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探讨地气成矿元素分布特征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示踪方法在地气物质来源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黄土覆盖区蛟龙掌矿区不同介质的成矿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体上方地气异常元素与矿石富集元素一致;背景区地气样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于异常区和其他固体介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地质体、分析环境和空白)的影响。异常区地气样品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矿石相似,受到了矿体的影响;异常区地气样品个别稀土元素分布与固体介质差异很大,可能与分析精度不够和捕集效率太低有关,只要不断改进稀土元素分析方法和捕集效率,稀土元素示踪方法可提供地气物质来源信息。  相似文献   

2.
提高地气探测灵敏度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东长排铀矿勘查区,针对矿体品位低、矿体小、埋深大等特点,改进了动态地气测量方法.采样时,通过双捕集器串联,在不延长采样时间的情况下使地气采样量提高了约50%;在进行ICP-MS分析前,对地气样品进行浓缩处理,可以将样品中的元素浓度增加3~11倍,该方法使地气中低浓度元素更易于检出,并有效降低了分析误差.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动态地气测量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探测灵敏度,进而提高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3.
铅同位素示踪是采用铅同位素作为示踪剂,根据有关岩石、矿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判断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利用铅同位素示踪地气物质来源,采用ICP-MS测试方法,对山东邹平王家庄斑岩铜矿区矿石、围岩、土壤等介质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地气样品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发现矿体上方地气异常样品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表明地气异常样品中的铅主要来自深部矿体,且捕集剂空白和其他影响因素对地气异常样品中铅的干扰较小,其铅同位素组成更接近于矿石。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哈密和甘肃安西县交界地带的金窝子210隐伏金矿上方,运用泡塑捕集器和液态捕集液进行大比例尺地气测量,深入研究地气测量方法在野外的应用。试验结果显示,隐伏金矿体上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Au地球化学异常,并伴随Cu、Pb、Fe等成矿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异常与覆盖层厚度、矿体产状、构造等因素相关。地气法捕集的微量物质的稀土配分模式与210金矿矿石样品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证明了捕集的微量物质来源于深层隐伏矿体,体现了地球化学深穿透方法在戈壁地区隐伏矿产勘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隐伏断裂上方地气异常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地气测量技术是捕集并测定地下上升气流中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来揭示较深部地层的信息。文章论述了不同类型隐伏断裂上方地气异常的特征,主要可概括为:(1)地气异常元素组合具有相似性,主要元素为W、Sb、La、Sm、Co、K和Na等微量元素和造岩元素。对隐伏含矿破碎带,除出现上述元素地气异常外,还叠加有与矿化密度相关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地气异常。(2)在地气异常形态上,主要呈现异常“群”的分布特点,异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X03号矿体和烧炭沟矿体2个隐伏矿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吸气法,以5%稀硝酸溶液作为捕集剂进行地气测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气捕集液中Li、Be、Rb、Cs、Na、B等元素在矿体上方出现多点连续的组合异常,可以指示地表以下30~100 m的隐伏矿体。X03号矿体35号勘探线上,地气中成矿元素异常与土壤中元素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表明地气异常并不是土壤元素含量所形成的,而是来源于隐伏矿体,是隐伏矿体的直接信息反映。地气异常表现为顶部异常特征,隐伏矿体位于异常的下部。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采用地气测量技术寻找隐伏矿体时,在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法等地球物理资料,可在地气异常的上方布置钻探工程进行钻探验证。  相似文献   

7.
某些景观区隐伏金属矿地气法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采用液体捕集剂以来,经过试剂提纯、使用超净环境和捕集装置的改进,地气观测精度得到很大提高,不仅证实了隐伏矿上方地气金属元素异常存在,而且在实际找矿中获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通过介绍黄土覆盖和冲积平原区隐伏金属矿矿床上方地气元素分布特征,说明地气测量能够用于该类条件下隐伏矿勘查,可望为类似景观区矿产勘查提供有效地球化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地气测量原理及其在隐伏铀矿找矿领域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地气测量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地气测量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隐伏矿产勘探方法,目前地气测量在隐伏铀矿找矿中还属于起步探索阶段。地气垂直上升过程中能够将矿体相关金属元素纳米颗粒携带至地表,从而在矿体垂直投影地表处形成元素异常晕,结合这些异常元素即能够反映出深部隐伏铀矿体(或其他金属矿产)相关信息。地气测量能探测覆盖层下深达千米尺度的隐伏矿体,可用于小比例尺勘查、大比例尺普查和详查阶段及矿体定位。现阶段,地气测量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1)对于迁移过程中穿透介质(覆盖层)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建立完善的数学理论模型;(2)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较为准确、实用的地气测量模型,很难进行可控性、重复性和对比性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有必要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实体模型,为地气测量机理研究提供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持;(3)国内地气铀含量分析均采用实验室分析,分析成本高,为了推广地气测量在铀矿找矿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需要对捕集溶液以及取样、测量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适合不同铀矿地质构造区的野外地气现场快速测量方法,实现野外地气现场快速、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9.
申家窑金矿床地气测量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佳 《地质与勘探》2016,52(4):667-677
河南申家窑金矿床属典型的蚀变破碎带型金矿,矿区大部分被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文章通过偏光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矿石成分化学分析等方法,认为申家窑金矿床的主要金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主要载体矿物为石英、黄铁矿和方铅矿。作者在总结矿床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地气测量在该隐伏矿床上方黄土覆盖层的勘查效果。地气测量使用泡塑为捕集介质,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元素空间分布图。元素空间分布图表明Au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同时Cu、Pb、Zn等成矿伴生元素也存在异常。综合矿床矿物学的研究结果和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地气测量异常为矿致异常,地气异常结果能够指示深部隐伏矿体的产状。地气测量方法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之一,在研究区能够反映深部矿化,可以应用于黄土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床。  相似文献   

10.
汪明启  高玉岩 《地球化学》2007,36(4):391-399
地气测量方法能够用来勘查隐伏矿和盲矿,但由于其机理还处在假说阶段,方法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质疑.研究地气物质来源有助于对地气形成机理的认识.采用超净环境控制、高纯酸提纯和高纯制水等方法,成功地实现捕集材料空白Pb小于0.5 ng/mL.利用美国国家标准局SRM981铅同位素标准物质和SRM982富集铅同位素稀释剂,采用ICP-MS法首次实现低含量地气铅同位素比值的测定.矿区黄土、红层、围岩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由质谱法测定.结果显示,背景区地气样品由于铅同位素含量低,其铅同位素组成偏离矿区已知地质母体,可能主要受到捕集剂空白干扰所致;异常区地气铅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于背景区,样品点位于近矿围岩和矿石硫化物之间,且更靠近矿石硫化物,说明异常区地气样品有深部矿石硫化物铅的加入,从而为地气用于覆盖区矿产勘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不同钠吸附比(SAR)条件下滨海含水层胶体释放规律, 采集天津平原区代表性含水层土样, 采用室内批实验和土柱实验, 研究胶体释放浓度和释放量的动态特征, 识别不同含水介质胶体释放的差异性, 同时分析胶体颗粒释放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在NaCl和CaCl2混合溶液系统中, 含水层含水介质胶体颗粒的释放与地下水溶液所含阳离子价态有关, Ca2+含量越高, SAR越小, 胶体越不容易释放出来, Ca2+对胶体释放的抑制作用越强烈.土柱实验表明不同吸附比情况下粉砂和中砂胶体释放浓度均很小; 当地下水中SAR为0和8时粉土胶体释放很少, 当溶液的SAR为∞时胶体有明显的释放, 释放浓度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52个孔隙体积数瞬时达到峰值73.76 mg/L, 然后缓慢减少, 最后累积释放量达0.13 mg/g.胶体释放过程中, 粉土、粉砂和中砂渗透性损失分别为98.2%、86.7%和95.9%;含水介质渗透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释放的胶体颗粒在空间上重新分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毕亚杰  田钢 《江苏地质》2020,44(4):442-446
应用地质雷达划分地层的主要依据是地层介质的电性差异,介质间的电性差异越大,地层界面越容易分辨。但在实际雷达探测中,某些介质虽然具有不同的电性参数,但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异常信号,这为地层划分工作带来困难。根据钻孔土芯测量出不同地层的电性参数,获取地质雷达探测的前提条件,对良渚遗址群莫角山红烧土遗址进行雷达数据采集,经预处理后分别进行常规数据处理和纹理属性提取分析,对比发现属性分析在地层划分上比常规处理方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重力坝坝基沿软弱结构面滑动失稳的非线性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于存在单组软弱结构面的坝基深层抗滑问题,考虑了坝基软弱结构面介质在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的复杂弹脆性(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属性,用突变论建立了坝基沿单软弱结构面滑动的尖点突变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分析,发现坝基滑动失稳主要取决于软弱面上复杂弹脆性介质和应变软化介质在应变软化拐点处的刚度比k、材料的均匀性指标m及几何力学参数;并给出了发生突变失稳的充分力学判据,指出传统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指出库水水位上升还存在一种降低介质材料刚度比k的新机制,从理论上阐明,坝基滑动突变失稳的发生相应于水位峰值,在时间上可能具有滞后性;而工程处理措施的实施除提高坝基软弱结构面抗滑能力外,还具有一种增大材料刚度比k的新效应,使得滑动失稳更不易发生。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核素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从受关注的放射性核素、不同介质及实验模拟等方面,对当前放射性核素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提出了今后放射性核素迁移的重点研究方向:①核素在多介质之间的迁移研究;②核素在三维空间的迁移模式研究;③核素在非均匀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特别是对其滞留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双相介质AVO方程及参数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2种双相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方程组,推导出了单相/双相分界面(储层顶界面)、双相/单相分界面(储层底界面)和单相/单相分界面(两种致密岩层分界面)3种类型分界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方程组,形成了从单相介质到双相介质较全面的AVO方程组;推导出了双相介质参数(A,N,Q,R,ρ11,ρ12,ρ22,)与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孔隙度以及流体类型(油、气、水)之间的关系式,为双相介质AVO理论走向实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设计了3种类型的岩性分界面,分别用双相介质AVO方程和Zeoppritz方程计算了各类界面的快纵波反射系数曲线,证实了Zoeppritz方程是双相介质AVO方程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16.
冯文光 《矿物岩石》1998,18(3):58-62
本研究提出了考虑续流和污染类似于麦金利图版的新图版。这种新图版既适用于压降试井,又适用于压力恢复试井;既适用于具有高传导的垂直裂缝试井,又适用于致密低渗透储层试井分析;既适用于单一介质,又适用于双重介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观测质量,本文结合大柏舍地震台电测深资料,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分析了该台站对称四极装置深井地电阻率观测时影响系数随电极深度和观测极距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大柏舍台现有的深井地电阻率观测水平测道虽然能有效地抑制来自地表的干扰,但是由于观测极距较小,不能很好地反映深部介质电阻率的变化信息;垂直测道因电极埋深位于地下水位变动层位,观测数据受地下水位波动影响较大,较难识别来自深部介质的信息。为有效地记录可能的孕震信息,水平测道极距AB/2取250~350 m、埋深H>150 m能满足需求,并建议增加NS向水平测道观测。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酯的分子结构对酯基钻井液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分析脂肪酸酯分子中酯基基团数、饱和度、分子构型、分子量大小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基础上,选取了6种饱和脂肪酸酯作为研究介质,测试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介质的粘度与密度,分析了影响介质粘度与密度的机理,得出了在低温下介质的粘度大小主要取决于脂肪酸酯中脂肪醇分子链的长度。介质密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脂肪酸酯的分子量,与脂肪酸酯中酯基的位置、α氢的活泼性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9.
后寨河流域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与地下径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勇 《中国岩溶》2001,20(1):17-20
通过脉冲试验,采用测站脉冲响应曲线及流量衰减曲线分析,对后寨河流域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主要发育有溶隙- 溶管网络、较单一溶管以及溶隙网络三种含水介质结构,而且以溶隙、溶孔为主,其占含水介质体积的比率可达83.1%~96. 9%,而岩溶管道含水介质则只有3.1%~16.8%。不同含水介质的水文地质特征差异很大,溶隙- 管道网络水位上升快而衰减慢,水位变幅小;较单一溶管水位上升快而衰减亦快,水位变幅较大;而溶隙网络水位动态变化则介于前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半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碘、溴、硒和砷等非金属元素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不同介质中碘以及溴、砷、硒不同形态对测定信号的影响。比较并讨论了在纯水溶液、0.07mol/LN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