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9,23(1):101-111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风异常关联着全球环流的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在中高纬度环流中表现出来,而且在热带地区大尺度流场上尤为显著,强终冬季风所对应的长波槽脊分布,低纬对流特征,三维流场结构都是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9,23(3):286-295
作为冬季风研究系列中的第II部分,首先对第I部分中的强弱冬季风个例所对应的海温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然后,利用中国气象局的46年历史资料挑选出多个强弱冬季风个例进行合成分析,以进一步探讨个例分析中的一些主要结果。最后,引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来诊断分析冬季风异常对海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不但造成了同期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差异,而且对后期环流和天气状况也有较大的影响;环流异常的持续性与海温异常的持续性密切相关,海温可能是维持这种持续异常的中介,它在冬夏季环流的隔季相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冬季风研究系列中的第Ⅱ部分,首先对第Ⅰ部分中的强弱冬季风个例所对应的海温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然后,利用中国气象局的46年历史资料挑选出多个强弱冬季风个例进行合成分析,以进一步探讨个例分析中的一些主要结果。最后,引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来诊断分析冬季风异常对海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不但造成了同期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差异,而且对后期环流和天气状况也有较大的影响;环流异常的持续性与海温异常的持续性密切相关,海温可能是维持这种持续异常的中介,它在冬夏季环流的隔手相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大气环流系统,其活动有重要影响,其向南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对澳大利亚夏季风起作用。但相对夏季风,人们对东亚冬季风的研究一直较少。作者首先利用Hadley中心近百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改进提出了一个能更好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数,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异常特征。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不仅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的振荡周期和5~7年左右的周期,还存在周期为25~30年左右以及周期为十几年的年代际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还系统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异常时的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对应强、弱东亚冬季风,大尺度环流系统(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500 hPa位势高度场等)的变化特征基本上呈反相分布;并且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赤道地区的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也出现基本反相的异常分布特征;而且赤道西太平洋有西(东)风异常出现,菲律宾以东有异常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在对异常东亚冬季风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了异常东亚冬季风的活动。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强、弱东亚冬季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强、弱东亚冬季风时,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调整;同时,热带地区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差异。数值模拟和资料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和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大气环流系统,其活动有重要影响,其向南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对澳大利亚夏季风起作用。但相对夏季风,人们对东亚冬季风的研究一直较少。作者首先利用Hadley中心近百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改进提出了一个能更好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数,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异常特征。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不仅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的振荡周期和5~7年左右的周期,还存在周期为25~30年左右以及周期为十几年的年代际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还系统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异常时的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对应强、弱东亚冬季风,大尺度环流系统(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500 hPa位势高度场等)的变化特征基本上呈反相分布;并且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赤道地区的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也出现基本反相的异常分布特征;而且赤道西太平洋有西(东)风异常出现,菲律宾以东有异常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在对异常东亚冬季风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了异常东亚冬季风的活动。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强、弱东亚冬季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强、弱东亚冬季风时,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调整;同时,热带地区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差异。数值模拟和资料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和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6.
东亚冬季风具有南北一致变化和南北反相变化两种主要模态。与第一模态反映的南北贯穿的冬季风整体强弱变化不同,第二模态体现了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不依赖于中高纬度(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甚至与之相反的变化状态。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在第二模态背景下,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对应的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热带辐合带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一个重要系统。当热带辐合带加强并向北推进时,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对流上升运动相应加强。这一上升支可能强迫出低层偏北风异常,从而引起低纬度冬季风加强。此外,副热带高空急流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另一个重要系统。急流轴上风速加强会造成入口区准地转偏北风的异常,它强迫出的正次级环流也会相应加强,对应急流北侧的异常下沉和南侧的异常上升,并促使低层产生偏北风异常,也即促进了低纬度冬季风加强。进一步考察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和副热带急流风速异常对低纬度冬季风的独立和协同影响发现,前者的影响相对更为重要。而在二者同时增强的综合作用下,可引起中国南部35°N以南地区的偏北风异常显著增强,反之亦然。上述结果揭示,冬季低纬度风场的变化不仅受到北方冷空气爆发的影响,它还受制于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异常的共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QTO和QFO周期振荡特征,这一特征与冬季风年代际背景有关,强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比弱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显著,同时该指数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强弱冬季风年的大气环流的结构及其相应的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高低层大气热力状况的分析表明,强弱冬季风活动不仅表现在中高纬度高低层大气环流变化的差异,在局地Hadley环流和赤道附近Walker环流、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东亚冬季风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两个强度截然不同的亚洲冬季风年,研究了冬季风异常与全球环流特别是低纬地区环流的关系。指出由于冬季风异常所带来最大的变化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强冬季风年中,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对流及上升运动加强。中东太平洋信风也较强。使西太平洋Walker环流远强于弱年。这些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持续性;与冬季风异常相应的低纬大尺度环流异常一直持续至春季和夏季。从自冬至夏的季节过渡看,它们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别。强冬季风年所对应的未来夏季的降水及季风强度都与弱冬季风年截然不同。冬夏环流之间存在较好的隔季相关。海温对于冬季风异常有很明显的响应。强冬季风造成的低纬流场异常极有利于太平洋海温西高(暖池区)东低(东太平洋)的异常分布,大体与LaNina的海温型一致。而弱冬季风年则相反,这种特殊的海温型也有持续性,它可以持续至夏季。这必将反过来影响后期的天气和环流。因此,冬季风异常在海气相互作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多个个例的合成分析所得的结论与个例分析的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冬季风异常年份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1963—1982年资料,研究了冬季风异常年份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华南初夏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风强年,500百帕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亚洲西风环流弱,东亚槽南伸,200百帕115°E西风急流强而偏北。冬季风弱年的环流特征与此相反。强冬季风年后期环流演变特点,中高纬度环流逐渐向夏季型过渡,而副热带环流则变化强烈。弱冬季风年后期中高纬度环流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副热带环流则是逐步增强北上的。强冬季风年初夏500百帕西太平洋副高较正常年偏强,位置偏北,西脊点偏东,100百帕南亚高压偏西,华南及珠江三角洲前汛期降水偏少。弱冬季风年初夏环流特点与此相反,华南及珠江三角洲前汛期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0.
王振华 《气象科技》2009,37(5):549-555
利用EOF(VEOF)分析方法对1956-2005年东亚冬季风和大气环流场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存在2个模态,其中第2模态变化在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冬季风以及大气环流年代际异常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冬季气温、降水年代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杨辉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5,29(3):396-408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的风应力的改变可以使热带太平洋海温从冬季至夏季呈现La Nina (El Nio)型异常分布.试验得到的由冬季风异常所产生的海洋及夏季环流的变化与实况是相当接近的.在异常的冬季风偏北风分量强迫下, 西太平洋上形成的偏差气旋环流在夏季已不存在, 这时东亚夏季风反而增强.而冬季赤道西风分量所产生的影响, 则在西太平洋上形成显著的偏差气旋环流, 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 南海夏季风加强.对于东亚大气环流而言, 与强弱冬季风对应的热带海洋海温异常强迫下, 不仅是冬季, 后期春季和夏季环流的特征都能得到很好的模拟.但是从分区看,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比东太平洋更为重要.单纯的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季, 对后期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整个热带海洋的异常型分布(不论是El Nio还是La Nia)型, 对冬夏季风的影响是重要的, 而单纯的某个地区的海温异常都比它的整体影响要小.从试验结果看, 海温在大尺度冬夏季环流的隔季相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及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谱分析方法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率,在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与海陆热力差异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内冬季风异常有明显的地理差异,根据经向风的气修平均图及均方差图上极值中心的位置、形态,确定三个区域。WM1、WM2、WM3区为东亚冬季风的三个子系统,分别位于南海、东海、日本海上。三个子系统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率都不同。近40aWM3区冬季风呈减弱趋势,而WM1、WM2区冬季风没有明显的减弱趋势,不同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不同子系统的强度,WM1、WM2区冬季风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相关紧密,WM3区冬季风与高纬度海陆热力差异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3.
冬季赤道西太平洋环流状况与后期亚洲季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炳义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1,25(5):609-626
基于月平均NCEP再分析资料(1958~1997年)以及中国336个台站月降水总量(195l~1994年),通过合成、相关以及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研究了赤道西太平洋区域冬季环流状况与后期春夏季亚洲(东亚和南亚)季风环流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赤道西太平洋环流状况对后期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以及我国夏季降水均有显著的滞后影响.冬季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气压偏高(低),对应反气旋(气旋)性环流异常,致使后期东亚和南亚夏季风均偏弱(强)以及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少),揭示了实施这种滞后影响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崇银  潘静 《大气科学》2007,31(6):1049-1058
南海夏季风槽是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明显影响,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定义了一个描写南海夏季风槽强度的指数,然后分别对强、弱南海夏季风槽年的例子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应强、弱不同的南海夏季风槽年份,在大气环流背景、对流活动以及海温背景场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说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异常不是偶然的,有其十分明显的大背景。合成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强弱异常不仅对中国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还会通过遥相关过程影响北半球的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5.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ells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were studied using the 1948/49 to 2002/03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NCAR CAM3 AGCM simulations with monthly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1950 to 2000. Several atmospheric cells in the Pacific [i.e., the zonal Walker cell (ZWC) in the tropic, the Hadley cel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PHC), the midlatitude zonal cell (MZC) over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and the Hadley cell in the eastern Pacific (EPHC)] are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EAWM. When the EAWM is strong, ZWC, WPHC, and MZC are enhanced, as opposed to EPHC. The anomalous enhanced ZWC is characterized by air parcels rising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flowing eastwar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descending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e enhanced MZC has characteristics opposite those of the enhanced ZWC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The anomalous WPHC shows air parcels rising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s in the case of ZWC, followed by flowing northwar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descending in the west North Pacific, as in the case of the enhanced MZC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The anomalous EPHC is opposite in properties to the anomalous WPHC. Opposite characteristics are found during the weak EAWM period. The model simulations and the observations show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c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 possible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link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EAWM with the central-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相似文献   

16.
ENSO期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对我国冬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艳君  倪允琪 《气象》1998,24(9):3-7
利用月平均风场和OLR资料,通过SVD方法研究了前期6个月,3个月和同期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与我国冬季风场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冬季环流异常与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还与同期,前期秋季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有关,同期的显著区域较大,超前3个月和6个月时显著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lNino年,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对要位于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E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亚澳季风联合指数挑选异常年份,对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强度反相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时,南北半球中低纬地区都出现了复杂的异常环流系统。在热带地区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系统所控制,与南太平洋赤道辐合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在赤道地区发生耦合,形成赤道异常东风,而在南北印度洋上则存在两个异常气旋式环流系统。在这两对异常环流之间的海洋性大陆地区,出现赤道以南为反气旋环流而赤道以北为气旋式环流。在东亚季风区,东南沿海的东侧海洋上存在反气旋异常,中国东南地区受异常反气旋西南侧的东南风影响。此外,澳洲北部受异常西风影响。这就形成了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的情形,从而东亚夏季风和澳洲冬季风活动出现了强弱互补的变化特征。当东亚夏季风偏弱、澳洲冬季风偏强时,南北半球的环流特征则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环流特征。总体而言,当东亚夏季风偏强、澳洲冬季风偏弱时,东亚—澳洲季风区在南北半球呈现出不同的气候异常分布特征,即北半球降水北少南多、气温北高南低,南半球降水西多东少、气温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亚洲季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对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化特征, 主要包括其时间和空间演变及其与ENSO、AO之间相互作用等研究的主要进展。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系统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大气对流层的深厚型环流系统, 其异常表现为东亚区域整层环流系统的异常;东亚冬季风具有2a, 5~7a的年际变化和10a以上的年代际变化, 有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爆发与撤退日期的突变性;强弱冬季风年的异常环流形势在对流层各层以及高纬度、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都有所表现;在年际尺度上, ENSO、AO与东亚冬季风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在年代际上, 东亚冬季风同两者之间有着更显著的联系, 通过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我国、东亚甚至于全球天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NCAR CCM2模式,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但冬季风对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东亚冬季风对秋季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该区域的SST的持续异常,可以引起欧亚、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并伴随有明显的EU型和PNA型波列特征,秋季中纬度太平洋SST持续异常偏冷(暖),能够引起有利于强(弱)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而冬季风对冬季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两个区域SSTA的同时强迫下,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PNA及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负)的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正)的SSTA,将导致弱(强)冬季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