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臼”成因争鸣-——以克什克腾旗青山岩臼群为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章雨旭 《地质论评》2005,51(6):680,712-680
近年来,韩同林研究员、吕洪波教授多次报道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现冰臼群(韩同林等,1999,韩同林,2004;吕洪波等,2005;吕洪波等o);韩同林等(2001)、韩同林(2004)甚至报道在广东发现冰臼群。吕洪波教授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世界华人地质学讨论会上的报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人们对这种臼的成因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如,崔之久等(1999)认为这种臼是风蚀而成,称为壶穴。田明中等9认为是“由于岩石的差异风化以及风、水等综合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称为岩臼。笔者在第六届世界华人地质学讨论会期间,与一百多位华人地质学家一道,考察了克什克腾旗的青山岩臼群,经短暂考察和认真思考,认为这些岩臼应当是近现代差异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二七  王世锋  樊春  王刚 《地质科学》2006,41(1):170-180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相互作用下,滇西三江造山带在新生代中期发生了强烈的东西向缩短,地壳物质的大规模推覆作用形成众多的飞来峰。野外调查发现:这些飞来峰中有的在就位后没有再发生过变形,如分布在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无量山东北山麓一带的一系列上三叠统灰岩飞来峰;有的飞来峰在就位后再次遭受到强烈的变形,如分布在兰坪盆地金顶一带的上三叠统灰岩飞来峰,在渐新世时与下伏岩层一同卷入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分布在大理地区鹤庆盆地西侧的中三叠统灰岩飞来峰因受到后期东西向伸展构造的破坏,已被改造成分选极差的重力滑塌沉积。这些古近纪飞来峰由于在就位后再次发生了变形,所以不应称之为飞来峰,应称为异地岩或者是外来岩块。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00,20(3):240-240,239
在彭州市的葛仙山、白鹿顶、天台山 ,什邡大垭口等十多处山顶上被前人定为“飞来峰”的石灰岩 ,地质时代是石炭—二叠纪 ,它们压在较年轻的不同地质时代地层之上 ,被压的最新地层是第四纪更新世砂砾岩层。这些石灰岩的岩性单一 ,远望外表露头与其它地区石灰岩地表露头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岩石内部则区别较大 ,葛仙山等处的石灰岩具有充分发育的网状裂隙 ,以锤击之则破碎呈粒状或岩粉状 ,开采十分容易。在葛仙山等处约 2 0 0km2 内的“飞来峰”石灰岩 ,其破碎程度是一致的。对其成因 ,在地质界有较多的说法。近年来以韩同林为首的地质研究小…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为龙门山飞来峰中所少见。从而证实了龙门山飞来峰先发育推覆体,后发育滑覆体的地质景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段彦学 《云南地质》1992,11(4):356-361,355
(一)前言鹤庆锰矿位于鹤庆县城西南小水井一带,是一低磷、低铁、自熔性中型规模的富锰矿床。自五十年代开展地质工作以来,对矿床成因、含矿地层时代、沉积环境、成矿远景等作过论述和探讨,一致认为含锰地层为上三叠统松桂组。但这是一个还未理清楚的问题。在1:20万鹤庆幅区测报告验收决议书中指出,矿区的马厂东山一带,作为“飞来峰”构造的中三叠统北衙组缺乏确切的化石依据,定为“飞来峰”和推覆构造的资料不够充分。笔者自六十年代初至今,一直参与了该区的区调工作,对黑泥哨以北、汝南哨以南一带包括含锰地层在内的一套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剖面观察,采集到不少化石。现在认为,原先定的“飞来峰”构造是不存在的,下面的含锰碎屑岩与其上的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地质调查队杨恒书等(1995)认为岷江断裂带是松潘-阿坝地区若尔盖地块与摩天岭地块的分界,并认为其在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伸展断陷,晚期呈现为扭动式逆冲推覆。1995年杨恒书等在热乌附近观察到岷江断裂飞来峰构造(图版I-1、2,图1),由于漳腊断裂由东往西推覆,燕山期花岗岩推覆于新近系马拉敦组或古近系红土坡组之上形成飞来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沙江西南某水电站库首区1:2000地质测绘和1:200平硐编录,对库区的罗家坪子外来央体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其总体特征是较老的阳新炭岩呈外来的岩片状覆盖于时代较新的玄武岩之上,呈现为“类飞来峰”构造。平面上,呈一不规则的三角形;剖面上,呈叠瓦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罗家坪子外来岩体是由逆冲推覆构造所形成的。该逆冲推覆构造前缘逆冲形成叠瓦,中部波状起伏,后部下插地下深处。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认为罗家坪子外来岩体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南段大型飞来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最近1∶5×104区调查明的白石-苟家大型飞来峰,面积达320km2,其规模仅次于唐王寨飞来峰,由泥盆系养马坝组至三叠系嘉陵江组构成,准原地系统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红层。飞来峰主体构造为向斜,两翼不对称,内部构造的规律性和运动学特征表明它是由NW方向滑来。飞来峰体具多层结构,在其就位后又受到晚期挤压的改造。其主要特征与唐王寨构造极为相似。飞来峰的成因研究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武夷山中段西侧,即赣南于都—宁都一带,发育北北东向中生代逆冲构造系。该逆冲系由南东往北西逆冲,对其进行构造解析发现,是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的叠加。其中印支期逆冲构造表现有构造窗和飞来峰等,显示缓倾角特征,在空间展布上呈叠瓦状,与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相伴生,构成一种褶皱逆冲带型式的构造样式,这期构造被燕山期构造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10.
论龙门山飞来峰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飞来峰群带状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以东的狭长区域,在分布、构造线方向、内部变形以及组成等方面具有清晰规律性。在研究了飞来峰群的特征,并在实地调查和地震解释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演化模式,认为飞来峰群主要是推覆作用的产物,并辅以滑覆作用;映秀-北川断裂在飞来峰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凭祥地区早二叠世的岩浆弧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西凭祥地区有3种不同建造背景的二叠-三叠系,深水相的下二叠统呈一飞来峰推覆在台地型的石炭纪-早三叠世沉积和早-中三叠世浊积岩上,与前者共生的基性-超基性岩是古特提斯岩浆弧的记录,当时的被动大陆边缘在百色阳圩-田林八渡,说明洋壳向南西消减,早二叠世弧的原形成位置可能在越南境内,早-中三叠世的弧则已向北东迁移,在中越交界区形成图尔基式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是龙门山构造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在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以及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冲断带不同部位构造样式的不同,将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划分出3个构造亚带,即唐王寨-仰天窝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楼子坝-雁门坝-马角坝叠瓦冲断亚带、矿山梁-天井山-二廊庙冲断背斜亚带.各亚带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特征:飞来峰-滑覆体构造亚带具有"推覆加滑覆"的构造叠加和演变特征;叠瓦冲断亚带中冲断构造十分发育,从北西至南东方向,不同系、同一系中不同组、同一组中不同段的地层依次由老向新逆冲,组成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逆冲断裂向西呈铲式倾斜,并收敛于逆冲断裂系底板断层之上.构造岩片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以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其轴迹走向和轴面产状与叠瓦冲断亚带中各条断层的总体产状几乎相同,均倒向前陆方向.冲断背斜亚带具有双重构造特点,在浅层表现为近直立的短轴背斜,构造样式以断层转折褶皱为主,深层由多个逆冲岩片叠置而成.下寺-金子山-厚坝山前带浅部层次中冲断稀少、规模较小、变形微弱,主要表现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深部层次发育有大型隐伏逆冲断裂.从前山带和山前带总体上具有变形强度向前陆方向有规律递减、卷入构造的地层逐渐变新、变形层次逐渐变浅的趋势,反映了冲断构造具有前展式特征.冲断构造是晚三叠世与新生代两期构造变形的产物:晚三叠世构造变形强烈,是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主要形成期;新生代变形较弱,叠加和改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飞来峰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三堆地区飞来峰构造是由NW向SE方向逆冲推覆岩片形成。飞来峰具有"多层楼式"结构,其中三门垭下层飞来峰体以谢家沟断层(F3)为主滑动面的推覆体为根带,形成时代明显比上层飞来峰体更早,发育时间应该在前燕山期,并经历后期喜山运动的改造。以泥盆系等地层组成的飞来峰体根带被梨树坝断层(F1)掩盖,形成时间为喜山期,与山前磨拉石(大邑砾岩)堆积时期同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1)。  相似文献   

14.
河北兴隆复式叠瓦扇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波  刘洪章 《地质科学》1997,32(2):165-172
河北省北部兴隍-平泉复向斜的西端发育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推覆构造,该推覆构造具有三重结构的特点,即由上叠瓦扇、下叠瓦扇和下伏系统组成。上叠瓦扇可以分为被分支断裂分割的太古字、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和寒武-奥陶系5个逆冲岩席;各分支断裂上陡下缓,向下逐渐归并于F1主逆冲断裂上。F1断层下的石炭-二叠系也发育了一组叠瓦状逆冲断层,形成了与上叠瓦扇具有不同变形特征的下叠瓦扇。由于这一构造特殊的两套叠瓦扇结构,故笔者称其为复式叠瓦扇构造,这是一种新的推覆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南西段一个不成峰的飞来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偏崖飞来峰是一个产于河谷中的飞来峰,其中产Pseudo fusulina kraffli。属海相早二叠世早期(隆林期)的生物,与上扬子地台梁山期的海陆交互相共处在一地。据此化石和参考龙门山相近地区飞来峰的(竹蜓)化石及其他化石组合,推断飞来峰是来自川西-藏东地区。根据大偏崖飞来峰的产出形态、构造地质特征与地貌的关系,确定龙门山前山带的上古生界是一个不生根的大飞来峰,其生物化石组合与近邻的龙门山后山及上扬子地台不相同,与川西-藏东-带确可对比。据此推断上扬子地台在印支晚期发生过逆掩推覆构造运动,其后在燕山—喜马拉雅期,上扬子地台驮负着龙门山向北东方向作左旋运动,同时向北西俯冲形成龙门山。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交其尔推覆构造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维杰  李述靖 《现代地质》1995,9(2):220-225,T00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部交其尔一带发现一条近EW向延伸的推覆构造带。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以低角度向北推覆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基之上.推覆构造上盘的浅变质岩中发育有一套轴面向南倾的同斜倒转褶皱系,并伴有一系列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面。下盘花岗岩中发育有较宽的糜棱岩带.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有一系列的飞来峰及构造窗。这一构造带的发现,为纬向构造带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显示了晚古生代末期以来地壳沿经线方向的强烈缩短。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北部兴隍-平泉复向斜的西端发育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推覆构造,该推覆构造具有三重结构的特点,即由上叠瓦扇、下叠瓦扇和下伏系统组成。上叠瓦扇可以分为被分支断裂分割的太古字、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和寒武-奥陶系5个逆冲岩席;各分支断裂上陡下缓,向下逐渐归并于F1主逆冲断裂上。F1断层下的石炭-二叠系也发育了一组叠瓦状逆冲断层,形成了与上叠瓦扇具有不同变形特征的下叠瓦扇。由于这一构造特殊的两套叠瓦扇结构,故笔者称其为复式叠瓦扇构造,这是一种新的推覆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震、电法及航磁资料的研究,提出合肥盆地防虎山地表露头为一个飞来峰构造:通过对防虎山地区诸多地质现象的综合分析,结合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防虎山飞来峰形成于燕山运动“古城幕”(K2N/K2Z),并用早期拱张剥蚀、中期逆冲推覆,晚期拉张正断”三步曲”来解释坊虎山飞来峰的成因,据此建立了飞虎山飞来峰的成因演化模式,再现了防虎山飞来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朱江  张招崇  侯通  康健丽 《岩石学报》2011,27(9):2743-2751
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大规模火山活动与二叠-三叠系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在时间上有耦合关系,随后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也显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晚二叠世形成的。但是,近些年大量的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ELIP大规模火山喷发约在~260Ma;因此有研究认为,ELIP火山活动与中二叠世瓜德卢普期末(end-Guadalupian)的生物灭绝事件在时间上联系更加紧密。至于P-T界线生物大灭绝,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火山强烈活动释放大量气体和火山灰所造成环境变化引起的。最近,我们在ELIP东部的贵州盘县峨眉山玄武岩系剖面中发现顶部发育厚度达近百米的凝灰岩层,其LA-ICP-MS U-Pb法测年结果为251.0±1.0Ma,与浙江煤山剖面中二叠系-三叠系边界处黏土层或火山灰层的锆石U-Pb年龄接近。因此,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结束的时间应该在P-T边界,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主体喷发时间一致。新的测年结果暗示了ELIP火山活动与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P-T边界)可能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及一系列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构成的飞来峰,地腹发育厚皮构造,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2)变形样式总体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垂向叠加构造组合;3)构造变形过程具有3个阶段,早期须家河组沉积之后产生的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中期在遂宁组沉积期间和晚期在蓬莱镇组沉积期间及其后,发生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且控制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