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首次提出CPS(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概念。本文借助CPS概念、架构、特征,在对地震技术体系演进过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地震4.0——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体系SCPS(Seismic–Cyber–Physical Systems)的创新理念,并对地震4.0的内涵、架构、平台和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和论证,期望推进地震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震层析技术(Seismic tomography)已有5年的历史,它测量的是穿越熔化及凝固岩石的不同地震渡波速,这就如同医学上的 CAT  相似文献   

3.
《地震迁移——用波场外推法实现声波能量成象》(Seismic Migration——Imaging ofAcoustic Energy by Wave Field Extrapolat-ion)一书,作为“固体地球物理进展”丛书之14A,由荷兰德尔夫特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的伯克豪特(A.J.Berkhout)博士编著,由埃尔斯韦科学出版公司出版。1980年出了第一版,1982年第二次出版,并作了许多修改,包括A.B.两个分册,A 是理论部分(全书共350多页);B 是应用及实例部分。地震迁移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十分重  相似文献   

4.
地震隔离国际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eismic Isolation,ISSI)于1980年8月成立,它的任务是:①通过地震基线隔离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及其性能;②传播地震基线隔离方面的情报;③促进有关地震基线隔离方面的研究;④给管理机构提供使用地震基线隔离方面的资料。该学会委任的成员是:加利福尼亚圣马特奥的卡斯珀(Marc S.Caspe)、法国马赛的代尔福赛(Gilles C.Delfosse)、英国哈  相似文献   

5.
地震岩石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岩石物理(Seismic Rock Physics)是研究岩石物理性质与地震响应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岩性、孔隙度、孔隙流体等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分析地震波传播规律,建立各岩性参数、物性参数与地震速度、密度等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论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地震岩石物理在岩石、流体基础研究、烃类检测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分析目前国内岩石物理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最新研究动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地震层析成象(Seismic tomography)是用地震波描述地球内部复杂的、不均匀的速度和/或衰减结构之图象的技术,它可以使用天然震源(地震)和人工震源(爆破和振动)的地震波。“Tomography”一词为医学家所创,来源于“tomograph”(即“切片图”)——一种受检病人身体某部分的高分辨率二维X射线图象。若干相邻切片图叠加在一起即可得到病体的三维图象,以辨认肿瘤或其它病变。地震层析成象与医学的层析成象有很强的相似性,二者都有来自多源的大量交叉射线从不同方向穿透物体,并被一组接收器所接收。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地震层析成象是用波速的变化来产生物体的图象,而医学层析成象(或称之为计算机辅助层面成象,或CT扫描)则是由X射线衰减的变化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最近,美国《地震研究快报》的"观点"栏目中刊载了Seth Stein、Robert Geller和Mian Liu的一篇文章(Seism.Res.Lett.,2011,82(5):623-626),题为:"是假设有误还是运气不佳:地震危险性图为什么需要客观检验"(见本期第23页译文——编者注).文中指出,就预报近期的毁灭性地震而言,概率地震危险性(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PSH)模型可谓表现不足,并提出有必要对这些模型进行客观检验.本文作为对那篇文章的回复,表达了一位地震危险性图(中国通常称"地震区划图"——译者注)编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首先回顾了地震概率安全评价(Seismic Probability Safety Assessment,SPSA)方法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然后基于SPSA的要素,研究了SPSA方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是地震易损性分析,并根据SPSA的任务描述SPSA流程,主要探讨电厂走访和继电器评价的方法;最后结合我国概率安全评价(Probability Safety Assessment,PSA)的研究进展、SPSA的基础等实际状况,提出适合我国的SPSA实施路线的建议,以保障核电站地震情况下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地震运动的地表地质效应联合工作组(IASPEI/IAEE Joint Working Group onEffects of Surface Geology on Seismic Mo-tion,简称 ESG 工作组)是根据1985年在东京召开的 IASPEI 大会上通过的决议与 IAEE(国际地震工程协会)共同组成的。它在1987年的 IUGG 大会上举行了第一次专题讨论会,1988年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前在东京召开了第二次专题讨论会,目前仍在继续活动。  相似文献   

10.
随钻地震(Seismic While Drilling,SWD)是以钻头破岩振动为震源,进行钻前预测的新技术。由于不需要井下设备,不打扰钻井作业等优点,随钻地震技术是近些年的一个研究热点。随钻地震是国内外公认的技术难题,因为它是多源多传播路径系统,记录到的是非常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与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前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彝良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则木河断裂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段的交汇区,鲁甸地震前异常主要分布在昭通—莲峰断裂带、马边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I_(RTL)随时间呈现由小变大,至峰值后回落的特征.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于I_(RTL)峰值后数月,这表明I_(RTL)峰值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鲁甸地震后,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跟踪研究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自2015年I_(RTL)呈上升趋势,目前I_(RTL)值已超过鲁甸地震前的峰值水平,也许更强的地震正在孕育,所以川滇交界东边界中部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鲁甸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1月16日,利物普大学的地震学家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文章《大型俯冲带逆冲断层破裂时上盘正断层的地震滑动》(Seismic slip on an upper-plate normal fault during a large subduction megathrust rupture),文中指出,在研究2011年智利地震时科学家发现,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的数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地震考察组在访问菲律宾期间,了解到菲律宾乃至东南亚的一些较大的地震研究计划是在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简称 SEASEE)赞助或规划下实施的。为此,在参观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局的同时,也访问了设在这里的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秘书处。以1974—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东南亚区域地震台网”为契机,为在UNDP 项目结束之后继续开展区域合作,于1979年成立了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该机构由东盟五国的气象、地球物理局(厅)组成。协会主席由五国气象局(厅)的局(厅)长轮流担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近来由俄国、希腊、意大利、乌克兰以及格鲁吉亚执行的欧洲合作项目SUPRE(Study of the UL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Related to Earthquakes与地震相关的超低频电磁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讨论地震孕育区的地震一电磁监测方法的进展和地震灾害评估。主要内容是:在特定地震活动区正在使用的观测技术、提取地震前兆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地震孕育过程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最新提出的、作为下一步地震一电磁合作研究设想的SHARP(Study of Seismic Hazard Anomalies Recognition Possibilities,地震灾害异常识别的可行性研究)计划的战略进行了评论。文中对它的预研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地震干涉测量(SI)是近几年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首先,在高陡断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稳相分析解释垂直地震剖面(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地震干涉测量的物理含义,分析虚假同向轴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地震干涉测量实现波场转化的主要贡献项;其次,利用地震干涉测量实现VSP向单井剖面(SWP,Single Well Profile)波场转化,观测系统转换到井中,离目标地质体更近,实现高陡构造成像;最后,将该成像结果与传统地面地震勘探在高陡构造成像质量方面进行对比,得出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高陡构造成像精度的结论,为复杂高陡构造成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震各向异性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缩写IWSA)是国际地震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第十二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研讨会(缩写12IWSA)于2006年10月22—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召开(见网址http://www.eap.bgs.ac.uk/12IWSA)。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地震局是12IWSA的共同主办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全球最新地震资料统计,结果如下. 2010年1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74次.M5—5.9中强震164次;M6.0—7.9强震10次;无8级以上巨大地震.本月164次中强地震中,M5—5.5地震134次,M5.6—5.9地震30次;10次强地震中,M6.0—7.0地震9次,M7.1—7.9地震1次.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所罗门群岛,发震时间2010年1月3日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中国地震局原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创我国地电学方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文章在介绍国际地震和火山电磁方法组织(EMSEV)的同时,介绍了2016年8月25—29日在中国大陆首次召开、由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为主举办单位的EMSEV国际研讨会及相关的科学活动以及会后几年来我国地震电磁学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匹配滤波技术,通过SEPD(Seismic Events and Phase Detection)对2018年11月25日新疆博乐MS4.9地震序列进行检测,检测出遗漏地震32条,84.4%地震为ML0.0—1.0,9.4%地震小于ML0.0,较地震目录中原有15条地震多213%,检测出的遗漏地震事件使地震目录更加完整。检测后的最小完整性震级由检测前的ML1.6减至ML0.8,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减小有利于地震工作者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作出更准确全面的结论,并使地震危险性分析更可靠。  相似文献   

20.
1985年8月10—12日,云南省地震学会和云南省地震局综合预报研究室在昆明联合召开了“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地震气象异常判定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五十余人。 云南省地震学会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黄更生(云南省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副主任委员赵洪声(云南省地震局)、罗葆荣(云南天文台)及七名委员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