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2002年中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太阳辐射是陆气能量交换过程中重要的物理参数和生态参数,利用卫星数据反演地表太阳辐射对于全面认识地表太阳辐射空间差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GMS-5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反演了中国区域1998-2002年地表太阳辐射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地表太阳辐射最大,川黔地区最小,都位于北纬22~35°这一带除川黔地区外,地表太阳辐射从东向西增强,西部随纬度升高而减小,东部以长江流域最小,向南北增加,西南最大,北部次之,至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而减小(2)各月地表太阳辐射量分布复杂,最小值都出现在12月,但最大值出现时间受雨季影响很大,珠江、长江一带主要在雨季过后的7月,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主要出现在雨季前的6月及5月,西南地区则在季风雨季前的4-5月(3)5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增加了13.71%(+4.37W/m2·a),西藏高原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减少了9.31%(-3.47W/m2·a),全国地表太阳辐射平均减少了0.84%(-0.27W/m2·a)。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太阳辐射对北京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测量的干扰,指出太阳辐射对该地区测点引起的最大热形变量可达0.72mm。在形变资料分析中,必须排除这种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平面上太阳辐射空间模拟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域的太阳辐射数据是进行其他各项有关辐射研究的基础。由辐射台站的点数据来模拟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时,传统的模拟方式都会产生精度与效率之间的矛盾。直接以辐射观测值与其影响因子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因子的面域数据来模拟水平面上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与引入了辐射基数值的模式相比,模型的误差更小,复相关系数大于0.96,运算效率提高29-286倍。当采用模拟的天文辐射经验公式来计算辐射基数时效率仍可提高2-11倍。用两种方式的回归模型模拟中国1km栅格的水平面太阳辐射,平均差值仅2.41%,而本文模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对三峡水网的6口观测井的温度梯度测量结果表明: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深度为20~30 m;各井的水温梯度差异较大,同一井不同深度井段的温度梯度也不同。影响温度梯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岩性、岩体发育的完整性和太阳辐射热。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4个浅层地温观测台站(宾川台、丽江台、腾冲台和五龙台)的地温日连续资料表明,太阳辐射的年周期影响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地下14m深度,太阳辐射年周期的影响已经基本消失,与理论计算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台站地下介质特性及川滇地区普遍发育的热泉有关。太阳辐射的波峰随深度呈指数衰减,波谷随深度呈对数增加,在14m深度处,太阳辐射的波峰波谷影响基本消失。通过牛顿迭代法反演不同深度的热扩散系数,结果显示,宾川、丽江、腾冲3个台站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五龙台从4m以下深度开始,其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虽然4个地温台站的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的变化幅度不同,但基本都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利用DEM分析方法为起伏地形下太阳辐射模拟提供了条件。然而DEM的尺度效应对太阳辐射模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黄土丘陵和秦岭高山为实验样区,以一系列不同分辨率的DEM,模拟日、月及年总天文辐射,比较其误差大小及地形分析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EM栅格分辨率的降低,天文辐射逐渐增大;当栅格分辨率大于地面相对高差时,模拟的天文辐射基本稳定,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对辐射的再分配作用已不显著。黄土丘陵区,当DEM分辨率接近1000m时,天文辐射年总量的相对误差为22%,超过该区域一个冬季的天文辐射量。秦岭山区地表起伏大,误差较黄土丘陵地区小,最大相对误差为17.8%。总之,地表起伏越小,DEM栅格分辨率对太阳辐射模拟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花卉塑料大棚夏季降温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直接阻挡太阳辐射的降温方法、棚膜外或棚膜内地面喷水的降温方法,其降温效果均好。这为成都地区花卉塑料大棚周年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对河北省太阳散射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1961--2010年河北省周边7个太阳辐射观测站的资料,计算河北省周边7个太阳辐射观测站的散射辐射误差,拟合得出河北省太阳散射辐射经验公式,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河北省近50年太阳散射辐射年总量总体呈微小的升高趋势。其中,升高幅度相对较大的秦皇岛为4.0%,升高幅度相对较小的廊坊为0.7%。(2)河北省水平面太阳散射辐射年总量近50年平均值空间差异不大,〈2240MI·m^-2主要分布在张家口西北部和秦皇岛西南部,〉2480MJ·m^-2主要分布在保定北部,大部分地区介于2320-2480MJ·m^-2。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地表太阳辐射台站资料,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地表太阳下行短波辐射产品进行多时间尺度的计算与分析,检验ECMWF地表辐射产品对于中国地区太阳辐射特征的表现。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地区分为8个区域,考虑到ECMWF大气因素对ECMWF地表辐射的影响和大气因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引入地理探测器对ECMWF再分析辐射产品的时空误差进行定量分析,来判明影响ECMWF辐射精度的主要大气因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ECMWF地表太阳辐射要高于地面观测数据,月均偏差为18.28W/m2;ECMWF地表太阳辐射表现出季节性差异,夏秋季节明显好于春冬季节,相对偏差较大的数据集中分布在12、1、2和3月,相对偏差较小的数据集中分布在6、7、8和9月;不同区域在冬季和夏季的主导大气影响因子不同,夏季中国西北(1区)、高原(3区)、西南(4区)和四川盆地(5区)地区主导影响因子都是气溶胶,东南(6区)地区的主导影响因子是地表反照率和气溶胶,中东部地区(7区)的主导影响因子是云覆盖率和气溶胶,但是因子解释较小,分别为0.0228和0.0202,东北地区(8区)4个因子均未通过显著性系数检验,因子对相对偏差的变化影响不显著;冬季中国西北(1区)、高原(3区)、中东(7区)、东北(8区)和四川盆地(5区)地区的主导影响因子都是云覆盖率,西南(5区)和东南(6区)地区的辐射主要受到气溶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人体体感温度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以及太阳辐射,依据这些气象要素影响人体体感温度的原理,确定了平均气温与体感温度相同时的临界相对湿度、风速及太阳辐射值.以全国有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观测项目的77个气象台站的历年逐日4次定时观测资料为基础,把相邻两个白昼(夜间)的气温差作为因变量,相对湿度差、风速差、垂直辐射差(白昼)作为自变量,以旬为时问分辨率,建立了逐旬多元回归方程.各地所建立的逐句多元线性拟合方程拟合优度相当高,F统计量检验也充分证明线性回归方程总体成立,从气候意义、统计角度来看该方法都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Mie散射理论计算了分别由7种不同谱分布构成的四种降水层状水云的单次散射反照率、不对称因子和削弱系数,给出它们的参数化公式,考虑的波长范围是0.3μm~4.7μm的太阳辐射。对光学厚度参数化公式用Stephons的列表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拟合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开发了能够模拟太阳的光和热的人工太阳辐射装置。该装置是利用由计算机控制的灯和放热器,制造出近似自然光的光和热,能够逼真地再现盛夏的炎热天气、早晚和阴天的光。 这种阳光模拟装置可用于模拟各种不同的天气,以测试服装穿起来是否舒服。它还可以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已有资料,综述了纳木错流域冰川湖泊对气候变暖的敏感响应。太阳辐射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能量来源,西风和印度季风的不均匀分布对高原冰川和湖泊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70年以来,纳木错流域的冰川呈退缩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大趋势,湖泊结冰时间延迟,融化时间提前,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以上指标的变化都不具有周期性,很难识别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冰川融化是湖泊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冻土融化产生的水量也是湖泊面积扩大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粒子含量以及大气压力、接受的太阳辐射、光照时数、所获得热量、降水量等因素介绍了山地气候梯变效应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山地气候梯度效应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山地气候梯变效应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分析山地气候资源的特点,指出人类应遵循生态系统、自然保护、景观和谐、因地制宜等原则,挖掘山地气候旅游资源、多样化气候资源和气候"小生境"等气候资源,突显其特色,发展异于平地的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等,将有助于山地特色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地球内核快速自转的发现,证实了地球圈层差异旋转理论,其动力学意义在于:(1)旋转系统有不同于非旋转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和能量转换方式;(2)圈层有序差异旋转与无序差异旋转的交替是地磁反向的原因;(3)由于内核差异旋转,太阳辐射通过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控制地球内能释放,形成天文周期和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4)地球内能释放产生的深海热对流可以引起全球变暖;(5)太阳系的膨胀与收缩产生行星的差异旋转,并形成相应的降温阶段和增温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大九寨核心景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几寨沟、红原、松潘和若尔盖以及九寨沟内几个自动气象站的温、压、湿、风、太阳辐射等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计算,分析了大九寨核心旅游景区的光照、热量、水分、气压和风速等旅游气候资源.分析表明,大几寨旅游景区海拔1407~3493m,年平均气温为1.1℃~12.7℃,年平均降水量551.6~769.2mm,日照充足,干、湿季节分明,适宜旅游期可达8个月,加上丰寓的气候旅游景观,足世界上最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出了如何保持大九寨最佳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球臭氧层是距地面约20—25公里高度范围大气平流层内臭氧含量相对集中的一个层,它的平均浓度按体积比只占大气百万分之三左右,臭氧浓度不仅随高度有一定特征分布,随地区、季节、纬度也有很大变化。大气中臭氧量虽极微,但其作用却很大,它有较强的吸收太阳辐射中短波(λ<0.32微米)紫外线的能力,对波长小于0.29微米的紫外辐射则完全吸收,因而大部分紫外线被截留在大气上层。设想失去臭氧层的屏蔽,地球上一切生物暴露在杀伤力很强的太阳短波辐射下,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18.
靖边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过渡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综合分析靖边地区三道沟土壤剖面的化学风化程度、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三道沟土壤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和Na_2O/K_2O值反映其处于初等化学风化作用阶段;三道沟土壤剖面形成于全新世8.4~1.8 ka,平均沉积速率为19.9 cm·ka~(-1);化学蚀变指数重建的靖边地区全新世平均降水量为611 mm,平均温度为11.7℃;三道沟土壤剖面记录了靖边地区全新世经历了升温期(8.4~6.8 ka)、适宜期(6.8~4.2 ka)和降温期(4.2~1.8 ka)3个阶段的环境变化,其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一致,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苏北盆地里下河地区获取的SG钻孔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AMS14C年代、粒度、Rb 和Sr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苏北盆地湖沼沉积的粒度分布和Rb/Sr 比值能够很好地指示东亚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根据粒度和Rb/Sr 比值的变化,可将苏北盆地30~17 cal 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在30.3~25.9 cal ka BP期间,降雨量相对增多,气候相对湿润;25.9~18.3 cal ka BP期间,降雨量减少,气候相对干旱;18.3~17.1 cal ka BP期间,降雨量又明显增加,气候相对湿润,期间还可能存在变干突变。SG钻孔沉积岩心的环境代用指标与西峰黄土平均粒径、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有着很好的可比性,并且SG钻孔沉积岩心的黏土含量趋势线与北半球30°N六月的太阳辐射强度曲线极为相似,这表明苏北盆地的气候受太阳辐射驱动下的东亚季风系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正常传播,与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等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大气环境中的碳质气溶胶主要包含有机碳和元素碳,其中有机碳可分为水溶性有机碳和非水溶性有机碳。碳质气溶胶的来源及其形成转化过程是目前大气环境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放射性碳同位素比值(Δ14C)在碳质气溶胶源解析上具有优势,是目前唯一可以量化化石源和生物源在不同类别碳质组分中贡献大小的手段。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放射性碳同位素技术在碳质气溶胶源解析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比值在碳质气溶胶源解析上的应用原理,深入探究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比值在碳质组分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碳质气溶胶中的发展和应用。最后,对放射性碳同位素比值与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联用,以及单体分子标志物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比值研究进行了展望,为碳质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和气溶胶化学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