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日本本州及其邻近区域的应力状态以及弧后盆地的演化机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对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地震序列(2011年3月11日至2012年3月15日)的哈佛双力偶解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五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类型一致的低倾角逆断层型地震;主张应力方向垂直于日本海沟走向的正断层型地震;主张应力方向平行于日本海沟走向的正断层型地震;主压应力方向平行于日本海沟走向的逆断层型地震;包括走滑型地震在内的其他类型地震.东日本大地震地震序列中发生在弧前增生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大地震发生之前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特征有显著区别,反映出该地区的应力状态与震前相比有较大改变.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前震释放了附近区域的累积弹性应力,主震破裂区附近太平洋板块和其上覆板块接近完全解耦,降低了日本海盆地、中国东北地区的近东西向挤压应力水平.不过,整个本州岛东部区域太平洋板块和其上覆板块并没有完全解耦,但应力水平并不高.我们认为,日本海及中国东北应力水平的降低会使该区域的近东西向挤压型地震的危险性降低,而使NNE-SSW走向的走滑型地震活动性增强.同时,火山活动性也会增强.尤其是本州岛地区,存在近期火山爆发的可能性.东日本大地震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特征还提示我们,日本海的应力状态及日本海的演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太平洋板块和上覆板块的耦合状态.持续的弱耦合将不仅使得弧后大范围的地区保持岩浆上涌所必须的拉伸应力环境,而且还会因弧前隆起区发育大量正断层型地震而向深部提供促使岩浆生成所必须的水,因而造成日本海的再次扩张.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震预报新观测网和新体制的设置阪神大震灾后,日本从民间到国会议员及政府大臣对地震专家们固定传统的地震预报方法不满,要求开展薪的地震预报方法,要求地震情报公开化和预报体制一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日本气象厅于3月14-24日专门派人去地电流法预报地...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朝日新闻》1980年10月11日报道,日本气象厅所属的气象研究所有关人员已研制成一种既可准确记录强震又能电传地震波形图的新型强震仪,并已经过试验,结果良好。地震仪可大致分为检测小地震的微震仪和记录大地震的强震仪两种。为适应地震预报的需要,微震仪不断改进,现在日本全国已有二百几十个地方设置。尤其是与可能发生的东海地震有关地区的微震仪数据,已被统一收集起来,并同地形变、地下水等的数据一道,纳入了实际的地震预报体制。  相似文献   

4.
1983年3月18日,日本第274届灾害科学研究会在东京召开。地震防灾对策加强地区判定会成员、地震预报联络会副会长力武常次在会上作了“关于东京直下型地震”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气象厅发表的观测记录 ,日本宫城县北部 7月 2 6日一天内连续发生 3次地震 :7月 2 6日 0 0时 1 3分 ,里氏 5 6级 ;0 7时 1 3分 ,里氏 6 2级 ;1 5时 56分 ,里氏 5 4级。这创造了日本地震史上的新记录。据日本气象厅测定 ,震中区在宫城县北部 ,震源深度约 1 2km ,是少见的内陆直下型地震。截至 2 6日下午 ,震区发生余震547次 ,其中有感余震 1 6 0次。这 3次地震最大瞬间加速度依次是 2 0 37Gal、 1 6 32Gal和 6 6 8Gal。日本历史上最大加速度 1584Gal是 2 0 0 0年 1 0月鸟取县西部地震创造的 ,这次地震大幅改写了纪录。据宫城县统计 …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震预报设备亟待充实加强──日本地震预报观测研究体制现状的补充介绍1991年,日本报纸等宣传媒介曾报道过东京都防灾会议汇总的有关目前日本首都圈若发生烈度6(日本气象厅标度)巨大地震时的灾害预测数据。该预测是假设在某个冬天傍晚6时左右,激烈的地震袭...  相似文献   

7.
据塔斯社1988年6月27日至8月6日发自东京的电讯报道:日本的本州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强度为日本气象厅7度烈度标度的1至  相似文献   

8.
曾于1979—1980年在我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进修的日本地震学者,现任日本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地震预知情报课调查官的石川有三先生,因研制成功了人机对话地震活动分析系统(SEIS-PC),以及在推进地震火山监测体制和预报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于1990年6月1日——日本气象纪念日,接受了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沟发生9.0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日本海沟发生的最大浅源地震,2013年5月24日鄂霍次克海发生8.2级巨大深源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发生的最大深源地震,这两次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地震危险性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板块以80mm/a的速度向西运动,在日本东北部地区沿着日本海沟和千岛海沟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简称IASPEI)于1985年8月19日至8月3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23届大会。会议共分15个专题,主要有地震危险性评定与地震预报、地震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太平洋与远东活动边缘带的结构与组成、构造活动岩浆化及变质的热问题、极地地球物理等等。有关地震预报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第一专题中。第一专题共有91篇报告,其分类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12.
对于减轻地震灾害与地震预报而制定了国家法律的有日本和美国,下面分别叙述其主要内容:“日本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为日本1978年第73号法律,于1978年6月15日公布。制定该法的目的是为在大地震震灾中保护国民生命,人身及财产安全,以加强地震防灾对策,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确保公共福利。日本首相可指定有必要加强地震防灾对策的地区为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国家为预报发生于  相似文献   

13.
1989年10月到11月三陆近海(日本岩手县近海)震群状的活动期间,11月1日发生一次较大地震(M7.1,日本气象厅)。Streckeisen 宽频带地震仪于1989年9月安装在筑波地震观象台,成功地记录到包括11月1日地震在内这一活动的完整序列。由于该地震仪的宽频特征以及大动态范围24位 A/D 转换器,所记录的地震图显示出各种有意义的特征,这无论对震源还是对构造都会提供有用的推断,甚至仅仅可以得到一个台站的地震图也是如此。在本文中,我们比较了在筑波记录的11月1日地震和10月29日发生的第二大地震(M6.5,日本气象厅)宽频带地震图,指出两个地震图中最初几秒记录恰好彼此重合,这可能意味着11月1日地震开始于类似10月29日地震那样的小得多的地震,但随后发展成一次大地震。  相似文献   

14.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气象厅观测部地震课报道:日本气象研究所地震研究部在东京大学、海上保安厅、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从1974年开始动工,经过5年艰苦努力,正式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并于1979年4月1日开始运用。这项“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作为日本第3次地震计划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经验性抑或确定性──关于内陆直下型地震预报的方向冈田义光内陆地震预报的必要性日本现在实施的第6次地震预报计划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推进地震预报基础研究与开发新技术”项中强调的有关内陆地震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给日本带来严重灾害的地震是发生...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读卖新闻》1977年6月8日刊登该报发自大阪的题为《准确的中国地震预报》的消息:在发生了唐山地震以后,第一个访问了中国的日本科学家代表团——日本地震学会派遣的地震学者访华团(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铃木次郎为团长)一行八人,于6月7日下午回到日本。该团副团长表俊  相似文献   

17.
南关东地区和东海地区,被地震预报联络会确定为加强观测区。这是因为该地区是日本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自古以来,经常遭受地震灾害,尤其是内陆发生的直下型地震比其他地区都多,并与沿日本海沟发生的海沟型地震(也可称为海洋性地震)一样,地震活动性较高。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认为,震源在陆地上的直下型地震是由于活断层所引起的。这种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将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协作下制定出运用最尖端的AI(人工智能)技术预报伊豆大岛、三原山等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的计划,并于1986年11月底召开了其基础部门——AI地震预报研究会的首次会议。具体方案将在今后进一步筹划制定,目标是在1988年春完成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雏型开发工作。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也有可能参  相似文献   

19.
日本《科学朝日》1979年2月号刊登原日本气象厅观测部长木村耕三撰写的题为《建立预防震灾的警报系统——对竹内与力武论战的一点看法》的文章,摘译如下:1.也要研究预报的缺点在《科学朝日》1978年9月号上,竹内均曾呼吁:“与其进行地震预报,不如搞水井建设”。在11月号上力武常次以“地震预报并非梦想”为题,对此加以反驳。如果对这两种论  相似文献   

20.
1 基本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北京时间)日本新泻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置:373°N,1390°W,震源深度33km。据美国地质调查局NEIC测定,此次地震震级为69级;日本气象厅测定的震级为68级。目前已发生有感余震共计440多次。2 构造背景  日本位于著名的环太平洋——被称为火环的地震活动板块边界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与几个不同尺度的构造板块相互运动有关,包括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鄂霍次克海板块以及阿穆尔河板块。10月23日的强烈地震发生在日本海沟东大约350km的鄂霍次克海板块内,在该海沟处,太平洋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