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张维正 《探矿工程》2006,33(10):60-62
以某杂货码头和集装箱重力式码头水下地基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其地基处理的爆夯试验过程,得出了一次性爆破夯实厚层块石抛石基床的爆夯参数,并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了监测。总结了类似工程施工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山西堡子湾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矿床隐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是一种比较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其金矿的矿化强度和矿化范围严格受到岩浆隐爆作用范围和隐爆强度的控制。文章通过对堡子湾金矿的矿化、矿体、角砾岩体的形态、分布、成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联系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建立了该矿床的隐爆机制,认清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隐爆作用过程对于预测矿体范围、指导金矿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国华  黄树桃 《铀矿地质》1998,14(4):207-213
在拉尔玛金铀矿床研究中鉴别出一种新的金矿控矿构造──热液隐爆机构。该机构在平面上呈近椭圆形,剖面上呈漏斗状,顶部为一由热液硅岩构成的“硅盖”,中心部位为热液隐爆角砾岩,其分布范围与金矿体吻合。热液隐爆机构的形成机制为:在硅岩与板岩的交界处形成的热液硅岩“盖”阻塞了热液系统,导致出现过压的地热环境,约49.5Ma时,由于东西向断裂复活,使脆性的硅岩发生破裂,最终导致了热液隐爆作用的发生。热液隐爆作用促使金元素从热液中沉淀,而热液隐爆机构则为金矿化提供了赋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紫金山矿田隐爆角砾岩发育,矿床与隐爆角砾岩有着紧密的关系。二庙沟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西部,区内隐爆角砾岩零星出露。本文以二庙沟金子湖旁的隐爆震碎角砾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隐爆角砾岩的分布特征、二庙沟金子湖旁周边的矿物蚀变组合特征及金子湖周边裂隙的特征分析,提出二庙沟矿区内金子湖附近为火山机构及隐爆角砾岩活动中心。该隐爆角砾岩中心的厘定,对该矿找矿勘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万良 《华东地质》2018,(3):161-168
赣中相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生产基地,铀矿化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主要由早白垩世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斑岩、碎斑熔岩、花岗斑岩、英安玢岩、煌斑岩等组成,杂岩体中还分布大量隐爆作用遗迹——隐爆碎屑岩,隐爆作用发生的时间与火山侵入杂岩活动时间一致或稍后。文章通过对隐爆碎屑岩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镜下观察,将隐爆碎屑岩划分为岩浆隐爆碎屑岩和热液隐爆碎屑岩,相应地将隐爆作用划分为岩浆隐爆作用和热液隐爆作用。岩浆隐爆作用主要指流纹英安斑岩侵入活动之后发生的隐爆活动和碎斑熔岩的隐爆侵入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 热液隐爆作用主要指英安玢岩侵入活动之后发生的、与铀成矿密切相关的热液隐爆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或晚白垩世初期。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初期,隐爆作用呈现“弱—强—弱”的演化趋势。铀成矿作用与晚白垩世初期的热液隐爆作用有关,该隐爆作用与铀成矿时间同步,形成年龄约为90 Ma,铀成矿是一种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全球到处发育的隐爆角砾岩表明隐爆作用的普遍性,并标志着古地震的一种形成机制。隐爆角砾岩具有特殊的角砾形状和构造。地震地质资料表明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没有肉眼可观测到的断层位移。材料聚集应变能估算值表明岩石聚集的应变能不足以产生大地震。携带高能量的地核-地幔流体不仅为自己逸散提供了能量,而且为产生地震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深部流体以运移-聚集-爆炸-运移-聚集-爆炸的循环方式向地表逃逸,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产生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因此,超高压流体隐爆应该是地震形成的主要机制。地震隐爆成因机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各种天然地震(中深源地震、震群、慢地震和非双力偶性地震等)以及全球地震、火山和地热带的空间吻合,而且能够解释隐爆角砾岩及其伴生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浅成岩浆的隐爆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爆炸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隐爆作用的机制,提出隐爆作用的本质是因超压导致相变而发生的一种快速物理反应;而岩浆上侵至低围压的中浅层环境→气水组分分离并产生气泡→后续岩浆提供高压力梯度导致超压,即为隐爆作用得以发生的主要条件。模拟实验则进一步表明,在隐爆发生的瞬间,岩浆中的多相组分因密度差和粘度差而发生分离流动,围岩则在隐爆时的热冲击下局部碎裂并气化、液化,从而使相关的热液活动及多种成矿作用得以进行,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隐爆角砾岩系列及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9.
陈志耕 《地质学报》2015,89(8):1495-1529
依据野外地质勘查、工程揭露、地球物理探测等事实和地球化学测量资料,发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东秦岭216.8Ma前一个古地震的震源遗迹。结合隐爆角砾岩体、系列隐爆角砾岩、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测年、稀土元素、包裹体、岩石微观破碎等特征分析表明,该震源遗迹是在印支晚期杨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对接的造山阶段,上地幔或下地壳形成的源于变质火山岩深熔的I型造山带花岗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液流体并沿断裂通道上升,进入硅化封闭的局部断裂空间后形成岩浆分异气液流体压力,当积聚的巨大压力超过所处深度的静岩压力与聚压空间围岩的破裂强度极限后,在地壳深部产生强烈隐爆所形成。根据上覆地层厚度、可参照的深成侵入岩体相对高度对比和主震遗迹的尺度等分析,隐爆深度位于当时地表的10km以下,隐爆主震的面波震级MS>7.0。该震源遗迹的发现,可初步确认岩浆气液隐爆成因地震存在,并有助于克服一些地震成因研究中的震源不可视与不可入性难题,为地震成因乃至地震预测探索提供一些可直接观测研究的震源实体。 该遗迹不是一般的地震遗迹,而是一个“震源”实体遗迹——震源遗迹,而且是一个具有震源深度、发生年代、地震强度等地震要素完整且一致的可见震源遗迹。  相似文献   

10.
宗琦 《岩土力学》1997,18(2):73-78
在分析爆生气体膨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炮孔周围岩石中的准静态应力场,探讨了爆生气体的爆破致裂作用和扩腔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钟昌志 《探矿工程》2006,33(11):23-24
以苏州工业园区工程施工实例,分析了静压PHC预应力管桩爆桩原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周家志 《铀矿地质》1989,5(2):72-77
本文阐述了670地区角砾岩产状、形态、结构、组分诸方面特征,指出该地质体是在火山残浆及流体参与下,通过熔浆侵入、隐爆作用形成的产物;并在讨论该角砾岩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它在铀成矿作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爆岩及其形成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隐爆岩及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模式,认为隐爆角砾岩筒是经“自下而上-顺次推进-序次叠加”的形式爆破而成的,同时对隐爆岩的各种岩石类型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易操作的测爆速方法-导爆管法。理论分析了导爆管法测爆速的可行性,介绍了测试步骤及计算方法,并列举了试验数据表明该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壶门邵隐爆岩筒特征及成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陈鸿 《铀矿地质》1995,11(2):76-82
本论述作1987年首次在南岭大花岗岩基内发现隐爆角砾岩,而这种控制富铀矿形成的赋矿岩石,其出露区内无明显火山活动。隐爆角砾岩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均与“主体”花岗岩有显差别,它不是“主体”花岗岩的补体,而是异源形成体,其形成与地壳物质来有关,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袁守全 《探矿工程》1993,(5):45-45,42
某油库,因库区改造,需将容积为3000m~3的2座多角大型钢筋混凝土油罐拆除 整个罐体分设11个角柱,墙体呈倒背拱形,罐底和顶盖均为拱形。内直径21.4m,墙厚0.2m,墙高6.5m,角柱厚0.5m;底厚0.3m,底弧高1.5m;顶盖厚0.06m,拱高3m。钢筋密集,直径最小6mm,最大19mm(见附图)。  相似文献   

19.
在长城岭铅锌多金属矿区,常见沿花岗斑岩脉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角砾岩。这类角砾岩的空间就位、物质组成、岩石组构及蚀变特征等表明其为隐爆成因,可划分为爆破角砾岩、震碎角砾岩和混杂角砾岩。按照隐爆机制的不同,其又可分为岩浆隐爆角砾岩和热液隐爆角砾岩。区内花岗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早期晚阶段侵入的富含挥发分、流体-溶体相互作用强烈的浅成花岗斑岩具备有利的隐爆条件和明显的隐爆特征。隐爆作用不仅为铅锌多金属矿化富集提供物源及流体源,还为成矿流体汇聚及卸载沉淀提供了重要场所。长城岭地区与铅锌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隐爆角砾岩的发现对其矿区深部、湘南钨锡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乃至南岭中段有色金属找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津蓟县东山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天津蓟县东山金矿于1998年由天津地质二队与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首次发现。该金矿的容矿围岩为超浅成次火山岩(斜长玢岩),与其紧密伴生的是超基性的隐爆角砾岩-橄辉云煌岩。该矿床属于与岩浆隐爆作用有关的具较大远景的金矿床,目前已确定1、2、4号矿脉具工业意义。其中4号矿脉经地表及硐探揭露,矿体连结成似筒状,延伸大于延长;矿石为微细粒浸染型,具中低品位(3×10-6~11×10-6),可见厚度5~10m,矿体地表厚度较大,具隐爆角砾岩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