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仁 《地质科学》1976,11(4):323-331
喜马拉雅地区一直被传统地质学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古地槽区,属于劳亚和冈瓦纳两古大陆之间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具有很厚的古生代到老第三纪的海相沉积。本世纪上叶,魏格纳就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设想陆块之间曾有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可是大陆固定和海洋永存的传统观念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四川渡口地区选择了桐子林、金江火车站、盐边新村三个露头剖面,做了系统的孢粉取样及分析。本文就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古环境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2、1983年,笔者在广西来宾、合山地区进行考察时,在该区地层中先后发现了比较丰富的遗迹化石。这些发现,无疑会丰富我国遗迹化石方面的实际资料,并对判明该区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概貌,起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玻璃陨石和第四纪玄武岩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北部(琼北地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纪玄武岩,根据地质和地貌特征,风化壳发育程度,玄武岩和沉积地层之间接触关系以及玄武岩古地磁测量结果,可以分成四期(图1)。  相似文献   

5.
四川木里混杂堆积带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攀西裂谷西部边界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在木里地区发现了宽数十公里的混杂堆积带。这条混杂堆积带位于扬子古台块之西,向西与理塘晚古生代火山弧的弧前消减杂岩相接,位于一个大地构造上十分重要的部位。本文将对主要的观察事实做一报道,并对其地质意义作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最近十余年来,我国古地磁学工作者曾对南方震旦纪地层以及北方蓟县的元古代地层做过一些古地磁学测定,并且对某些地质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对再早一些时期岩石的古地磁学研究仍属空白。地球的基本磁场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它的参量必然反映地球的内部特征。按照地磁场的轴向地心偶极子假定,古地磁学的典型研究成果——视古地磁极移动轨迹应与地壳的构造发育演化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台中、下元古界一个颇为发育的地区,本文简要报道作者对分布在该区地质年龄约为-2300百万年至-1650百万年的滹沱超群和长城系的古地磁学初步测定结果,并结合太行山区元古代早期和中期的大地构造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氧同位素作为古高度计重建造山带的古高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水δ18Ow(SMOW)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高原南北δ18Ow(SMOW)由于水汽来源和水汽循环方式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央分水岭山脉为界,南部δ18Ow(SMOW)平均值为-15.6‰左右,北部为-8.6%左右;   南部氧同位素值随高度的平均变化率为-0.24‰/100m,北部为-0.15‰/100m。分别建立了藏北地区和藏南地区河水氧同位素和高度的关系,同时应用可可西里及昆仑山口现代食草动物牙齿釉质、尼玛盆地现代土壤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值对所建立的经验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这两个模型分别应用于藏北和藏南地区古高度的恢复是可行的,为今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定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东曲江-仁化地区早二叠世“当冲层”的放射虫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天锐  王乃文 《地质科学》1977,12(4):390-393
放射虫岩是指主要由放射虫壳体堆积的一种“化学-生物化学岩”。放射虫吸收海水中的硅质组成以含水的SiO2为成分的壳体。在放射虫岩中,常常还有海绵骨针和硅藻等生物遗迹。卡洛瑞(Carozzi,A.V.1960)把已发现的放射虫岩分为四种:砂质放射虫岩、钙质放射虫岩、铁质放射虫岩(红放射虫岩)和炭质放射虫岩(黑放射虫岩)。实际上放射虫岩主要是硅质为主。广东曲江-仁化地区早二叠世“当冲层”的放射虫岩是一种硅质放射虫岩,本文试就其成因、古地理环境的变迁及与成矿和古构造活动的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安欧 《地质科学》1982,(1):57-63
用X射线鉴定地质构造和古构造应力场,是从微观上研究地壳构造运动的新途径,能解决一些宏观方法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补充后者之不足。 迁西地区,有两翼东西延伸的山字型,成条带式分布的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构造,从它们的走向上看,对研究构造运动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辽河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冀鲁断块和胶辽断块的一部分,是在稳定地块上发育的第三纪古裂谷。选取热流值测定的红阳煤田三井田的井检23孔和944孔位于辽河古裂谷东斜坡北端(图1)。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中部和北部海域重力异常特征与地壳构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共同协作使用“向阳红”五号海洋调查船,利用西德GSS-2型海洋重力仪和我国的CHHK-1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在南海珠江口外海域(北纬22°—17°、东经113°50′—115°10′),进行约3000公里的海洋重力、磁力和测深。设计的测线方向为南北向,测线距为10海里。  相似文献   

12.
1982—1983年,作者对阿拉善断块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二年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断裂构造所提出的部分认识。阿拉善断块位于中国北部鄂尔多斯断块和塔里木断块之间,大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阿拉善盟所辖。东界为贺兰山西麓的亚洲中部经向断裂带,北界在德斯特乌拉和阿尔格林台一线,西南界为河西走廊北部的 NW 向断裂带。阿拉善断块上出露的最老地层为太古代的阿拉善群,由超镁铁质岩、基性火山岩和沉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13.
单林  张文智 《地质科学》1981,(2):164-170
作者对岩石中的熔融包裹体及其测温方法进行了实验,在淬火法测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对熔融包裹体的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李起彤 《地质科学》1965,6(4):383-389
地球上满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断裂,其中一部分,断到了地壳深处乃至地肉(Mantle)中,这类断裂通常被称为深断裂或主要断裂。关于这类断裂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W.H.霍布斯就已推想到某些地形特征可能与地壳裂缝有关。R.A.松德尔着重研究了线形构造(Lineament),强调了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线形构造的重要性,并认为沿它们进行的平移剪切运动(Rhegmagertese)是地壳的主导运动之一。深断裂这一术语是A.B.裴伟首先提出来的,在1956午,他又发表了两篇有关深断裂的总结性论文。 F.A.维宁.迈勒慈研究了星球性剪切网络及它与极位移、壳下对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应变-滑劈理(Strain-slip cleavage)一词,早在1886年提出。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术语,诸如滑劈理(Slip cleavage)、皱劈理(Runzel cleavage)、剪劈理(shearcleavage)、锯齿形劈理(Crenulation cleavage)等。  相似文献   

16.
辉石作为一种主要造岩矿物广泛出现于许多岩类中,在基性火成岩中它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平衡条件下辉石的产出条件及其有关的相平衡关系,前人已有大量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泥河湾层花粉分析谈南沟冷期等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下限问题是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故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分布在大同、阳原等盆地的泥河湾层,沉积厚,又有玄武岩穿插其间,剖面出露和接触关系清楚,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并有人类化石与石器,是罕见的第四纪典型剖面。近年来,我们对该区泥河湾层进行了花粉分析,现就其古植被、古气候和地层等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喜马拉雅山脉近期上升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希涛 《地质科学》1975,10(3):243-252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最长大和最年青的山脉之一。它以宏伟的规模和巨大的海拔高度强烈地影响着我国西藏地区以至亚洲中部自然环境的变化。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关怀下,曾对珠穆朗玛峰及邻近地区进行过多次考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1966-1968年,又进行了珠峰地区多学科的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宗笙 《地质科学》1985,(4):320-333
燕山运动为1926年翁文灏所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中生代地层、岩浆活动和构造形迹特征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讨论(表1)。燕山运动系指发生于侏罗、白垩纪时期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华北盖层主要的构造形迹,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华北地块显生宙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尽管对燕山运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燕山运动的分期,各期构造活动方式、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构造活动机制等,仍众说纷云,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川滇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地区系指云南东部、东北部,四川西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南起云南华宁,北至四川峨眉,长600公里,宽40—60公里,沿康滇古陆东缘分布的一个狭长条带。该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岩性单一、厚度大、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和解决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区之一(图1)。在云南东部前人对有关本问题曾进行过一定探讨,前文已有[1]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