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锦璇  叶思源 《地球科学》1993,18(6):794-800
本文以研究区的实际资料为依据,揭示了软泥水的金属浓度场,并在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的成矿物质,环境进行对比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软泥水化学的找矿意义,分析了成矿作用并概括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中部软泥水化学场和演变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根据地质矿产部“海洋4号”船于19861989年在太平洋中部调查采集到的洋底沉积物,通过高效多用途压滤机压取的软泥水,在测试获得的大量第一性资料基础上撰写的。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该区软泥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性和时空分布规律。依据软泥水所在介质环境特点和物质成分分析,结合水岩作用模拟试验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剖析了软泥水的后生变化过程,提出了软泥水化学成分在早期成岩阶段以贫有机质、弱碱性强氧化环境为背景演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分为4种类型。剖析了前2种类型在垂向上为开放系统,后2种在垂向上为封闭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软泥水均属软泥阶段的浅变质水。文内提出了全新世期间南海北部海岸线曾南移至距现代海岸线约24km处,比现代海平面下降13m。并发现软泥水比太平洋中部的软泥水的Mn浓度高出1—2个数量级,揭示了利于Mn结核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热泉软泥中的金含量与有机质及含硫化合物的相关性。并测定泉水及软泥中含金量和软泥中有机碳含量,以及对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和芳烃族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有机质属于腐泥-腐殖型,接近和达到了成熟阶段。软泥中金含量与有机质的性质无明显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也无明显相关关系,而与其成熟度相关密切。样品分析证实软泥中含硫化合物与金含量呈正相关性。对比分析了水及软泥中金含量,认为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等在对比分析一亩泉漏斗区地下水开采前—开采中—压采全过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基础上,综合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离子比例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揭示了漏斗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解析了水化学特征演变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表现出阶段性,在开采初期至压采初期,水化学类型、TDS、总硬度保持稳定,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Mg2+型为主;在漏斗恢复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种类增多,TDS和总硬度显著增大,表现出向盐化和硬化方向演化趋势;1960~2010年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脱白云石化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呈自然演化规律;2010年以后,在漏斗恢复背景下,包气带中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加剧,地下水水化学演变受溶滤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可为漏斗区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魏世博  韩金辉  毕俊杰  张福存  徐蓉桢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09-2023020009
本文在对比分析一亩泉漏斗区地下水开采前—开采中—压采全过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基础上,综合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离子比例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揭示了漏斗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解析了水化学特征演变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表现出阶段性,在开采初期至压采初期,水化学类型、TDS、总硬度保持稳定,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Mg2+型为主;在漏斗恢复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种类增多,TDS和总硬度显著增大,表现出向盐化和硬化方向演化趋势;1960~2010年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脱白云石化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呈自然演化规律;2010年以后,在漏斗恢复背景下,包气带中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加剧,地下水水化学演变受溶滤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可为漏斗区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中太平洋CC区PC5356孔、PC5362孔及PC5417孔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第四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垂向演变规律。中太平洋CC区第四系沉积物主要为钙质硅质黏土和钙质软泥,早期沉积物受火山活动的影响较大,晚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山西晋祠泉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晋祠泉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水化学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根据泉域内采集的125个水样的水化学成分,采用聚类分析的Q型分析方法进行了水化学分类。泉域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演变为SO_4—Ca·Mg型,反映了该泉域具有硫酸盐含水介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排泄区岩溶水过量开采而导致的硫酸盐加快溶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区约7000m水深的海底,发现了硅藻化石软泥沉积物,为中国首次在此大深度船载采集到硅藻化石软泥。室内硅藻化石分析显示,重力柱状样顶部约10cm厚的软泥为大筛盘藻Ethmodiscus rex硅藻软泥。化石主要由大筛盘藻组成,呈碎片状,数量巨大,并伴生有Azpeitia等热带远洋浮游种类。硅藻化石软泥发育表明,本区曾发生过E.rex勃发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豫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水质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豫北平原多年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及浅层地下水水化学资料分析,发现原为咸水-微咸水的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淡化,咸水-微咸水分布区已由大面积分布演变为孤岛状,淡水资源量大幅增加。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现状、地下水14C同位素、地下水动力场也提供了浅层地下水淡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应力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力化学是研究应力的性质,作用方式和规模,组合和序列,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化所成生的化学作用和过程,以及物理-化学动态机制。当应力作用于地质体时,接受能量和释放能量的作用方式之一就是应力化学作用,应力化学作用主要受应力性质,应力配置和应力序列的影响,以剪应力化学作用最为重要,应力作用可产生化学作用,改善化学反应所需条件,因而促进和加速了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迁移-分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水资源水质评价和环境水化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将理论化学与传统水文地球化学融合在一起 ,运用三相平衡原理 ,矿物溶解的偏平衡理论 ,建立了典型水文地质蓄水构造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 -迁移 -分异模型 ,研究了蓄水构造内不同区带的主要化学反应 -迁移 -分异特点 ,探讨了水文地球化学分带代表性矿物 ,化学指标和水化学类型分带特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补给区—补给迳流区—迳流区—排泄区 ,地下水中物质成分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并提出矿物饱和指数的新意义。实例表明 ,该模型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岩石化学计算、作图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正镶白旗中生代火山盆地中侏罗系火山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结合全岩稀土和铷锶同位素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地质信息,对于认识研究区火山岩成分特征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旗侏罗纪火山岩系属钙碱性系列岩石,是同源岩浆经分异演化而成。化学成分具明显的演化规律。随岩浆分异程度的增加,硅碱逐渐增高,而铁镁则逐渐减少。岩石由偏中性逐渐变化为酸性。其原始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共同混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壳风化系统中的Sr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英军  刘丛强 《矿物学报》1998,18(3):350-358
近20年来,人们利用Rb-Sr同位素体系对地表-近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尤其是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的循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陆地壳风化物质以及地表径流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揭示了不同流域盆地的地质背景和风化作用的特征。古海洋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则是地壳和地幔演化以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本文对地壳风化系统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全面而详细的综述表明,Rb-Sr同位素体系仍将是研究地壳风化、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循环的重要手段,根据古海水及其化学沉积物的Sr同位素记录研究壳-幔演化和地球圈层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以及地表古环境变化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Maharlu Lake with Na–Cl water type is the terminal point of a closed basin in southern Iran. A total of 10 water samples from two rivers discharging to the lake and 78 water samples of surface and pore brine of Maharlu Lake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depths (surface, 20, 50 and 100 cm) of four sampling stations along the lake during a period of lak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November 2014–July 2015). To investigate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lake surface water and shallow pore wat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major factors govern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harlu brin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and minor (boron, bromide and lithium) solutes, pH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s have been measured in collected water samples. Saturation indices of evaporite minerals in collected water samples have been also calculated. The chemical behavior of dissolved solutes and evaporative evolution of the lake brine during a hydrological period have been simulated using PHREEQC. The results of ou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ake surface water and pore brine of Maharlu Lake are mainly connected with lake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and distance from input rivers (and depth), respectively. Hydr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rines chemistry of Maharlu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ree processes: brine evaporative evolution,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secondary carbonates.  相似文献   

16.
揭示了东海西湖含油气凹陷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重溯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演变的阶段和特点,论证了地下水现代化学主要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作用方向演变形成的,且已演化成熟,并探讨了地下水成因和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咸阳市区地下热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阳市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成分受地层、构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其水化学类型及特征元素严格受渭河北岸断裂控制。现已开采的热储为新第三系张家坡组及澳河组,本文对其水质按用途进行了评价,论证了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赖树钦 《福建地质》2009,28(4):320-325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运移,不断与其含水介质发生水岩作用,溶解介质中化学元素。在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含量不断发生变化。影响矿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因素有含水层的岩石组合、矿物的溶解度、地下水的径流特点、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