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铀的迁移富集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铀迁移、富集成矿的新机制。通过对铀氢化物、铀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性质,铀矿石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物质成分,主要内生铀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铀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组合的研究,并结合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史,认为铀主要呈铀氢化物、铀合金氢化物从地壳深部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环境发生变化,氢逃逃、氧化,上述氢化物被氧化分解、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
铅的成矿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大中 《云南地质》2003,22(4):382-394
通过对铅及其氢化物的理化性质,铅矿床矿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内生锡矿物的化学成分、铅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特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铅氢化物,铅合金氢化物是铅成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在强还原、富氢、高压环境下,可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在减压,贫氢,富硫的相对氧化环境;硫化成铅的硫化矿物及其硫盐矿物,或在氢逃逸氧化的贫硫环境;形成铅的单质及铅的合金矿物,并在长期地质事件中叠加,富集成铅矿床。  相似文献   

3.
锡氢化物是锡的重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述了锡氢物的形成条件和物理学特征。在岩浆和热液中,锡以锡氢化物,锡合金氢化物迁移至地壳浅部,锡氢化物,锡合金氢化物被氧化成锡氧化物,锡合金矿物,或与硫,硫化氢作用形成锡的硫化矿物。  相似文献   

4.
砷氢化物是砷的重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砷氢化物的理化特性、形成条件,砷氢化物与纳米砷、硫、硫氢化物的亲合性、相关性,氢在太阳系尤其是对地球形成、演化的重大贡献,与内生砷矿物共伴生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内生砷矿物、含砷矿物的化学成分的探讨,认识到砷及砷合金氢化物是砷的重要迁移形式,它们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被氧化成砷矿物,或与硫、硫氢化物作用生成硫砷化物矿物。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瓮福磷矿经浮选后的尾矿进行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仪、扫描电镜等分析,从研究磷尾矿化学物相组成、形貌、粒度、内部结构入手,探讨了尾矿中磷镁赋存状态及其特征,以揭示尾矿与其原矿之间的异同,从而为回收利用磷尾矿中磷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高镁磷尾矿中的镁主要集中于其内部,且多数以独立矿物白云石颗粒状态存在,而磷主要以磷灰石与白云石形成的矿物连生体颗粒状态存在,少数以独立矿物磷灰石存在,回收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钛迁移成矿地球化学模式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钛氢化物和钛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特征、钛矿物的价态及化学成分、钛矿物的共伴生矿物组合、有关矿物中钛的固态包裹体及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的研讨,考虑到氢在地球形成演化中的作用与重大贡献,认为:钛氢化物、钛合金氢化物是钛的重要迁移形式,它们随岩浆、热液从地球深部迁移至地球浅部,在较还原环境形成自然钛、低价钛矿物,在较氧化环境形成钛的高价矿物,并可在有利部位富集形成钛矿床。  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的迁移形式富集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稀土矿物与碳酸盐相关性,矿物包裹体主要成分,代表性稀土矿物的化学成分,稀土矿物的主要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稀土氢化物、稀土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理化性质的研究。认为稀土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是呈稀土合金氢化物与CO、CH4等共同迁移,然后被氧化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8.
锰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大中  郑若锋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41-247,263
通过对锰氢化物、锰羰基化合物、锰羰基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和理化性质,现代火山气体化学成分,现代海底喷口热液流体成分,有关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有代表性锰矿物化学成分及铁锰结核的物质组构,菱锰矿的碳同位素组成、锰矿物的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的探究,认为锰氢化物、锰羰基化合物、锰羰基氢化物是原生锰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从地球深部强还原富H2、富CO高压环境通过断裂、裂隙随岩浆、热液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骤降,氧逸度大增,H2和CO逃逸、氧化,锰氢化物、锰羰基化合物、锰羰基氢化物分解、氧化、硫化成原生锰矿,经氧化淋(浸)滤,形成锰的高价氧化矿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球深部富氢流体、若干金属氢化物及合金氢化物的形成条件与性质、铬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共生伴生矿物的研讨,结合铬铁矿成矿的地质背景,认为铬氢化物、铬合金氢化物是铬成矿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从地球深部富氢强还原环境随岩浆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H2,CO,CH4等逃逸、氧化,氧逸度大增,温度、压力下降,铬氢化物和铬合金氢化物分解、氧化、固化富集成铬矿床。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成像分析和微区成分分析功能,对贵州瓮福高镁磷尾矿的矿石结构和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以探索尾矿与其原矿之间的差异,为综合开发利用磷尾矿提供必要的依据。结果表明该高磷尾矿的矿石结构可分为单矿物结构和多矿物碎屑结构两类。前者矿物组成包括白云石单矿物、磷灰石单矿物、褐铁矿单矿物、石英单矿物;后者包括白云石-磷灰石多矿物、磷灰石-白云石-石英多矿物,属高镁低品位磷矿。矿物组成类型按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云石质尾矿、白云石磷灰石质尾矿、磷灰石白云石石英质尾矿、石英质尾矿、磷灰石质尾矿、褐铁矿质尾矿,白云石质尾矿是尾矿中最丰富的矿物,白云石颗粒是含量最高的碎屑类型。  相似文献   

11.
钴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钴有关化合物的形成条件和理化性质,钴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代表性钴矿物的化学成分、共、伴生矿物组合的探究,结合钴成矿地质背景和环境研究认为,钴的氢化物、合金氢化物、羰基化合物、羰基氢化物是内生钴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高温、富氢、富CO的强还原环境,通过断裂、裂隙随岩浆、热液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骤降,氧逸度渐增、H2和CO逃逸、氧化,上述钴的化合物分解、氧化、硫化、砷化,沉淀富集形成内生钴矿床,并在以后地质事件中进一步叠加富集,形成更富更大的钴矿床。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磷在海洋中的循环与沉积主要是靠生物作用进行的。海洋表层水中的溶解磷几乎全部被海洋植物摄取,海洋植物及动物死亡后最终以生物碎屑的形式沉入海底,在其沉降和到达深层水的过程中大部分被分解、破坏,变成可溶组分又重新返回海水,使深层水中磷浓度提高。含磷浓度高的深层水被上升洋流带到表层后又被生物吸收,重复循环。当上升洋流抵达大陆边缘,特别是遇有陆缘坻存在时,磷等营养物质滞留,导致磷质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后沉积,并经成岩作用,便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磷矿床成因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磷矿床按成矿物质来源,划分为内源、外源及次生三大类。按基本的成矿作用,将原生矿床分为岩浆、沉积、变质类型。岩浆矿床中,划分为超基性-碱性岩、超基性-碳酸岩、碱性岩、碳酸岩、超基性岩、伟晶岩等7个亚类,据总体的矿床特征划分为6个式(矿床式多以典型矿床命名)。变质矿床中划分绿岩带型变质混合岩和沉积变质3个亚类,6个式。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依据产出时代划分出震旦纪、寒武纪、泥盆纪3个亚类,14个式。次生矿床分为风化淋滤残积、洞穴堆积及鸟粪堆积3个亚类,3个式。  相似文献   

14.
湖泊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壳存在大量微溶性磷酸盐矿物,是湖泊中无限的磷源。中国云南省的滇池周围分布着大量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磷块岩,其可溶性大于内生磷灰石,因此滇池湖水中磷的浓度提高,达0.04~0.38mg/L,是一般湖水中磷浓度的4~10倍。藻类与细菌在滇池大量繁殖,摄取磷等营养物质,死亡后又被分解生成可溶性颗粒有机磷,磷质又返回湖水中,而那些分解后的水溶部分、不易分解的顽性组分或者不能为后来的生物所利用的组分,形成泥状沉积物或有机泥浆沉入湖底加入湖相沉积物。  相似文献   

15.
贵州铜仁坝黄磷矿中铀赋存状态的逐级化学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罡  谢宏  杨旭  周忠容 《岩矿测试》2018,37(3):256-265
贵州铜仁坝黄磷块岩矿床富集放射性元素铀,利用逐级化学提取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黄磷矿中铀的赋存状态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磷块岩型铀矿的分布规律、成矿机理及铀资源的综合开发。本文采用经修改的Tessier法流程,提取了水溶态、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黄铁矿态、强酸提取态和残渣态等七种不同形态的铀。研究发现:黄磷矿中的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和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存在,分别占37.83%、37.21%,少量铀(占24.96%)以分散吸附形式存在。分析表明:独立铀矿物在富磷、黄铁矿脉和镜面擦痕发育的岩层中含量较高,说明热液活动有利于独立矿物形式铀的富集;类质同象铀与黄磷矿中的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铀元素可能是以离子置换的方式赋存于胶磷矿的晶格缺陷中;吸附形态铀的含量受到岩石中黏土矿物含量和黄铁矿脉的影响,有机质黄铁矿态是吸附形态铀存在的主要方式,少量铀通过扩散作用吸附于黏土矿物表面。除类质同象铀因其存在形式不易被提取利用外,独立铀矿物及吸附形态铀对于未来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几个独立银矿床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独立银矿床是近十多年来新发现的矿床类型,因而对银的赋存状态、银的矿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而这方面的研究对独立银矿床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内蒙古额仁陶勒盖、吉林山门和江西虎家尖三个矿床的研究发现,独立银矿床中的银主要以银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三个矿床银矿物的种类占自然界已发现银矿物的20%,主要包括银的复杂硫盐。硫化物、自然元素、金属互化物、硒化物及卤化物、矿物组合表现出了低成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薄海军  申俊峰  董国臣  张翔  韦少港 《地质通报》2014,33(12):1878-1889
根据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对全国177个铜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重砂矿物对于铜矿床成因类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不同,尤其是岩浆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铜矿床均具有特征自然重砂指示矿物。除了铜矿物、铅锌矿物、黄铁矿、白钨矿等各类型铜矿床共有自然重砂矿物外,铬铁矿、镍黄铁矿、辉石、橄榄石等为岩浆型铜矿床的特征指示矿物,自然金、辉钼矿、磷灰石、磷钇矿等可以指示斑岩型铜矿床;锆石、锡石和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特征指示矿物;火山岩型铜矿床则以雄黄、雌黄作为特征指示矿物。这些研究对于建立不同成因类型铜矿的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