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围填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开展围填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烟台芝罘湾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特点,采用功能价值法,构建并优化涵盖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项服务功能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和价值评估模型,选择烟台芝罘...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热带海域围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选取海南洋浦围填海造地海域,建立了围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评估方法,并对海南洋浦围填海造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海南洋浦围填海造地占用海域面积650hm2,由此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84.35亿元,其中物质供给功能价值损失71.65亿元,占84.94%,环境调节功能价值损失6.11亿元,占7.25%,文化娱乐功能价值损失5.91亿元,占7.01%,服务支持功能价值损失0.68亿元,占0.81%。在具体服务功能类型上,海域人工养殖生产功能、自然海域渔业生产功能和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占洋浦经济开发区围填海造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量的91.82%。  相似文献   

3.
辽宁海洋生态补偿研究文献甚少,直面主要课题是机制创新。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行为明确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协商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依照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洋资源资产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损害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损失评估报告、海洋生态系统补偿与受偿主体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金额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执行、海洋生态系统补偿监控、海洋生态系统补偿评估与终结等运作程序创建了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进而,从提升社会公众认知、明确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选定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益维度,探讨了海洋生态补偿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估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曹妃甸围填海工程为例,采用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花费法等构建了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的货币化评估模型与方法,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建立并探讨了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损失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曹妃甸围填海一期工程占用海域滩涂面积10 500 hm2,由此每年造成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4 735.67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损失占46.52%,气候调节功能损失占20.92%,空气质量调节功能损失占9.62%,食品生产功能损失占8.98%。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导致其东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每年为421.10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每年损失1 242.04万元、食品生产功能每年损失452.99万元,而气候调节功能和空气质量调节功能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增加而出现功能增大,每年服务功能价值分别增加998.12万元和459.03万元。表明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不仅对围填所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彻底毁灭,也对围填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指标及方法是海洋溢油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文章依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机制,结合溢油损害机理和特征,探索识别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渔业资源供给、气体调节、废物处理、灾害抵御、休闲娱乐、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等共7个指标的溢油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前6项指标的受损量表示为原有价值、受损程度及恢复速度的积分函数。针对每一评估指标的性质及特点,筛选了衡量其原有价值的环境经济学方法,确定了衡量其受损程度和恢复速度的生态标尺。这一研究可为我国溢油生态损害评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成果参照法等构建了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评估模型,并对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7 182.88万元,单位面积损失为447.25万元/(km~2·a)。其中供给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最大,占价值损失总量的51.94%,其次为调节服务功能,占18.39%;支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位居第三,占14.87%;文化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最小,占14.80%。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小,可为围填海形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补偿经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0年度胶州湾围填海面积数据,通过构建胶州湾生态服务功能,对胶州湾围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胶州湾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33 186.34万元/a.其中,供给功能价值损失最大(22 732.75万元/a),占总价值损失的68.50%;调节功能的价值损失次之,占总价值损失的18.89%;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损失所占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8.
吴素文  宋军  张燕  袁泽轶  张跃 《海洋预报》2022,39(1):104-116
从服务产生的过程和学科两个角度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进行了分析,以实际评估为出发点,讨论并优化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分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对各种功能进行分析,尤其是调节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及适用性,最后针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海洋作为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和运输路线,海上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十分巨大.为了评估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研制一套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快速预评估方法和模式非常必要,且对于海洋管理和生态索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渤海海域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模式,该模式将海洋溢油生态损失分为两部分,即海洋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SPOT5、IRS-P5 高分辨遥感数据、海图并结合实地调查, 以2004 年数据为基准, 分别获取了2008 年和2010 年浙江洞头县14 个有居民岛屿的岸线以及填海造地数据。根据填海工程造成海岛周围海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等多种服务损失构建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估算模型, 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花费法等方法评估了海岛造地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情况, 结果表明: 洞头县2004~2010 年填海造地导致海岛周围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为13 626.95 万元/a, 其中供给价值损失最大, 占价值总损失的87%, 从价值损失分布空间看状元岙岛周围海域损失最大, 其次是洞头岛,小门岛周围海域损失最小。因此, 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时, 应对养殖、捕捞、港口、自然保护等海岛开发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 提高海岛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海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者籍以能值和生态炯分析,将海洋生态内在价值补充到溢油损害评估中,并以"塔斯曼海"轮溢油事故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损害评估的特点。结果表明溢油生态内在价值损害大于对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害,前者是后者的6.9倍;能值变化反映对资本积累的损害,生态炯更突出了溢油对初级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的影响。本评价是现有溢油损害评价的补充,可为彻底、有效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提供保障,对海洋开发管理决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将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者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溢油事故对海洋天然渔业损害为切入点探讨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力损害评估方法。论文从生态系统状态、功能、污染、修复等4个方面构建了熵流和熵产生指标体系,以"塔斯曼海"轮溢油事故为例进行计算和评估,结果表明:溢油使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产出能力下降94.7%、总的承载力下降194.9%,溢油治理的效果小于溢油对生态承载力的损害。本评价是现有溢油生态损害评价的补充,可为长期生态损害评估、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陆源污染是半封闭海湾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评估海湾地区陆源污染的生态损害,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政策以及生态修复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象山港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恢复评估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陆源污染生态损害评估模型,进行陆源污染对海湾生态服务损害评估与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象山港陆源污染造成的生态服务损害价值为38 342.81万元,执行损害评估的费用约为20万元;以生态损害评估的总费用作为补偿标准,生态补偿费用共计38 362.81万元,单位面积补偿价值为0.42万元/hm~2·a。(2)象山港陆源污染所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初始性修复成本为零,恢复期内损害价值主要以养分循环和净化环境为主,分别为19 740.72万元和13 938.13万元;美学景观损害价值为3 798.59万元,占比为9.91%;生物多样性维持损害价值598.66万元,占比为1.56%;食物生产的损害价值最小,为266.72万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荭  王俊英 《海岸工程》2006,25(4):77-82
当前,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日益受到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属性,以期为海洋生态服务资本的保值与增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尹希刚  吕阳  沙忠利 《海洋科学》2020,44(8):239-251
利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和网络分析工具Pajek对SCIE和SSCI文献数据库1990—2020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文献数据进行统计与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分布及前瞻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文献产出近30年来持续增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该领域内有着较强的科研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其中美国处于研究合作核心地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为主要发文机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方向主要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管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海洋保护区等;该领域研究学科交融趋势明显,研究者应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理念和方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生态物种等因素的制衡与协同。  相似文献   

16.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再以山东省为例,充分融合专家经验知识与客观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了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各评价指标间关系及其对近海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保持一般状态,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生态灾害类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有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结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妥善处理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损失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分析了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单纯收取生态补偿金并不能实质性解决海洋开发活动带来的海洋生态损失问题,实施生态修复是降低和减缓海洋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手段;建议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来连接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量化用海单位所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和生态修复所带来生态系统功能增益,进而指示海洋生态损失与海洋生态修复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的技术框架,为落实与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环境修复成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生态与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并对近年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应重点注重和聚焦以下方面: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基线、监测技术、全球性影响及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2)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思路的转变,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模式、评估指标、监管技术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损害日益加剧,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解决海洋生态损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温州市旧城改造工程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水质、沉积物、生物等监测数据,基于倾倒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实际损害程度,构建生态服务价值损害评估体系和生态修复海洋损害评估框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成果参照法等模型计算倾倒活动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害,并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损害为1 332.61万元,一级损害类型中支持服务价值损害最大;(2)鱼卵和仔鱼、生物多样性及基因资源、气候调节和维持空气质量为倾倒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类型,损害价值分别为251万元、379.26万元、342.18万元,三者之和比重达73%;(3)基于生态修复海洋损害价值为1 522.37万元,其中海洋生态修复费用最高,为1 167.65万元;(4)将两种评估体系的海洋生态损害价值的平均值作为温州市旧城改造工程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补偿标准,为1 427.49万元,单位面积补偿标准为0.79万元/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