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深圳福田白骨壤红树林Cu,Pb,Zn,Cd的累积及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郑文教  林鹏 《海洋与湖沼》1996,27(4):386-393
于1994年3月,采用样方法分析、探讨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车公庙林区白骨壤红树林重金属Cu,Ph,Zn,Cd元素的累积及分布。结果表明:该林地表层土壤(0—3cm深),Cu,Ph,Zn,Cd的含量分别为383.28.7,1140,0136×10-6,储量分别为5285.40,3960.60,15732.00,18.77mg/m2、植物体各部位Cu,Pb,Zn,Cd含量范围分别为1.81-13.8,0.402-3.51,3.42-69.5,0.013-0295×10-6对表层土壤加权平均富集系数为Cd>Zn>Cu>Pb.该群落Cu,Pb,Zn,Cd现存累积量分别为53.70,19.27,187.89,0.72mg/m2;年净存留累积量分别为4063.91,1318.14,16358.62,60.21μg/m2;林地残留物相应元素的储量分别为2091.18,1958.66,5046.60,19.30μg/m2。该林区不同群落叶层Cu,Pb,Zn,Cd现存累积量为白骨壤林>桐花树林>秋茄林。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中镉(Ⅱ)与悬浮粒子液—固界面交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黄河悬浮粒子与镉(Ⅱ)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pH曲线,以及河水中赖氨酸存在下对该曲线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镉以Cd(OH)+形式在悬浮粒子上进行阳离子交换,在天然pH下(8.0×8.5),镉离子交换率接近最大值;(2)镉离子浓度由8.9×10-6mol·L-1增加到2×8.9×10-6mol.L-1时,离子交换率降低;(3)浓度为6.8×10-6mol·L-1的赖氨酸对提高离子交换率起促进作用;(4)交换剂为转化沙的镉离子交换率比未转化沙小;(5)海水、金沙江水中悬浮粒子对镉的吸附弱于黄河水。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雷州半岛西北部海湾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对湛江安铺港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 等7 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铺港海域海水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1 μg/L、0.7 μg/L、2.5 μg/L、0.43 μg/L、10.3 μg/L、0.08 μg/L、0.1 μg/L,所有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5×10-6、11.7×10-6、12.6×10-6、21.6×10-6、29.3×10-6、0.12×10-6、36.1×10-6,,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含量与重金属Hg、As、Cu、Pb、Zn、Cd 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受到TOC 的影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重金属Hg 和Cu 表现为轻度污染,而As、Pb、Zn、Cd、Cr 表现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安铺港海域各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sk Index,RI) 平均值为179.55,处于中等生态危害,重金属Hg 具有较重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
陈旭阳  刘保良 《海洋通报》2012,31(3):297-301
对广西铁山港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采集,对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As、Hg)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六种重金属平均含量(×10-6)依次为Zn(61.1)>Pb(15.9)> Cu(13.1)>As(10.1)>Cd(0.27)>Hg(0.068),均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铁山港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属于低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排序为Cu>Zn >Hg>As>Cd>Pb;铁山港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Hg>Cd>As>Cu>Pb>Zn,所有站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 63.11,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潜在风险高值区出现在铁山港北部海域,主要受Hg的高潜在风险水平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随着Cu2+、Zn2+含量的升高,其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当Cu2+和Zn2+的含量分别高于4.00×10-3、0.01 mg/dm3时,其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半抑制含量分别为0.26、11.17 mg/dm3.Cu2+含量为1.00 mg/dm3和Zn2+含量为50.00 mg/dm3的组合,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率达72.28%,Cu2+对条纹小环藻的毒性大于Zn2+.条纹小环藻对Cu2+、Zn2+吸附效果良好,当藻细胞含量为2.45×107cells/dm3时,对Cu2+的吸附率为63.00%;当藻细胞含量为1.75×107cells/dm3时,对Zn2+的吸附率为60.52%;条纹小环藻对Cu2+和Zn2+的吸附量分别为9.26 mg/g(21.30×10-9mg/cell)和20.06 mg/g(46.15×10-9mg/cell)时,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不会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压力一电换能器记录了温度、酸碱度和Cu2+对鲫鱼或鲮鱼呼吸作用的影响。温度变化主要影响鱼的鳃盖运动,而酸碱度和Cu2+主要对鱼的咳嗽运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咳嗽运动的作用是洗去积存于鳃上的污物。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分电位溶出分析法研究了海水中痕量铋(III)的最适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选择电解电位(E)为-1.10V,溶出上限电位(E上)为-0.70V,溶出下限电位(E下)为-0.00V,工作电极旋转速度2500rpm.洗电极时间和富集时间分别为30s和600s。适宜的盐度和酸度为5.8-29.0×10-2mol/L和1.00-2.00×10-mol/LHNO3。对在海水中加入5μg/L铋(III)的样品8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3%。校正曲线方程为Y=4.77+55X,相关系数(γ)为0.9993。对青岛沿岸海水测定的加入回收率为96.5%。1994年利用该方法测定青岛沿岸海水中铋(III)的浓度为0.017-0.103μg/L。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以南我国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长江口以南我国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分布趋势。结果表明,各种贝类体内Zn的含量总是最高,Hg的含量总是最低。各重金属平均含量一般呈Zn>Cu>As≈Cd>Cr≈Pb>Hg的排列顺序。该海域牡蛎的Hg、Pb、Cr、As的含量低,区域分布较均匀;Cu、Zn、Cd的含量相差悬殊,以珠海海区牡蛎的Cu、Zn、Cd含量最高,分别为431×10-6~474×106,864×10-6~1044×10-6,7.02×10-6~8.25×10-6(m/m),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业排污造成的。本调查牡蛎分布较广,对Cu、Zn、Cd有较强的积累能力,推荐它为我国局部海域海洋污染监测Cu、Zn、Cd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9.
极大螺旋藻富积重金属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1993年5月由南京大学藻类培养室提供极大螺旋藻藻种,用Zarrouk培养基培养后,用活藻体和甲醛杀死的藻体分别进行吸附实验;过滤出的藻体置于6×10-3g/L左右浓度的Co2+,Ni2+,Cu2+,Zn2+离子混合液中。结果显示,死、活藻体都具有相似的吸附能力,对Co2+,Ni2+,Zn2+的富积大于203倍,对Cu2+的富积大于185倍;用热水提取、DEAE-纤维素D-23柱和SephadexG-200柱纯化后,获得了纯细胞外壁多糖,其分子量为52kD。将该糖溶液盛在透析袋内,并置于4种离子混合液中进行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核糖对Co2+,Ni2+,Cu2+,Zn2+的富积倍数分别达1744,1644,1340,1750。藻体和多糖对Co2+,Ni2+,Zn2+的吸附都高于对Cu2+的吸附。比较藻体与多糖对4种离子的吸附结果可见,藻体对离子的吸附主要是多糖的作用;多糖的红外光谱显示,金属离子改变OH和CO-NH的吸收峰,表明这两种基团与金属离子发生了络合作用;对Cu2+的络合滴定测定表明,Cu2+与多糖的结合度为0.40。  相似文献   

10.
虾池纳潮期日本刺沙蚕幼虫数量及其沉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2年2月27日-5月30日在文登市高岛盐场养虾场,对日本刺沙蚕(卵、各期胚胎和幼虫)的纳潮数量和幼虫的沉降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养虾生产有意义的纳潮期有3个。3月上旬的新月潮,持续12d,数量为(25-50)×103个/m3,主要组成是受精卵、各期胚胎和担轮幼虫。3月甲旬的满月潮持续7d,数量为(2-5)×103个/m3。4月上旬的新月潮持续8d,数量为(2-3.5)×103个/m3。纳潮量与潮汐关系密切,但与平均潮高无显著的相关。各潮期的纳潮数量比应是4:4:2。对16个纳潮虾池测试的平均沉降量为4492个/m2。据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日本刺沙蚕幼虫的沉降期可划为暂时沉降(5-6刚节)和变态沉降(7—10刚节)。出现暂时沉降(4月15日以后),便可执行纳潮后的排水等虾池早期管理。纳潮的定量监测方法简单、快速和准确,可用来指导虾池的纳潮。  相似文献   

11.
河口水Cu2+, Zn2+的分析、形式、分布、毒性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顾宏堪 《海洋与湖沼》1996,27(3):336-339
生物毒性实验Cu^2+,Zn^2+等浓度与生物死亡率相关模式表明,海水中加入的Cu^2+,Zn^2+等浓度逐渐增高,生物死主恨率相应增高,同一浓度下,死亡率随时间(24,48,72,96h)的增加逐步增高,实验加入Cu^2+仅1μg/L和Zn^2+仅5μg/L本底浓度时,其毒性即已开始遵循相关模式。因此,比天然水含量仅高1,2倍的Cu^2+,Zn^2+离子的污染及毒性,就足以破坏鱼虾在河口的产卵,  相似文献   

12.
以测定日本对虾肝胰腺细胞的RNA/DNA值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培养基中加入Ca2+和Mg2+对其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适量Ca2+和Mg2+可促进细胞生长,各组细胞中的RNA/DNA值均高于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Ca2+和Mg2+的混合液时有助于细胞贴壁生长.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Cd2+、Cu2+对文蛤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24h、48h和96h内重金属离子Cd2+、Cr+对文蛤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Cd2+对文蛤的24h、48h、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97.35mg/L、40.47mg/L、13.18mg/L和0.13mg/L;Cu2+的24h、48h、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6m...  相似文献   

14.
采用序批式实验,分别以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为吸附材料,考察接触时间、pH等因素对废水中Pb2+生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低浓度Pb2+(0~20 mg/L)能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Pb2+浓度在20~100 mg/L时,浓度越低,达到平衡时间越快,以被动吸附为主.在Pb2+低浓度条件下(0~20 mg/L),初始pH为4~5时,Pb2+的去除率达99%以上,且初始pH值是影响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生物吸附Pb2+的重要因素.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Pb2+的生物吸附符合朗缪尔(Langmuir)方程,在pH为4及25 ℃下,活性污泥饱和吸附量为59.88 mg/g,颗粒污泥饱和吸附量为80.65 mg/g.因此,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吸附剂处理低浓度(0~20 mg/L)含铅废水,且颗粒污泥比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铜、镉离子和三丁基锡(TBT)的单一和联合作用对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对各组污染物毒性均敏感,随暴露时间延长发生显著的变化。单一毒性处理的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u2+、Cd2+暴露下的各组T-SOD活性分别在482、4 h达到最高,TBT暴露的诱导作用不显著,除低浓度Cu2+、Cd2+组外,各组T-SOD活性后期受到抑制,均在96 h降到最低。联合毒性处理的T-SOD活性变化更加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各组T-SOD活性主要受到抑制,Cu2+-Cd2+、Cu2+-TBT、Cd2+-TBT联合作用的分别在12~24、24、36 h有最低值。  相似文献   

16.
17.
黄河河流水体二氧化碳分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秋季黄河河流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实测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河流水体p(CO2)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好氧呼吸作用不是影响河流水体p(CO2)的主要因素,黄河河流p(CO2)的高低主要受水体碳酸盐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Cd2+浓度与磷酸盐浓度交互作用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三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d2+浓度、磷酸盐浓度、胁迫时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加金  陆云清  李培丽  陈陶 《海洋学报》2010,32(9):6626-6631
研究了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分子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光开关行为,探讨了溶剂极性对HBT分子光开光效应的影响.揭示了光开关脉冲信号的形成原因,建立了基于光诱导HBT分子激发态非线性折射效应的皮秒全光开关的理论模型.根据对时间响应函数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光开关脉冲信号下降前沿和上升后沿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光开关信号下降前沿的关断深度,提升上升后沿的恢复速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工作为制成皮秒量级关断,微秒甚至纳秒量级重新打开的快速全光开关器  相似文献   

20.
1989年3-5月在海南岛三亚浅钻取心,用岩石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研究了海南岛周缘珊瑚礁的基本特征和成礁时代,在此岩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珊瑚礁的ESR谱学特征。结果表明,珊瑚礁Mn2+的ESR信号和古气候变化直接相关,在100%文石基础上归一的Mn2+ESR信号是一种新的灵敏的古气候指示物,其指示的古气候变化和前人发表的研究成果相一致。海南岛三亚珊瑚礁Mn2+ESR信号表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距今8.6-3.5ka,在距今5.6-3.0ha显示气候波动剧烈,在大约距今5.5ka有短暂降温,之后又明显回升,这些气候变化也和中国哺乳动物化石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