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就龙陵帮纳掌温泉十年观测资料,进行了地下水动态与地震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该泉动态各水文因子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各水文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稳定、匹配、相互制约的相关关系;流量因子起主导作用。各因子动态匹配关系,提供了用单因子或多种因子预测另一因子的方法,并用此法反演了龙陵地震前水氡异常变化的可能性。通过获取的一些震例,表明该泉为一地震敏感点,映震能力较强,地下水异常与北东向条带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清理新疆温泉地震台新30号泉水流量20多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新30号泉在中强地震前泉水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附近的小震以同震响应或震后效应为主。因此,深入研究泉水流量的动态类型,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人为因素等,将会显著地增强泉水流量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有助于提高温泉地震台地震短临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温泉区划与地震空间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云南省温泉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温泉的出露状况、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水热活动特征为依据,将云南省划分为3个温泉区,23个温泉带,从而确立了云南省温泉空间分布的格架,为建立温泉观测网提供了资料。温泉与地震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温泉密集的地段,历史地震频频发生,地震带与温泉带基本吻合;7级以上强烈地震往往发生在温泉带的两端或边缘。  相似文献   

4.
1986年8月7日凌晨,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境内的日乃,发生了5.6级地震。现将该次地震期间,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总结如下:一、地下水动态反应距理塘5.6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有已通过国家验收的川—51理塘毛垭温泉监测点。距震中100~250公里,则有很多的井泉监测点,它们是:川—54道孚龙普沟温泉,川—  相似文献   

5.
王军 《内陆地震》1993,7(3):301-304
0 前 言 温泉县城北温泉于1988年4月正式投入流量观测,至今己有3年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特别是经过1989年年中对该泉进行了合理的封闭改造,并通过国家局二类台站验收后,对500km范围内的几次5级以上地震有比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反映。本文试对该泉流量变化与地震关系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分布为研究对象,使用1970年~2016年11月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青海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利用青海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大地热流值和水文地质查明的温泉分布的相关资料,分析了青海地区M≥6.0级地震与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之间的关系,对比结果表明:(1)青海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震强震空间分布与大地热流值的横向梯度变化有密切联系。(2)青海地区绝大多数(占总数量的92%)M≥6.0级地震震中位置与大地热流中—高值区相关,地震震中分布与地热的横向梯度带位置基本一致,但大地热流值不是唯一决定因素。(3)玉树结古地区的地震与温泉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距离断裂带24 km范围内,温泉发育的区域,地震活跃度相对较弱;而地震多发区域,尚未发现存在温泉或者热水塘。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巧家硫磺洞温泉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化学类型、温泉水循环特征和成因研究,并对其监测地震前兆的适宜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Ca·Mg型,主要为海拔2 200~2 300 m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热储温度约为210℃,循环深度为4 742.5 m,且与该地区地震震源深度优势面基本吻合。硫磺洞温泉的成因为大气降水入渗经过深循环后沿逆冲型大包厂断裂流出地表而形成,硫磺洞温泉对该地区地震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分析认为,大包厂断层地震活动性较强,且温泉循环深度较深,适宜进行地震前兆地球化学观测。  相似文献   

8.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周蒂 《华南地震》1990,10(4):22-29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温泉和地震是活动断裂体系中既相辅相成又互为消长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中高温温泉密集区(带)地震(包括强震)活跃,温泉稀少区(带)地震微弱;另一方面,温泉的过度集中反而降低了该地段的强震发生可能性。笼统认为强震发生于非地热异常场的说法不确切,易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9.
晏锐  官致君  刘耀炜 《地震学报》2015,37(2):347-356
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流体观测点进行现场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选择川西地区观测环境较好、 干扰较少的温泉水温观测资料进行回溯性分析. 结果表明, 康定龙头沟和二道桥温泉、 道孚龙普沟温泉、 理塘毛垭温泉、 泸定共和温泉水温在芦山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 距离震中较远的理塘毛垭温泉和道孚龙普沟温泉水温在震前2年左右出现中期尺度异常, 距离震中较近的康定龙头沟和二道桥温泉水温在震前3个月内出现短期异常. 通过温泉水化学及δD-δ18O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认为这些温泉水具有深循环特征, 能灵敏地反映地壳深部地热及构造变化信息, 是芦山地震前观测到异常的可能原因. 加强对这些温泉点的观测, 对区域地震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龙陵地震前,省内开展水氡观测的水点有十七个(其中群众测报点11个),具有连续两年以上观测资料的水点五个(下关温泉、曲江温泉、塘子温泉、会泽冷泉、寻甸冷泉),连续一年以上的有四个(澜沧温泉、洱源九气台温泉、汤池温泉、巧家冷泉),断续观  相似文献   

11.
康定温泉逸出气短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定温泉逸出气气体百分含量的观测始于1986年,期间先后经历了多次甘孜州及邻区5.0级以上地震。地震前康定温泉逸出气观测资料均有不同程度的短临异常。本文在系统整理和深入剖析两泉点自有观测以来的在甘孜州及邻区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震例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多次“攻关”成果,排除观测资料的各种干扰因素及仪器标定变更情况,总结各观测资料短临异常特征、中短期异常特征及中短期异常特征随时间变化规律,提出康定温泉逸出气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康定龙头沟温泉逸出气CO2的百分含量异常与该区域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龙头沟温泉CO2的百分含量成组异常(3个月时间内出现多次突降,N≥2次),在该区域中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中比单次异常更为可靠,可以在日常地震分析预报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3.
1975-2005年间,四川省理塘毛垭温泉水温变化与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地热变化异常与地震的密切关系已被较多震例所证实. 2005年2月25日(温泉水温53 ℃)~3月14日(温泉水温26.9 ℃),毛垭温泉水温下降了26.1 ℃,2月水温月均值54.1 ℃、3月水温月均值30.7 ℃,下降了23.4 ℃,这一现象引起了地震系统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南北地震带紧急震情会商会.根据会议决定,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组织了“毛垭温泉水温异常专题研讨会”,针对毛垭温泉水温下降异常,将30年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对于毛垭温泉的地震地质背景、温泉的热源、水温异常与强地震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且重点研究了水温下降异常特征与川滇两省强震的关系,对于毛垭温泉未来水温的三种动态变化趋势和近期川滇两省的强震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洪云良 《地震研究》1990,13(2):189-195
下关塘子铺温泉自1970年开展水氡观测以来,水氡的前兆异常特征较为明显,对应过多次强烈地震,也成功的预报过一些地震。通过18年的观测实践,证明下关塘子铺温泉是地震观测工作中的一个灵敏点。 为探讨其灵敏原因,近年来围绕温泉、沿西洱河断层普查了一批水点,其中有4个温泉、2个冷泉、地表水两处。测定了水氡、水温、常规水质及溶解气体。企图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初步探讨温泉水氡的机理,并进而探讨水氡前兆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动态异常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0口水动态及油井动态观测井1973年至1978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唐山7.8级地震前后水动态和油井动态异常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次地震前后水动态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异常首先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然后异常区向外围区扩展,并呈现多点集中的特点。在中短期阶段异常明显向震中区收缩、迁移。在临震阶段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异常集中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建立温泉水文循环模型, 探讨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对中强地震短临流体异常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石棉公益海温泉水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以及锶同位素的测量, 探讨了该区域水文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因此, 于2008年10月至2019年9月, 共对公益海温泉采集水样206个, 并对温泉水中离子组分和浓度, 温泉逸出气组分、 温泉气体同位素、 碳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进行测量。 分析结果表明: ① 公益海温泉主要为Na-HCO3·Cl型水, δD、 δ18O同位素测值分别为-14.19‰~-14.83‰和-108.67‰~-110.47‰, 分布于大气降水线附近, 说明温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 ② 据SiO2地温计计算热储温度约94.12℃, 循环深度约4.3 km, 表明大气降水入渗地下, 在热源加热后, 沿着断层和裂隙循环到地表, 形成温泉补给; 并且, 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研究发现, 87Sr和86Sr主要来自硅酸盐类矿物, 微量元素含量较低, 水岩反应程度较弱; ③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长时间连续观测发现, 在公益海周围300 km范围内的3个五级以上的地震使温泉水中常量元素的浓度, 分别出现了震前异常、 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 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公益海温泉位于公益海断裂和安宁河断裂的交会区, 推测周围的地震会触发公益海温泉水中的离子地球化学特征产生变化。 结合已有地质资料与公益海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数据, 建立公益海断裂带温泉水文循环模型, 这些对公益海断裂带周围未来中强地震短临流体异常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判定的科学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在趋势下降背景下出现群体转折变化,分析认为:“2007--2009年中国大陆有发生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6.4地震, 地震发生前后对震中80 km内的两个温泉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的水文地球化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温泉水的来源为其周围昆仑山的冰川融水, ②克孜勒沙衣温泉补给高程6 km, 水化学类型为Na-HCO3、 部分平衡水、 温泉循环深度达到1.7 km左右, 其主要气体组分为N2, 幔源氦占10.6%。 ③乌什开布隆温泉补给高程为3.1 km, Ca·Na-HCO3·SO4型, 未成熟水, 可能与浅层冷水发生了混合作用, 循环深度仅达到0.5 km, 该温泉的水化学组分对周围的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异常响应, 伽师MS6.4地震前, 区域应力的不断加载使断裂带内裂隙发生明显变化, 从而温泉流体行为发生变化, 使乌什开布隆温泉的离子浓度小幅度上升, 且Cl-含量在于田MS6.4地震后16天突增。 因此, 对乌什开布隆温泉及克孜勒沙衣温泉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连续监测, 可以为未来阿尔金断裂及西昆仑断裂的交会区地震危险性提供有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四川西部温泉水温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四川西部的毛垭、玉科、龙普沟,热乌温泉和拖坝气泉为代表。以多年水温观测资料为基础,讨论了对应或预报较好的几次四川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认为温泉的水温变化是地震的前兆信息。同时,对温泉的水温变化机理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巴腊掌温泉所处的地质条件、地球化学背景以及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讨论了龙陵地震后该温泉水氡浓度高、时间长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