究,笔者相信它应代表洋区蛇绿岩,形成于古地中海的扩张脊。现就成因判别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西藏加纳朋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斌  何明友 《矿物学报》1995,15(2):236-241
本文在对西藏阿里地区加纳朋蛇绿岩的地质构造、岩石组合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对该蛇绿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Pb同位素进行较系统的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并由此探讨了该蛇绿岩的成因构造环境。提出该蛇绿岩为冈瓦纳北缘陆壳基底上张裂的边缘盆地成因。属新特提斯东段岛海格局中的大洋岩石圈残片。  相似文献   

19.
西准噶尔蛇绿岩生成环境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准噶尔蛇绿岩由中奥陶世、中晚志留世及中泥盆世形成的六条蛇绿岩带构成,这些蛇绿岩带大都具双模式岩浆结构,是在岛弧、弧前及弧后盆地中生成的。然而,也有代表真正大洋中脊环境的蛇绿岩残片。西准噶尔蛇绿岩占据西伯利亚板块和伊犁小板块之间缝合带的位置,但没有一条蛇绿岩带能够代表两板块间的缝合线。缝合线的确定则须更多地借助沉积建造组合、岩相古地理及生物地理区划方面的明显差异等因素。西准噶尔蛇绿岩历经多期构造解体,已形成蛇绿混杂体。在近古陆边缘的蛇绿混杂带中,多期构造变形和高压变质作用较常见。文中将西准噶尔蛇绿岩同特提斯型以及科迪勒拉型蛇绿岩进行了对比,认为西准噶尔蛇绿岩大体上接近科迪勒拉型,但较科迪勒拉型蛇绿岩在成分上、结构上以及后期构造破坏的程度上都要复杂得多,作者认为,西准噶尔蛇绿岩代表了一个具活动陆缘的大洋盆由发生、发展到消亡,以及消亡后陆内造山阶段构造演化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蛇绿岩及蛇绿岩构造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研究实例阐明了蛇绿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构造侵位机制的多样性,其中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具有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剖面相似的四层结构模式,它们形成于洋中脊扩张构造环境。由于构造运动使蛇绿岩套肢解,构造侵位于大陆造山带缝合线地带,沿断裂构造以构造岩片和构造昆杂岩产出。蛇绿岩提供了洋壳形成和破坏的重要证据,蛇绿岩带和古缝合线是确定造山带中古洋盆存在及陆块边界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