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防沙体系的建立及其效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沙坡头地段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铁路沿线,属草原化荒漠带。在这严酷的条件下不灌溉的人工植物固沙及铁路防护,能否成功成为多年争论的问题。 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与铁路单位合作30余年;建立了200毫米以下年降水量人工植物固定流沙的典型区;开创了草原化荒漠带治理沙漠的研究站;总结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防沙体系及措施。为沙区修筑铁路提出了效益显著、易于推广的示范区;成为国际治沙合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地。  相似文献   

2.
寿伟权 《中国沙漠》1990,10(4):65-65
1990年6月14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生产部门的15位知名教授汇集沙坡头,组成专家组对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实施开放的条件,今后研究的方向、任务和范围,进行了审查和论证。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位于宁夏自治区中卫县,建于1956年3月。建站伊始,目的就很明确。为探索包(头)兰(州)铁路穿越腾格里大沙漠南缘42公里(其中沙坡头地区长16公里)线路,提供防治铁路沙害的原理与措施。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流沙,全为高大密集的流动格状沙丘。  相似文献   

3.
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经过二十余年来的治理, 在通过该地流沙区的包兰铁路两侧, 形成了一条绿色固沙带。实践证明, 这一措施不仅保证了铁路运营的安全, 而且在固沙带内的生态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世界沙化愈益关系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时候, 系统地研究这一经验, 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目的, 我们在1980年4月至6月对该地防风固沙效应进行了初步观测。本文是这次观测的小结, 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沙坡头地区沙丘人工植被区土壤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文端 《中国沙漠》1981,1(1):40-48
包(头)兰(州)铁路中卫段沙坡头地区流沙固定试验从1956年起至今整整25年。经采取治沙措施后, 铁路两侧景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植被逐步恢复, 流沙得到固定, 保证了列车的安全通行。随着流沙的固定, 无灌溉固沙造林实验区土壤性质亦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对半荒漠地区流沙的固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家琼 《中国沙漠》2002,22(5):495-498
在年降水量200~ 300mm左右的草原与荒漠交界地区,无灌溉条件下的流沙固定不仅是可能的,亦是非常成功的。以包兰铁路沙坡头铁路人工植被的建立为例,年平均降水量仅186.2mm,在扎设草方格辅助措施下,栽植固沙植物,成功地从根本上解决了流沙固定问题。油蒿是特别优良的固沙植物,天然更新能力强,并能形成群落,又能稳定相当长时期。理应成为该地区流沙固定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沙坡头人工植被系统的建立与耗散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宏义 《中国沙漠》1990,10(3):59-63
本文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沙坡头人工植被系统建立的动力学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有序性。沙坡头人工植被系统的建立过程是生命进化的一个宏观动力学体系。沙面土壤结皮的出现和长程地维持是固沙的核心。该体系反映的沙漠从混沌、对称的世界走向有序、稳定世界的相变点为沙漠固定问题的研究打开了通道。把"耗散结构"理论引入沙漠学领域,阐明了沙坡头人工植被系统建立与发展的原因、机制和空间模型。  相似文献   

7.
沙坡头降水特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金贵 《中国沙漠》1991,11(1):44-49
沙坡头地区降水稀少, 多年平均降水仅186.6mm, 且分布不均。平均降水年变率为27%, 易形成干旱。因此, 在流沙固定中应加强机械固沙措施的研究和抗旱植物品种的培育和引进。  相似文献   

8.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始建于1956年,46 a来不仅确保了包兰铁路沙漠地段的畅通无阻,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交通干线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的成功模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被建立4~5 a后,沙丘表面物理结构初步得到稳定,并由大气降尘形成的无机土壤结皮逐渐演变形成土壤微生物结皮。荒漠藻类、苔藓和地衣等隐花植物在结皮层中得到了大量的繁衍:固沙植被建立46 a后出现藻类24种;苔藓仅有5 种,少于天然固定沙丘结皮上的种类,此外,地衣也在植被区发现,这说明固定沙丘景观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相对于流沙区,固沙植被区近地面风速降低了 4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60%,其中氮、磷、钾等荒漠生态系统主要限制养分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沙丘表层成土过程明显;土壤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异驱动了植被的演变,为大量的草本的侵入和定居创造了条件;此外,对鸟类、昆虫和土壤动物及荒漠动物的生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6 a后,固沙植被区共有鸟类 28 种,昆虫 50 种,动物 23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原有的相对单一的固沙植被演变成一个结构、组成和功能相对复杂的荒漠生态系统。沙坡头地区生态环境在人为促进下的恢复为我国西部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兴梁 ,男 ,汉族 ,192 8年 1月 8日生于安徽马鞍市。 195 3年 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林学系。中共党员 ,研究员。曾任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学术秘书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植物固沙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计划处副处长、植物固沙研究室主任和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站长 ,硕士生导师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所研究员晋升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际沙漠化研究治理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和秘书长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 ,甘肃省林学会副理事长 ,…  相似文献   

10.
沙冬青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刘家琼  邱明新 《中国沙漠》1995,15(2):109-115
沙冬青植物群落是中国沙漠地区特有的常绿植物群落,分布在荒漠区东部及荒漠草原地区。1991年在沙坡头地区北部的腾格里沙漠沙葱湾-通湖山一带发现有大片分布,面积达7133ha。沙冬青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沙冬青是第三纪古老的残遗种,我国已将它列入第一批珍贵稀濒危保护植物。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其耐旱性强,是沙漠及黄土地区适宜的防风固沙及水土保持林种,也可用作花卉,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姚宏乐 《中国沙漠》2015,35(3):555-564
新建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库姆塔格沙漠东部的沙山沟,沟内沙源非常丰富,高大沙丘广布,其风沙危害对铁路造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选择党河上游流动沙丘和黑山嘴流动沙丘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大沙丘区域,系统调查与观测了该区域高大沙丘土壤水分、植被、风沙环境和风沙危害,在掌握和分析两试验区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在党河上游流动沙丘区建立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风沙防治试验示范区,在黑山嘴流动沙丘区建立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风沙防治试验示范区。研究旨在取得敦煌-格尔木铁路途经高大沙丘区风沙防护的相关工程经验,合理确定风沙防治措施,为铁路通过该区的风沙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保证敦煌-格尔木铁路安全畅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坡头地区铁路两侧流沙上人工植被的生态效果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陈世雄 《中国沙漠》1983,3(4):35-42
包兰铁路通过的沙坡头地区, 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地貌为起伏连绵的高大格状流动沙丘。因地处西北内陆, 加之地势较高, 具有降雨少而集中, 气候干旱, 温度变化剧烈和风大沙多、植被稀少的特点。是典型的半荒漠地带。  相似文献   

13.
栅栏在防止前沿积沙中的作用——以沙坡头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沙坡头地区的铁路北侧,进行了防护带的前沿栅栏阻沙试验研究。经过三个风季初步观测表明:格状沙丘的主梁移动是缓慢的,通过栅栏阻沙量计算求得其移速为0.56米/年。而沙丘副梁的前移迅速是格状沙丘的主要运动及其危害形式。据测定主风向上的可能输沙量平均为6.5m3/米宽·年,栅栏阻沙量平均为5.5m3/米宽·年,栅栏平均阻沙效率为70-80%。因此,利用栅栏等工程措施防止防护带前沿积沙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固沙区结皮中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6,他引:14  
邵玉琴  赵吉 《中国沙漠》2004,24(1):68-71
沙地生态系统是温带干旱区、半干旱区的重要草地类型, 沙地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笔者对不同程度固沙区结皮和流动沙丘表层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和人工植被固沙区结皮及流沙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分布不同, 细菌数量比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多数百倍, 在所有微生物类群中, 细菌数量最大, 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取决于好气性细菌数量的多少, 但生物量却与之不同。在不同程度固沙区结皮中, 微生物生物量大小依次排列为: 自然植被区>1956年人工植被区>1964年人工植被区>1982年人工植被区>流沙区, 微生物生物量在自然植被固沙区中最多, 分别是1956年、1964年、1982年人工植被固沙区和流沙区的2.63、4.17、9.25和44.29倍, 表明微生物生物量随人工植被的栽植年代增加而增大, 在流动沙丘中最小, 而菌丝生物量方面是1956年人工植被固沙区已与自然植被固沙区十分接近。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与沙丘固定程度、人工植被栽植年代、结皮厚度、苔藓种类等均呈正相关, 人工植被栽植年代越长, 结皮越厚、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也越大。在不同年代人工植被固沙区结皮中, 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与相对稳定的自然植被固沙区相比, 仍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兰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其中沙坡头段风沙危害最严重,防护体系对铁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区防沙措施及效果、防护体系结构特征、合理宽度设计等方面,总结了60余年来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的研究成果,并指出防护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局部地段土壤水分条件恶化、人工固沙植被退化、防沙措施破损、风蚀“活化斑”现象严重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防护体系的养护、完善及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   总被引:54,自引:27,他引:27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 km,年降水量186 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 m,以每年4 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向钙积旱成土发育,地表生物结皮发育;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影响现有防沙固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