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会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王迎春  葛国庆  陶祖钰 《气象》2003,29(9):23-27
利用1951~2000年北京6、7、8月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夏季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的逐月、旬、候的分布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北京夏季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发生概率分别为1/10和1/20,是一个适宜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和7月份,逐候分布呈双峰型,分别在6月第6候和7月第5候。闷热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逐候分布也呈双峰型,分别在7月第6候和8月第2候。6月份高温天气较多,但闷热天气很少。8月份高温日数非常稀少,但闷热天气日数还有一定数量。每年至少出现一次持续2天的高温天气,另外还非常有可能出现一次持续3天或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0.84次/年)以及一次2天及2天以上的持续闷热天气(0.88次/年)。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的平均持续日数均约为3天。8月中、下旬,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出现的概率都非常小,是最适宜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08年克拉玛依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资料,分析克拉玛依高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克拉玛依高温日年平均为28.4d,各年日数变化波动很大,最多年份达49d,最少年份为11d。持续高温过程年平均4.3次。高温日、持续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温天气的频次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研究显示,克拉玛依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持续高温天气过程500hPa高度场主要表现为三种环流类型:北支锋区偏北型环流,多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二脊型,多产生极端最高气温大于40℃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一脊型环流,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和环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8年克拉玛依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资料,分析克拉玛依高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克拉玛依高温日年平均为28.4 d,各年日数变化波动很大,最多年份达49 d,最少年份为11 d.持续高温过程年平均4.3次.高温日、持续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温天气的频次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研究显示,克拉玛依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持续高温天气过程500 hPa高度场主要表现为三种环流类型:北支锋区偏北型环流,多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二脊型,多产生极端最高气温大于40℃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一脊型环流,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利用FY-2E卫星云图、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甘肃省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比分析两次发生在8月中旬及相同气候背景、相同地形条件下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2014年8月16—17日和2015年8月11—12日)。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有所区别,分别由高空冷平流强迫和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高空冷平流强迫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落区较为分散,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的强降水落区则更为集中;高空冷平流强迫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比低层暖平流强迫低,而低层暖平流强迫引起的垂直速度强度弱于高空冷平流强迫;在大致相同的地形条件下,水汽条件是发生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因素,在这两次大气环流背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水汽条件好的天气过程雨强更大,短时强降水出现站次也更多。  相似文献   

6.
1997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气象》1998,24(4):22-25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偏暖,1997年又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本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气候受到重大影响,特别是热带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气候异常,高温干旱、暴雨洪水事件此起彼伏,连续不断,造成严重灾害。欧洲、北美前冬和春季严寒多雪;欧洲夏季暴雨频繁,中欧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国北部和朝鲜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地区发生了一百多年来最严  相似文献   

7.
基于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四川攀枝花4个国家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对攀枝花市2019年6月5~12日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陆高压、地面热低压是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小,冷空气活动受阻,利于对流层中低层强大而持久的暖脊或暖中心发展维持,为持续高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极为干燥的环境大气、晴空辐射增温和辐散下沉运动是造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攀西地区的山地地形对持续高温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并行版本,对2006年7—8月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干旱气候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RegCM3能够较好地模拟出2006年夏季盘踞在中国大陆的副热带高压,同时模拟的暖区位置、范围及强度与实况也较接近。相关性检验结果也表明,RegCM3对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9.
邕宁夏季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对邕宁2004年夏季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阐述,对高温天气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稳定的副热带高压与热带风暴共同影响是本次高温过程的主要特点,持续稳定的下沉气流,也是造成高温天气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夏季浙江省高温干旱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羱  桑悦洋  张立凤 《气象科学》2015,35(2):140-149
利用浙江省10个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160站的降水资料、NOAA的ERSST和OLR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至8月发生在浙江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各站的高温日数、高温持续日数、持续无降水日数、干旱指数都远超历史同期纪录,降水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南亚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东侧脊点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西侧脊点位置偏西;东亚季风异常偏强及其造成的水汽辐合偏弱,是高温干旱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7月底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西伸及8月异常持续偏西对浙江8月持续高温干旱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与同期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增暖、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加强有关,后者通过EAP/PJ遥相关型对前者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温州地区夏季高温气候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10年温州地区夏季高温资料,建立温州地区高温过程时间序列,探讨温州地区的高温气候特征和主要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日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从高温日的年际变化看,温州地区夏季高温自2003年后出现了突增,危害性高温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温州地区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当本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且为偏西气流,低层有暖中心配合,且日照时数比较长时,将会出现危害性高温;当副热带高压减退温州地区处于西南(或偏西)气流中,850 hPa温度场上华南处于20 ℃(或以上)的暖区(舌)控制时,日照时数长,本区也易出现高温天气,但出现危害性或强危害性天气的概率较低,此类高温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旬末到7月上中旬;台风等热带低值系统外围的偏北气流引起的强烈下沉增温作用,也会导致温州地区出现高温。  相似文献   

12.
2021年秋季江西出现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多项气温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10月1—5日全省仍出现20站次危险性高温天气。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MICAPS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罕见秋季异常高温天气的过程的特征及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江西秋季高温天气的主导系统,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盛行的下沉运动产生大气绝热加热是此次秋季异常高温的主要形成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偏强以及南亚高压撤退时间偏晚,使得西风带短波槽脊活动不易影响到副热带地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稳定维持,冷空气难以南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得以发展。2) 中低层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局地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高温天气,江西上空对流层异常增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秋季高温的持续。3) 江西境内水汽通量散度呈现负距平,表明水汽辐散程度弱于常年同期,未出现水汽输送的大幅减弱。同时,对流层中下层存在一定的上升气流,部分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异常高温期间未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HT) weather in 2013 and 2003 and their causes were studied using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data. For these two years of HT weather, there were man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ir long duration, wide range, high intensity, and severe influence.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three obvious differences: firstly, in 2013, the major area where HT weather occurred was farther north than in 2003; secondly, the HT weather in South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rea of Jiangnan in 2013 lasted fewer days than in 2003, but in other areas it lasted for more days than in 2003; thirdly, the intensity of the HT weather in 2013 was also stronger in the north and weaker in the south,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uration. A strong and stabl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 continental warm hig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rm cente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T weather formation. Several probabl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that the cold air was weaker, the WPSH was farther north, and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systems were stronger in 2013 than in 2003. Finally, a preliminary cause analysis of the WPSH anomaly wa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资料、天气系统条件出发,对2010年2月23日发生的自有气象资料以来,乌兰察布市出现极端最高气温达14℃之高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发现前期持续升温及强盛的暖高压脊控制是造成乌兰察布市极端高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玉林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0年(1961~2010年)广西玉林站的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及历史天气图、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出现高温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玉林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3d以上的持续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且高温日数的年际差异很大。玉林高温...  相似文献   

16.
l. Introduction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climatological and season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humld-ity dlstributlons over China (Wang and Gaffen, 200l ) and evaluated trends in seasonal meansof several surface humidity variables, rainfall, temperatures, and apparent temPerature for thelast half century (Easterling et al., 2000, Zhai et al., 1999, Zhai and Eskridge, l997, Zhai andRen, l997, Wang and Gaffen, 200l). However, trends in local temperatures, and particularlytrends in extreme he…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年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极端高温日数、暖夜日数、炎热日数和高温热浪日数等指数,研究其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50 a年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1990年后增加趋势明显,有6 a左右的主要变化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强趋势,尤其在1990年以后,年炎热日数和轻度高温热浪日数最多出现在1994年,年高温日数最多出现在1997年,年极端高温、暖夜日数和重度高温热浪日数均出现在2005年;中部地区发生极端高温天气频率高,南部山区发生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