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陆地降水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Hulme博士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是目前年代最长的,对此格点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季风区是降水变化率最大的地方,还给出了从该资料中读取全球几个著名的季风区降水量的方法;指出了所读资料的可靠程度;计算与分析了近百年全球陆面1月、7月降水序列,指出7月份降水无明显趋势,1月份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序列中存在明显的2-7a、13a和20a左右的周期,为进一步使用该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948-2001年全球陆地春季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1948~2001年全球陆地9~11月降水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扬  施能 《气象科学》2003,23(3):253-262
本文用Chen等(2001)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计算了1948~2001年全球9~11月陆地降水量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在1948~2001年,全球9~11月的降水量场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全球大约2/3左右的陆地9~11月降水量是负趋势,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俄罗斯西北部,中国东部,南亚及东南亚,南极的威尔克斯地,格陵兰北部,等六个地区。全球仅1/3左右的陆地9~11月降水量是正趋势,降水量增加的地区是:加拿大北部,墨西哥北部及美国西南部,南美的阿根廷,非洲南部的南非、博茨瓦纳南部,等四个地区。正负趋势面积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本文还研究了36个纬度带9~11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指出全球共有8个纬圈的9~11月降水量的趋势变化达到0.05信度的显著性,初步讨论了全球9~11月降水量趋势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全球地面降水月值历史数据集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溯  徐文慧  许艳  李庆祥 《气象学报》2016,74(2):259-270
全球降水历史数据是开展气候、水循环等研究的基础。收集整理全球12个数据源降水历史月值资料,通过站号、站名甄别不同数据源中相同台站,对344个通过相关系数、一致率、均值t检验、方差F检验的台站多源资料进行拼接,尽可能多地融合各套数据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全球降水历史月值数据集(CMA Global PrecipitationV1.0, CGP)。数据集重点解决当前国际数据产品在东亚地区站点稀少、同时应用多套数据应用门槛较高等问题。数据集收录3.1万个台站共计1.87×107组月降水记录, 4152个台站序列长度达百年。与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的全球降水数据集(GHCN-M V2.0)对比,CGP新增1万个站点、0.5×107组有效观测记录和1030条百年序列,其中141条百年序列通过多源整合技术获取。CGP的站点和数据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东亚、东欧、西伯利亚等站点稀疏地区。基于CGP分析的全球降水时空特征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结果较一致。新增的数据虽然没有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总体特征,但对区域性的百年降水变化检测有一定影响。基于CGP的全球降水百年序列结果显示,20世纪前半叶全球降水量偏小,近20年是1900年以来全球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各纬度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全球温度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计算了1951-1991年我国160个站年降水量与全球气温的交叉谱。得到在10-30年周期上我国降水量与全球温度变化的正、负相关区可分为界线分明的几个区,其中最明显的分界线位于我国半干旱区的中轴附近。在此线以北和以西的西北、内蒙和东北北部,降水量与全球温度呈同步演变趋势;在此线以南和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与全球温度变化趋势相反。上述分界线恰好是我国盛夏夏季风的平均北界,表明我国降水分布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华南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用1954 ̄1989年华南夏季(6 ̄7月)降水资料和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作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1月的黑潮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冬季1月黑潮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季干旱的产生,而异常偏冷则有利于洪涝的产生。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菲律宾、台湾一带的海温以及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在整个前期春季、同期夏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意叶着以上两海区海温在春夏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1961—2010年我国夏季总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我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变化,包括夏季总降水量、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频次的变化。结果表明,夏季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相似,在我国东南和西南部呈上升趋势,在东北和西北部呈下降趋势。用泊松回归拟合出的极端降水频次变化趋势显示,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测站的降水频次普遍增加,以北地区则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总降水量变化由降水平均强度的变化引起,而极端降水量的变化多由降水频次的变化引起。通过比较温度和水汽变化对降水量变化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得到:在黄河以北大多数地区,水汽变化主导夏季总降水量的变化;而在江淮流域及华南大部分地区,温度变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9.
博州不同气候区的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博州4个气象站1960~2004年45a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博州3个气候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区夏半年降水量的变化可近似反映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山区年降水量与夏半年降水量的增长均具有持续性:除上世纪80~90年代3个气候区的年降水量及夏半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同步外,其它时段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北京降水缺测资料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嘉佑  张镡 《气象》1996,22(7):6-11
利用1941-1980年北京降水量资料进行了缺测降水量资料恢复的研究,并单月序列使用非线性函数作降水量正态化的变换,然后用预测残差最小逐步回归及对多月序列使用各月降水量变换序列,各月降水量变换序列与各月气温混合序列为因子作缺测资料恢复和用各月缺测资料前后实测资料作简单内插恢复等三种方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以降水和气温作混合因子使用残差最小逐步回归模型有最好的可性。还使用该方案对1841-1950年缺  相似文献   

11.
利用观测资料、GPCC再分析资料和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拟结果,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近几十年及未来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9—2019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在全年各季节均有显著增加,其中秋季增加最多。CMIP6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在2015—2100年将继续增加。至21世纪末,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我国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将分别增加约13.7%(37 mm)和25.8%(78 mm),其中降水量增加最多的季节分别为夏季和春季。考虑到西北地区蒸发量也将随全球变暖而增加,模式平均的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年平均净降水量在两种情景下的增幅分别约1.4%和4.9%,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呈现显著的变湿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北地区未来降水增加可能与局地大气低层位势高度降低和上升运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GRAPES_GFS模式全球降水预报的主要偏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帅  王建捷  陈起英  孙健 《气象学报》2021,79(2):255-281
利用2017年1、4、7、10月"全球降水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计划"每日08时(北京时)的24 h累计降水量和逐30 min降水量观测产品,从降水量和频率等角度,对同期GRAPES全球模式(GRAPES_GFS)第1(D1)、3(D3)、5天(D5)的全球降水...  相似文献   

13.
北京降水特征及北京市观象台降水资料代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北京分为城区、郊区、南部山区及北部山区4个区域,利用14个观测站1978—2010年共33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降水年变化和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各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郊区降水量最多 (620 mm),城区与南部山区降水量较少,而北部山区降水量最少 (476 mm);城区与南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较接近,二者与郊区和北部山区都有显著差异。4个区域的降水量都表现出减少趋势,郊区最明显 (47 mm/10 a),北部山区的减少趋势最小 (0.7 mm/10 a)。对4个区域夏季 (6—9月) 降水量分析发现,城区与南部山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与郊区和北部山区具有显著差异。均方根偏差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观象台与城区和南部山区的降水年变化和夏季降水特征差异均不显著,而与郊区和北部山区有显著差异,说明北京市观象台降水资料对城区和南部山区具有最优代表性,而对北部山区和郊区的代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全球降水观测(GPM)卫星降水数据在广东地区的适用性,利用广东省86个国家地面站点实测降水数据,选用5个评价指标从降水误差、季节平均降水量等方面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GPM卫星降水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相关性随时间尺度增加呈递增趋势,探测能力在月尺度上表现较好。(2)GPM卫星降水数据在季节尺度上对平均降水量有一定的表征能力,但季节间有明显差异,在夏季表现较差。(3) GPM降水数据受气候、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大,降水精度易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的EOF分析及其与500hPa高度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王宝灵  董安祥 《高原气象》1995,14(3):342-347
本利用我国110°E以西的140个台站7-9月月降水量及500hPa10°×5°网格点资料(1960-1990年),与7-9月月降水量分别进行EOF分解,并与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7-9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有一高值中心,该中心与有关学计算的信噪比高值中心和准3年周期显的区域一致(均指降水量);7-8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与500hPa高度场在20°-40°  相似文献   

16.
就厄尔尼诺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从中得出:厄尔尼诺现象当年及反厄尔尼诺现象次年,全区月、季、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属偏少及正常的范围;厄尔尼诺现象次年及反厄尔尼诺现象当年,全区月、季、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属偏多及正常的范围;非上二类的年份,全区月、季、年平均降水量属正常范围的较多。  相似文献   

17.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云南初夏5-6月的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热带OLR资料,研究了云南初夏5-6月降水对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El Nino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以及南海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运城市9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候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曲线、相关系数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运城市近55 a来年降水量、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7.94 mm/10 a;PCD年际变化显著,在0.30~0.72,多年平均为0.53;PCP多年平均41.63候,最早与最晚相差13候。空间上,年降水量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递减;PCD从西南向东北递增,有2个大值和2个小值中心,PCP呈现"南早北晚"形势。PCD、PCP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候最大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之间都存在正相关,表明汛期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候最大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越大的年份,PCD值就越大,降水就越集中,出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就越大;降水集中期出现的越晚。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近40年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利用1951-1994年华南地区15个站的月降水量资料,探讨了这一地区近40年来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0年代和70年代及90年代前期降水相对偏多,60年代和80年代降水相对偏少。近4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总的来持,前20年少,后20年略有增多。(2)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年和汛期降水的主周期为7-11年,前汛斯和后汛期  相似文献   

20.
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