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颈源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患者血压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及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低于对照组的31.11%(14/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的31.11%(14/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病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针刀联合西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眩晕患者60 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 例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小针刀治疗。比较2组患者综合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联合药物治疗颈源性眩晕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虎摇头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 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 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4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85.37%(35/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NPQ评分、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疗效,较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6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疗法,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7%(31/32),对照组为90.63%(29/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评分治疗24 h、72h及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72 h及治疗1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ASCS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3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 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37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1、2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SCV)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0%(35/37),对照组为77.78%(28/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2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葛根汤联合针刺能改善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提高疗效,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访2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S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予活血化瘀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综合疗效、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症状评分和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49/50),对照组为86.00%(43/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访4周,复发率治疗组为0(0/49),对照组为9.30%(4/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疗效,可抑制炎症因子,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 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88%(29/33),对照组为72.73%(2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和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热敏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 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予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头痛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脱落3 例(其中治疗组1 例、对照组2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30/31),对照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头痛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佳,可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菖泽定眩汤治疗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基础治疗+针刺+菖泽定眩汤)、常规组(基础治疗+常规西药)、针刺组(基础治疗+针刺)、中药组(基础治疗+菖泽定眩汤),每组各30 例。比较4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评价综合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3.33%(28/30),常规组为53.33%(16/30),针刺组63.33%(19/30)、中药组为76.66%(23/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NIHSS评分、血清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其余3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4组BI评分、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联合菖泽定眩汤治疗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能减轻患者眩晕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清Hcy含量,提高血清SOD含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性脑出血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3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12%,对照1组为80.49%,对照2组为75.61%,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AC、FMA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对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下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足跟局部穴位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9.52%、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跟痛症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中药熏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术增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 例气阴两虚型ST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治疗组予芪术增液汤治疗,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治疗28 d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排便评分(排便间隔时间、排便费力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中医证候(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口干少津、头晕耳鸣)积分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3%(32/35),对照组为71.43%(25/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各项指标评分、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2.50%(4/32),对照组为36.00%(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术增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型STC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坐浴辅助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2 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坐浴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综合疗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创面腐肉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感染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2%(41/42),对照组为85.71%(36/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5、7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组创面腐肉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感染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坐浴辅助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且创面感染发生率与复发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磁圆针激痛点叩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磁圆针激痛点叩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ODI)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总有效治疗组为93.75%(30/32),对照组为68.75%(22/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圆针激痛点叩刺在缓解梨状肌综合征疼痛与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刮痧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刮痧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刮痧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阳经痹通膏联合导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导引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阳经痹通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56.67%(1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NDI、RO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出现5 例不良反应(16.67%),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经痹通膏联合导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颈部疼痛、功能障碍,提高颈椎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30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5%(44/46),对照组为69.57%(32/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H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血瘀寒凝型筋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血瘀寒凝型筋骨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内服身痛逐瘀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疼痛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9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筋骨病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综合疗效,比较2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过程中各脱落1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对照组为8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14.8%,对照组为4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