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南黄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及环境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我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地层的对比研究,我们选择了南黄海陆架区及其沿海平原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区.1983年秋和1984年春夏,在南黄海水深30—50米之间施工了三个深度分别为114.60米、109.22米、32.93米的三个取芯完整的钻孔.在苏北平原沿海施工了两个深度为402米及460米的达到基岩的钻孔,1984年冬,又在南黄海完成了1145公里的浅层地震地层剖面测量、旁侧声纳扫描及测深为内容的浅层地球物理调查及柱状样、表层样、古生物及底栖微体生物活体取样等为内容的浅层地质调查.研究范围是E124°15′以西,N32°12′至34°56′之间的海域(图 1).本文以海上调查资料为主,结合海上钻孔的部分资料,对南黄海陆架上部沉积及其环境演变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的第四系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钻孔岩心沉积物的岩性、孢粉与微体古生物组合特点、古地磁极性、14C测年数据、氨基酸含量及浅地层记录图谱变化等为依据,将胶州湾的第四系划分为大窑组(20~11kaBP)、海西组(11~8.5kaBP)、大沽河组(8.5~2.5kaBP)和胶州湾组(2.5~0kaBP),并与黄海、渤海及其沿海平原的晚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中国陆架区属于堆积型浅海,其高速率沉积中的孢粉化石是地层划分,重建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指标。我国陆架海区孢粉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东部海区(渤海、黄海及东海陆架)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成果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而南海陆架海区与深海孢粉学研究自20个世纪90年代同步发展,已取得较显著成果。现代孢粉的来源及传播过程研究是正确解译地层孢粉的前提,我国陆架区主要通过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探讨孢粉分布规律及传输路径,研究范围多集中在海区近岸或河口区,因此,覆盖更广陆架区的多角度(表层水体及空气孢粉)探讨孢粉物源及典型孢粉—藻类环境意义的工作亟待加强。同时,陆架区第四纪孢粉记录相对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阶段,且利用低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划分地层并定性恢复孢粉陆源区植被—气候及陆架海环境变化,深入认识我国陆架区的环境过程需要重视较长时间尺度或高分辨率的孢粉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讨论了区内活动断裂的时空展布及一般特征,NNE—NE向继承性活动断裂是渤海海域及沿海大陆的主导构造,北黄海断裂活动与渤海相似,南黄海则以NEE向为主,苏北陆地及其近海兼有NNE—NE和NW向。资料表明,断裂的水平运动量大于垂直运动量,从各自的沉积厚度所估算的沉积速率说明早、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强度是很近似的,因而华北和渤海区由走滑正断层反映的水平运动和差异升降运动仍处于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东端,属南北过渡带(如图1)。本区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地貌的研究,对于南黄海以及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的历史,对于中国海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平原第四纪磁性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江苏沿海平原7个钻孔的第四纪磁性地层进行了划分。黄海近岸部分的钻孔,布容时沉积速度较大,松山时较慢或近于缺失;平原中部的钻孔,布容时地层均不发育,松山时则较厚,这表明它们所处的构造单元、地质基础和沉积环境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由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郑光膺副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浅海及其相邻陆区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一书,1989年了月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40万余字,本书是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体编写的.本书通过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孢粉古气候、年代地层学、氧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磁性地层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多种手段对南黄海陆架区及其相邻苏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表层沉积,柱状岩心及钻孔岩心,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总结与综合,论述了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及相序列特征;对海侵层进行划分,提出距今180万年以来的8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李国刚 《海洋学报》1990,12(4):470-479
本文使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了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陆架、冲绳海槽、南海北部陆架及北部湾7个海域中的表层沉积物样品300余个.完成了中国近海粘土矿物分布图,给出了粘土矿物在各个海区中的平均值.从粘土矿物的组成分布规律来看,中国近海粘土矿物的分布格局不仅证明了它与前人所述的成因环境及物质来源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发现残留沉积区域内,粘土矿组物合往往以绿泥石、伊利石含量较高而高岭石、蒙皂石含量较低为其显著特征.这意味着,海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分布特征不仅能反映其陆上成因环境及其入海后的搬运途径,而且还能指示残留沉积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海、渤海埋藏古河道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更新世以来,我国北方陆架海区受冰川气候变化的影响,曾经发生过多次沧桑变化及陆海变迁,黄海、渤海陆架区在冰川时期多次裸露成陆。当时陆架区发育的河流受后期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淹没在海底,进而埋藏于不同厚度的海相沉积物之下,成为陆架区的埋藏古河道。Лeнд?epr(1972)曾认为低海面时期黄河只流入渤海而没有进入黄海,在黄海北部发现的古河道是古鸭绿江。近代我国陆架海区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研究中,又有许多关于埋藏古河道的报道(耿秀山,1981;秦蕴珊等,1988;李凡等,1991);根据古河道出现的地理位置,以及部分沉积学标志提出,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期,古黄河曾经在南黄海陆架自北向南流动(李凡等,1993)。杨子赓(1985)根据浅地层地球物理测量资料推测,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期古长江自苏北弶港附近向北东方向延伸,可达北纬34°30′左右。近年来又有人提出,末次冰期时期气侯寒冷、干燥,陆架区处沙漠化环境。这样,晚更新世末期,渤海、黄海陆架区有无河流,陆架上发现的古河道是哪个水系的河流等便引起许多学者的思考。关于晚更新世末期的古地理环境问题尚有待于深入调査研究。然而,近期多次发表的大量高分辨地球物理调查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在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期有埋藏古河道已经基本上达到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埋藏古河道的属性,即研究古河道属于哪个水系已经成为研究我国北方陆架海区沉积作用发育历史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根据埋藏古河道区的样品,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其物质来源,进而判断古河道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的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漫长而曲折,全程约32000公里(包括岛屿岸线).沿海除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三大平原外,还有许多狭长的小块沿海平原,它们与中国坦荡的大陆架相连,伸向太平洋.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地区有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如台湾西部云林县北港地区第四系海相沉积厚达686米;华北平原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也厚达400—500米左右.这些海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对中国及其沿岸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地理变迁的解释、新构造运动的判别,都有很大意义.近年来作者对辽宁、河北、浙江和福建等省区45个钻孔(图 1)的微体动物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配合对这些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还对我国24个现代陆上水域进行了有孔虫概略调查,同时参考了兄弟单位大量资料,对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及上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4月,中国陆架区第1个科学深钻——南黄海CSDP-2孔科学深钻正式开钻。钻探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负责钻探工程,预计施工工期为6~10个月。2013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曾在南黄海陆架区成功实施了CSDP-1科学钻孔(孔深300.1m),获取了完整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而本次科学  相似文献   

12.
黄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古土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中存在有古土壤,它们在物质组成、地球化学等方面具有古土壤发生学的一系列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与我国大陆上黄土堆积物中的古土壤相似.本文讨论了此种古土壤的成土作用、分布和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3.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地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敲定了井场调查合理区。同时,在调查区对限制钻探工作的地貌类型和地震相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钻探位置。另外,还根据调查区单道地震的特征对首钻300m钻孔的纵向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实施第四纪地层全取心钻探提供依据。近日,海上300.1m钻探取心的成功实施,表明孔位选取和沉积地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普林斯顿(POM)模式,采用不同的垂直混合方案并考虑太阳短波辐射的作用,对渤海、黄海夏季垂直热结构进行了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季波浪混合控制着渤海、黄海上混合层的形成,加入波浪混合能明显改善陆架浅海的夏季温度垂直结构。太阳短波辐射对渤海、黄海夏季上层垂直热结构有一定的作用,研究夏季海洋上层垂直热结构应该包括太阳短波辐射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水深相对较深的黄海。  相似文献   

15.
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 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黄、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区,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有着广泛的分布,卤水的储量、储层结构及水化学特征随着各海岸区岸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卤水赋存区所经历的第四纪古海洋环境、古气候环境、地貌及构造活动的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并受地下和地表水体混合作用的影响。在中国北方主要有两大类海岸地貌单元,滨海平原海岸和基岩港湾海岸。渤海三大海湾沿岸都属于滨海平原海岸,第四纪地下卤水呈连续的平行海岸线的带状分布,矿带宽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受陆向山前冲、洪积平原区的地下淡水径流及海…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海域(东海、黄海、渤海)濒临西太平洋,绝大部分为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陆架区,只东南部冲绳海槽为水深2000多米的半深海区。 一、中国东部海域的构造分区 渤海,黄海坐落于中朝古陆陆壳内部,海区基底为前古生代变质岩系,大致相当于陆上的泰山群、朐山群和朝鲜的太白群。中生代构造断裂活动使陆壳解体成块状结构,各块体的差异性运动,形成分割的沉降盆地,其基底最大埋藏深度达7—9公里。其上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主要是陆相碎屑岩,夹海相层,更新世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玉木冰期后,海平面上升,海水全面覆盖渤海、黄海区,为浅海相沉积。因此,渤海和黄海乃是欧亚板块内部由断陷形成的海区,称之为陆陷海区。 东海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陆架浅海区,另一部分是冲绳海槽半深海区。陆架浅海区水深在200米以内,地形平坦,是中国大陆向东海的自然延伸。其磁场特征与相邻的  相似文献   

17.
中韩合作南黄海第四纪地质对比研究之进展PROGRESSOFSINO-KOREAQUATERNARYGEOLOGICCORRELATIONSTUDYOFTHESOUTHYELLOWSEA黄海是典型的冰后期的边缘海,中韩两国共享南黄海陆架。黄海及其陆架对...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验风场模型刻画夏季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的风场,利用数值模拟开展孤立气旋强度和移动路径对渤海内风暴潮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的影响,渤海中3个海湾的最大风暴潮分别发生在各湾顶附近的葫芦岛站、黄骅站和潍坊站,渤海海峡内最大风暴潮对气旋路径的敏感性较小。渤海沿岸潜在最大风暴潮与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强度存在幂指数相关关系■。初步分析得出造成渤海内海湾和海峡较大风暴潮的孤立气旋的移动关键区域分别为威海市东南附近海域、烟台市东部及威海市北部沿海海域、烟台市东部沿海海域、青岛市东部—威海市南部沿海海域。  相似文献   

19.
海州湾南岸第四纪海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的东端。本区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地貌的研究,对于我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陆变迁及南黄海与中国海的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均有直接关系。二十多年来,许多单位相继在海州湾沿岸及南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海岸带特征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沿海岛屿6000多个,岸线长达14000多公里、渤海是我国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四海总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沿海地区的陆地由平原和丘陵组成。长江、黄河、珠江等江河,每年以1800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携带20多亿吨泥沙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