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从现今庞大的GNSS观测网络中快速检测断层蠕滑形变,精细反演蠕滑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提出集GNSS网络滤波、地表形变信息提取和地下断层蠕滑时空分布反演三者于一体的方法。该方法同时采用整个GNSS网络的时空观测阵列,利用断层形变高空间相关的特点,对覆盖断裂带地表的GNSS位移时空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信息快速检测并反演蠕滑断层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过程。以2005年苏门答腊MW8.6地震震后余滑和2006年墨西哥Guerrero州慢滑移为例,本文方法可成功检测并反演蠕滑断层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与相关研究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处理尼泊尔境内及中国藏南的连续GPS数据,获得尼泊尔地震震后1 a的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震后形变主要发生在尼泊尔北部及中尼边境区域,水平形变以向南运动为主,垂直形变以隆升为主。采用有限断层模型反演的震后余滑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同震破裂下倾部分,向下延伸至30 km,平均余滑深度为20 km。震后1 a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8.8×1019 Nm,等价矩震级为MW7.3,占同震释放总能量的12%。扣除黏弹性松弛效应之后,反演的余滑分布更加集中于同震破裂下倾区域,断层模型底部无余滑,平均余滑深度减小为16 km。经黏弹性松弛效应改正后的余滑模型释放的地震矩为 5.7 ×1019Nm,仅为同震释放能量的8%左右。该余滑模型不但提高了数据的拟合精度,且其分布特征更接近应力驱动的模型。由于震后余滑发生在深部而非浅部未破裂区域,说明断层浅部仍处在闭锁状态,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仍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凹陷垦利A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水平伸展应力和剪切应力共同作用致使该区东营组发育多组不同性质的断层组合,进而形成大量断块型圈闭。断层侧封定量评价对于研究断块圈闭的油气成藏意义重大,而传统方法在复杂的走滑-伸展应力背景下应用效果较差。从控圈断层性质分类入手,分析了不同性质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差异性,在明确断层侧封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断层优选不同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控圈断层依据平面、剖面特征与活动强度的差异性,划分为走滑断层、走滑派生断层、拉张断层3类,其中走滑断层强大的水平位移对断裂带造成了严重破坏,断裂带结构复杂,对其侧封能力评价创新地采用了侧封指数来定量表征;拉张断层断裂带为三元型(由内往外分别为断层岩、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侧封主要受断裂带内断层岩影响,通过计算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来定量评价;走滑派生断层断裂带为二元型(由内往外分别为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侧封能力主要受岩性对置、泥岩涂抹等因素影响,利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上述研究,最终建立了评价构造复杂、断层性质多样的区域断层侧封能力评价的方法体系,对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应力驱动震后余滑模型,对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的震后余滑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震后160 d的GPS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断层显著滑动的下倾和两侧区域,最大滑动量达1.24 m,累积释放地震矩1.08×1019 Nm,相当于MW6.62地震,5~15 km深度的震后余滑约占总量的80%。最优拟合模型显示,以13 km深度为界,断层上部和下部的参考滑动速率参数V0分别为6.50 m/a和0.15 m/a,表明玛多地震震后余滑界面的摩擦属性在深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为基础,研究断层的相互作用。从震源断层和投影断层两个角度出发,研究5种地震断层模型分别描述地震断层和投影断层时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分布特征,分析震源断层以及投影断层的不同滑动机制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的影响。分析发现,断层的相互作用与断层的滑动机制关系密切;走滑断层还与其左右旋有一定关系;除斜滑断层外,其他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6.
犁式正断层是在局部或区域张应力体制下形成,产生于伸展体制下有韧性岩石垫底的脆性岩石中。犁式正断层在平面上呈弯曲状,断层两侧发育次级断层,具分支复合特征;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断层倾角逐渐变缓,并且形成分支产状较陡的次级断层,断距逐渐变大。黔东松桃西溪堡大型锰矿床发育的F1断层为犁式正断层,其发生伸展作用的时间应与早白垩世区域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一致。整个F1断层及其分支断层造成含锰岩系呈阶梯状下降拉伸,造成含锰岩系的不连续,越往深部,断层滑脱面越趋于平缓,拉空带宽度愈加增加。该断层及其次级断层将含锰岩系破坏并断切为几个部分,影响了含锰岩系的连续性,形成矿体-拉空带-矿体这种空间组合形态。F1断层上盘的下降,造成了上盘含锰岩系的埋深加大。因此,在找矿预测中,应充分考虑断层断距差异,合理圈出拉空带,从而避免在探矿过程中打到拉空带。   相似文献   

7.
利用InSAR技术获取2008-03-21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同震分布式滑动反演结果表明,同震断层最大滑动量达5.4 m,主要分布在南部断层的0~5 km深度附近,地震以正断错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分量。震后形变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北段两侧存在差异性运动,最大累积差异形变在震后782 d达15 cm。进一步分析表明,震后断层余滑可能是震后形变的主要机制。余滑反演结果表明,震后2 a断层余滑量相对较小,滑移区范围明显减小且均位于浅部区域,北部断层能量释放较彻底,南部仍存有少量能量,整体能量基本释放完。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震后16个站531 d的连续观测数据,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使用主成分反演方法(PCAIM)分析该地震震后断层滑动的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震后断层滑动服从对数衰减模式;2)余滑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带北部区域,最大滑动量达到20.6 cm,位于地表以下26.7 km处;3)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3.36×1020 N·m,对应矩震级约为MW7.6。  相似文献   

9.
对西冶、五胜流动短水准异常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西冶、五胜流动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异常成因的探讨。认为1998年9月至2000年6月出现的异常变化,是1998年降雨量增大导致断层之间摩擦力减少,在区域应力背景增强的情况下出现的断层蠕滑活动,而不是环境、降雨、地下水位等干扰因素引起的水准点标志升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获得格仁错断裂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形变速度场,并以此为约束,利用深浅部震间断层位错模型反演断层面上的滑移速率与闭锁深度。结果表明,格仁错断裂性质为右旋走滑,断层两侧存在差异运动,断层上的差异运动自西向东逐渐减弱;InSAR变形结果与GPS观测结果高度一致,远场LOS向最大形变差异达4 mm/a;研究区域内断层剖面分析结果显示,格仁错断层两侧地壳形变差异最大,是区域内控制长波长信号的主断层;格仁错断层面滑动分布不均匀,滑动速率约为2~6 mm/a,断裂西北段滑动速率小于东南段。闭锁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当惹雍错与孜桂错之间,该地区存在较高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建筑物附加应力的影响深度是评价采空区新建建筑是否会破坏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内的应力平衡状态,进而引发破碎岩体"二次沉降"的重要依据。该文介绍分析了矩形基底建筑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附加应力对地下影响深度的计算原理,提出了使用线性逼近的方法,分别将复杂、非线性的土层自重应力函数及建筑物附加应力函数转化为线段微元,通过计算两直线段交点来获得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方法,并使用C#语言编制了相关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与土(岩)层容重、建筑物荷载、地基面积、地基形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利用ALOS PALSAR数据,通过D-InSAR技术获取2007-06-03云南宁洱M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然后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该地震的断层几何以及精细滑动分布,最后计算宁洱地震后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形变主要集中在西盘,最大视线向形变量为51.6 cm;反演得到的震源位置为23.05°N、101.02°E,深度3 km,断层走向145°,倾向49.5°,平均滑动角153°,发震断层为NNW向普洱断裂,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断层面最大滑动量为1.2 m,反演得到的震级为MW619。基于库仑应力场发现,磨黑断裂处于库仑应力增加区域,而2014年景谷地震位于负值区域。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和反演结果表明,宁洱地震为浅源地震,但断层并未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4.
红河断裂带的分段特性及构造网络蕴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构造运动的古形变速率、断层地貌的形态反映、现今构造形变测量结果、重力场和深部结构特征以及遥感影象揭示的构造形迹性质,研究活动断层的分段特性,讨论其粘滑与蠕滑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科学原理,把红河断裂带及周围地域内相关的构造网络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再根据分维数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把断裂带甫、北段分别划归两个子系统。地震活动的差异说明子系统走向稳态的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长沙引水工程23标崔家冲特殊地质处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超大断层破碎带采取的处理措施,主要指出破碎带的注浆机制.从破碎带岩体注浆方案设计、注浆设备、长管棚及超前支护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系统研究了长沙引水及地质环境崔家冲特殊地质工程隧洞的破碎带超前注浆技术、长管棚施工技术及超前支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省内一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对公路工程危害现象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有限元分析,对其蠕滑运动下的致灾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断层蠕滑作用下的灾害多分布在上盘,且上盘公路南半侧多发张剪性破裂,北半侧多发压扭性破裂,交汇位置的先期破裂是由南侧路沿开始并向路内扩展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使用D-InSAR反演泸定MS6.8地震同震形变场。首先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然后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最后计算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18 cm,同震位错以左旋走滑为主,主要发生在6~24 km深度,最大滑动量约为2.5 m,位于16 km深度,发震断层主要为鲜水河断裂。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显示,鲜水河断裂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北端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强,强震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汶川逆冲型大地震的总结,在走滑断层弹性回跳理论基础上,提出逆冲断层弹性回跳模式。在无限长走滑断层两侧平行断层方向速度投影的基础上,提出逆冲断层两侧速度投影。对逆冲断层弹性回跳模式和断层两侧速度投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用无体力作用的平衡方程的ω型、Φ型通解与有体力作用的平衡方程的特解相迭加得到自由边界条件下的潮汐应力张量。讨论了主应力和主应力轴随深度的变化,在100公里深度范围内,主应力轴在空间的取向发生的偏转可达10°左右(θ=30°时)。 选用我国1957年以来有精确断层面解的、Ms≥5.0的70个地震的资料,研究了发震时刻对于潮汐流体静应力、潮汐最大剪应力、沿断层错动矢量的潮汐剪应力的位相分布,所得的结论是,潮汐流体静应力与地震的发震时刻没有明显关系。潮汐最大剪应力对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沿断层错动矢量的潮汐剪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更明显;斜滑型地震对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有极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