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义忠  王徽  李明辉 《安徽地质》2018,28(1):33-37,42
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自然重砂自然金、辰砂、雄雌黄、重晶石等中低温矿物组合异常与火山热液型金矿密切相关,其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反映自然金局部富集受火山岩分布和火山构造的双重制约。盆地内自然金异常可以直接提示在矿源层中寻找原生岩金。  相似文献   

2.
我所与武汉地院(徐国风)于1987年12月编著的金矿研究专题报告中,报道了我们在宁夏金场子金矿研究中发现了世界上比较罕见的球粒状自然金。这种自然金经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其成色极高(平均达988)。从自然金切面的x射线面扫描分析,金在球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自然金的视觉反射率(Rvis)及反射色纯度(Pe)均高。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有色金属矿床中自然金的成色进行了系统论述.根据46个矿床近1000个自然金成色数据综合归纳,首先对Au-Ag系列矿物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并对各类型、各矿种、各矿床中的自然金成色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详述了影响自然金成色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玖芬 《地质与勘探》2011,47(5):823-827
本文论述了黄铁矿中晶格金、自然金、石英包体金的分离技术及测试方法,它可用于研究金矿载金矿物黄铁矿中不同赋存状态金与成矿的关系。运用本方法对胶莱盆地典型金矿中主成矿阶段黄铁矿三种赋存状态的金进行了测试,发现以自然金为主,且自然金含量比例差别不大,说明盆地中的金矿可能具有相同成矿流体和环境。通过对含矿与不含矿黄铁矿中离子晶格金含量研究,进行了靶区预测验证。研究发现黄铁矿中存在石英包体金,且部分金矿中石英包体金含量较高,普通测试方法可能丢失该类金,造成样品分析结果偏低,进而出现丢矿或资源量估算不准确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在研究甘肃寨上金矿床物质组分的过程中,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化学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发现了显微自然金颗粒。矿石中的自然金颗粒形态多样,粒度变化较大(5~150μm)。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金中Au=88.23%~92.73%,Ag=7.41%~9.08%,为含银自然金,成色905~926。金的载体矿物有砷黄铁矿、方铅矿、碲汞矿、铁白云石等。金的嵌布类型有粒间金、裂隙金和连生金3种。赋矿围岩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出Fe和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可能是寨上金矿床中存在显微可见自然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矿石物质组成及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背坞金矿床属贫硫化物石英脉型,该矿床有用组分唯有Au,自然金是Au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几乎集中富集了全部Au组分。虽然矿石中有极微量地银矿,并在方铅矿中发现可能还存在存在次显微金,但含量却微不足道,石英,黄铁矿,毒砂是自然金的主要载体,自然金成高色高,我以中粗粒裂隙金形式产出,粒间金次之,包裹金较少。  相似文献   

7.
甘孜嘎拉金矿位于川西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该矿床具一定规模。笔者对该矿床自然金的产出状态,以及超显微金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主要载金矿物和各类矿石中的分布特征初步研究后,认为该矿床的金只有少量呈显微自然金形式赋存,大部分都是以超显微金的自然元素金混入各类载金体中,金的赋存状态指示该区金物源广,具良好的找金前景。  相似文献   

8.
湘西沃溪钨锑金矿床超纯自然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沃溪钨锑金矿床产有自然界中十分罕见的超纯自然金。超纯自然金的Au含量在99 %以上 ,Fisher成色接近1000。自然金中含有Ag、Pb、Zn、Cu、As、Sb、Hg、Bi等显微化学组分。与一般自然金相比 ,超纯自然金的Ag 含量显著偏低 ,而Pb、Zn、As、Sb、Hg、Bi等显微化学组分含量趋于偏高 ,且较稳定。理论分析表明 ,超纯自然金的形成与强氧化性的酸性成矿流体有关。流体中金、银主要以MeCl2-(Me=Au或Ag)的络合物形式迁移。推断矿床成矿可能与区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
自然金与自然铋以及与铋碲化物的共生,广泛出露在热液金-硫化物、金-碲化物、金-铋黄铁矿类等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中.在东外贝加尔、中亚、亚美尼亚等地的矿床中,金与铋、碲矿物的共生就是一个实例.金与铋碲化物的联系是最典型的.自然金和铋碲化物结晶作用在时间上的接近以及作为金沉淀剂的碲、铋矿物的作用决定了这种联系.但是金与这些矿物相关的原因仍旧研究得不够.关于这一问题的实验数据为数很少.  相似文献   

10.
云南鲁史取得找金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精准填图,在云南凤庆鲁史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灰岩中发现金矿化体。并在黄铁矿化灰岩矿石的重砂矿物中发现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和树枝状,粒度为0.04~0.2mm,成色在98%左右。另外,在方解石脉中也发现次圆状包裹金,金中含椭圆状黄铁矿包裹体。自然金的发现,表明金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海南、江西、湖北、河南、新疆、浙江、山东、辽宁等27个省185个典型金矿床的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重砂矿物对金矿具有良好的响应,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铅矿、辰砂等对寻找金矿具有指示意义。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床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不同,斑岩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重晶石+闪锌矿+白铅矿+金红石,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辉锑矿+毒砂+雄(雌)黄,而造山型+矽卡岩型+热液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标型指示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辰砂。不同区域的金矿床反映出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也各有差异,闪锌矿为南方各省金矿床的特征矿物,辰砂和白钨矿为北方地区金矿床的特征矿物,重晶石和白铅矿为西部地区金矿的特征矿物。综合研究认为,自然重砂具有直接找矿和指导找矿的作用,按照特定成因类型和区域金矿床所建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对建立矿床找矿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礼县上坝金矿床是甘肃省近年来在南秦岭微板块发现的矿体规模较大、主要赋矿岩石为硅质岩、氧化带深度大、矿石可浸出性好、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通过对上坝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及载金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载金矿物主要为石英。褐铁矿、粘土矿物和少量碳质矿物也含金。金的赋存形式为粒间金和裂隙金。金矿物的形成富集与硅化一硫化物交代充填作用关系密切,矿床成因为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金矿物及其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主要有:(1) 独立的金矿物;(2) 呈胶体(粒径约0.1—0.5微米)或准胶体(粒径约5—20微米)分散于其他矿物中;(3) 以原子的形式作为其他矿物的固溶体混入物。例如,黄铁矿中的金,部分可能呈间隙固溶体赋存在黄铁矿晶格中;(4)  相似文献   

14.
甘肃寨上金矿床矿物组成特征与矿质沉淀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笔者通过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扫描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确认金矿床中矿物组成相当丰富,既有大量硫化物、硫盐、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钨酸盐,又有碲化物、自然金属及多金属互化物。除常见矿物为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石英、白钨矿、方解石、菱铁矿、铁白云石和重晶石外,笔者还鉴定出在卡林型金矿床较少见的一些矿物,如硫铜锑矿、车轮矿、辉锑铅矿、辉钼矿、碲汞矿、碲镍矿、Cu-Zn-Ni-Sn-Fe的金属互化物和白钨矿等。矿石中矿物种类较多,组成较复杂以及存在显微自然金,构成寨上金矿床的一大特色。赋矿围岩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以及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是寨上金矿床中存在显微可见自然金的最重要因素和金沉淀富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卡林型金矿的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粘土矿物,其次是毒砂和石英。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秦岭地区存在有单体金。金主要赋存在含砷的铁硫化物相中。氧化矿石以游离金大量出现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包村和朝山金矿床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属于夕卡型岩金矿床,侵入岩体分别为包村石英闪长岩体和白芒山辉石闪长岩体。通过矿相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对矿床中的自然金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矿床中,金矿物均以独立的自然金颗粒形式产出,且常具有“银边结构”,但在自然金的嵌布方式、载体矿物、形态、大小、金银含量变化和成色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别。根据自然金的不同特征,对金矿床的成因进行分类,包村金矿床属于Cu-Au共生,而朝山矿床为Cu-Pb-Zn-Au共生型金矿床。不同矿床不同的金产状主要是由于金的运移、络合物种类、温度、pH和金银络合物活度比值等因素赞成的。此外,包村矿床和朝山矿床在地表均遭受氧化作用形成表生矿床,其表生金成色均明显高于原生金,且成分均一。  相似文献   

17.
狮子山矿田矽卡岩型金矿铋矿物与金矿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包村和朝山金矿床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成因上属于矽卡岩型金矿。矿相学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两矿床中的铋矿物以自然铋、辉铋矿为主,其次为碲铋矿、硫铜铋矿、辉铋铅矿等;铋矿物作为主要载金矿物.与自然金紧密共生;包村矿区Bi-Au相关系数为0.69,铋矿物与金矿化关系非常密切。成矿流体相分离引起的热液硫逸度fs2降低,可能是黑铋金矿分解成金和铋,并最终导致金与铋矿物密切共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砂金水化学成矿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星  张玉峰 《黄金地质》2001,7(2):20-22
通过从砂金矿和原生金矿中自然金在粒度、形态、成色等方面特征对比,两类矿床中自然金成色的关系研究以及砂金过采区再生产意义的分析,对砂金水化学成矿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金在表生条件下可以活化、迁移、再生富集成矿,砂金的水化学成矿作用在诸种成矿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The deposit under study is a hydrothermal filling-metasomatic vein type lead-zinc-silver deposit, in whichgold and silver can be recovered as by-products. These metals mainly occur as microgranular native gold,electrum, stephanite, acanthite, pyraragyrite, freibergite, and native silver. Gold minerals tend to be associatedwith galenobismutite, native bismuth and unnamed Bi_2Te. They are either enclosed in pyrite, marmatite,iron-bearing sphalerite and galens or fill the microfissures of these minerals. Silver minerals usually occur incleavages or fissures of galena, marmatite and pyrite, but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gold and bismuth minerals.Gold and silver mineralizations occurred later than lead and zinc, while the silver mineralization was precededby that of gold.  相似文献   

20.
Here we report the occurrence of some uncommon mineral assemblages including pääkönenite, aurostibite, native arsenic, native antimony, and native bismuth found in the Baogutu gold deposit in the western Junggar, Xinjiang, NW China. The mineralization could be generally sub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gold-bearing quartz-vein type mineralization and disseminated mineralization in the wall rocks. The sulfide minerals in gold lodes commonly include pyrite, arsenopyrite, marcasite, and stibnite. However, the L7 lode in No. 4 orebody and the L1 lode in No. 11 orebody of the Baogutu gold deposit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ir mineral assemblages. The L7 lode contains native arsenic–quartz veins in shallow levels and stibnite–quartz veins at depth. Gold-bearing minerals (electrum, native gold, and rarely aurostibite) mainly coexist with pääkönenite, stibnite, native arsenic, and native antimony.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s- and Sb-bearing minerals was likely to have consumed H2S from the hydrothermal fluid, which probably triggered the precipitation of native gold. The L1 lode consists of several discontinuous sulfide-dominated lensoid orebodies. The massive sulfide ores that produced most of the gold resource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timate association between native bismuth and native gold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